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程度也呈下降趨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承擔著有效改善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的重要任務。本文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進行分析,進而為體育教學優化、學生體質水平的提升、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提供依據。
關鍵詞:公共體育課;體質健康;影響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了高校體育教學相關目標。對于學生而言,體質狀況受到了遺傳因素的重要影響,但是成長環境和習慣也會對體質、發育產生決定性影響。本次研究選取某高校106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前后對比分析,研究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
一、對象/資料來源與方法
(一)對象/資料來源
研究選取某大學106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男生53名、女生53名),分別在實驗前后測量學生的體質狀態,學生的年齡在18-20之間,平均年齡為18.93±3.1歲。
(二)方法
根據《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關內容,本次研究明確了可以衡量學生體質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身體機能、素質和形態。根據國家相關標準來對學生體質情況進行檢測,在展開測試之前,需要對自身所負責的項目進行細致和全面的了解,并能在極短的時間里,準確的測量和記錄相應的結果。
1.問卷調查法
通過查閱研究文獻,對高校體育教學內涵及其概念進行明確,并通過選擇題模式,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為了確保本次的問卷效度,選取十一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審查,認為該問卷設計科學性比率達到90.9%。本次問卷發放106份,回收有效問卷106份,有效回收率達到了100%。
2.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體質測試數據展開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則通過“平均值±標準差”方式來進行表示。
二、結果
(一)對比實驗前后的BMI
身高體重指數(BMI)能夠體現學生的身體發育程度,實驗前后,體重正常的大學生比例從48.3%上升到60.7%,體重過輕的大學生比例從5.3%下降到2.6%,而超重及肥胖比例從46.4%下降到36.7%,實驗前后BMI差異非常顯著(P<0.05)。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二)對比實驗前后身體機能情況
衡量學生身體機能的指標為肺活量。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實驗前后的肺活量分別為3994.47和4365.29毫升,對應的分值為76和80,前者落在合格區間,后者落在良好區間。后者肺活量均值增長了370.82毫升,具有顯著差異(P<0.05)。女生在實驗前后的肺活量分別為2835.56和3100.34,對應的分值分別為76和83,前者依然在合格區間,而后者則處于良好區域,后者肺活量增長了264.78,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
(三)對比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情況
衡量學生身體素質時,將指標分成了男女兩組。結果顯示,男生實驗前后坐體前屈指標沒有顯著變化(P>0.05),而長跑和50米跑,都有了顯著改變(P<0.05),立定跳遠和引體向上,則具有高度顯著差異(P<0.05)。對于女生組而言,對應的五個檢驗指標和男生組的變化規律有著顯著差異。坐位體前屈和仰臥起坐這兩個項目的實驗前后測試值沒有顯著變化(P>0.05),八百米跑實驗前后差異顯著(P<0.05);立定跳遠和50米跑,在實驗前后則具有高度顯著差異(P<0.05)。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能夠改善學生的BMI,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健康觀念,通過體育活動改善身體素質。通過對比實驗前后大學生的身體機能情況可知,開展體育課程后,大學生的肺活量明顯提高,實驗前后大學生機能差異明顯(P<0.05),通過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明顯提升。
(二)建議
第一,加強對體育、健康知識的宣傳,提升大學生健康意識,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形成體育意識,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第二,高校開展公共體育課程時,應以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為主要目標,重視體育課對大學生健康的作用。根據大學生的個體特點因材施教,提升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實現體育事業發展與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海濤,楊帆,程亮亮.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03):103-106.
[2]高誼,李蘭忠,楊蘭.普通高校體育課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現狀及趨勢[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3):55-58.
[3]梁莉.試析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9(18):94-95.
作者簡介:高麗君(1989-),女,漢,重慶人,本科,助教,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