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月 張達偉
摘要:毽球是我國傳統體育中的特色運動項目,近年來在很多地區都開始興起,得到了很好的發展。2018年制定了平推毽球競賽規則(試行)新規,毽球的技戰術迅速發展與規則的制定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歸納總結法等,研究平推毽球技戰術發展現狀,并結合2018平推毽球規則(試行),為平推毽球技戰術的發展提供參考,進而推動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
關鍵詞:平推球試行規則;技戰術特點
一、技術特點
隨著平推毽球運動發展的普及與提高,技術動作難度相對增加,為增加其競爭性和觀賞性,人們在實戰過程中的擊球點普遍出現了高點擊球形式,而原規則又對其進行了明顯的限制,為更好的發展毽球運動,于是2018平推毽球競賽規則(試行)第四章15.2.1對進攻性擊球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在毽球比賽場區內,隊員可以完成進攻性擊球,但擊球點后球的飛行軌跡必須有明顯向上的弧度。也意味著比賽中動作姿勢可以融合更多的攻擊性擊球元素,可以出現更多種擊球技術動作,高難度技術動作姿勢,但擊球后球的路線要符合2018年毽球新規,可以出現腳底蹭球、上挑式倒鉤球上升路線。新規則允許高難度動作,相對攻擊性擊球來說,防守難度相對降低;對于平推毽球來說,防守難度相對增加。新規15.3.5進攻性擊球犯規也明確規定:除本方第一次擊球,球過網時沒有明顯上升期包括平行飛過網的球屬于犯規情況,接發球隊員在本場區內將高于球網上沿的對方發球完成進攻性擊球視為犯規情況。2018平推毽球競賽規則(試行)更加規范了平推毽球的技術方法,人們踢球的特點也從限制線外下壓,轉變成有弧度,長打短吊靈活機動相結合,給未來技、戰術發展留下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容納了踏勾高難度技術可使用,但必須有明顯的弧度的高難度技術,給平推毽球運動融入了剛柔并濟的擊球特點。
二、戰術特點
隨著雙主攻打法的出現,防守隊員的站位也不單單局限于1-2正三角形站位、2-1倒三角形站位、斜三角形站位,單一的站位缺少個人與團體的配合,人們更多采用固定站位但是隨著雙主攻站位的前后換位增多,整個隊伍也不斷變化,相對于之前的正三角形站位、倒三角形站位、斜三角形站位更考驗三人的默契程度和靈活多變的戰術打法。三人站位時是2.5米左右的等邊三角形,并根據不同的需要不斷變化站位,當主攻在前場左側的3號位進行正腳進攻時,副攻在前場右側的2號位偏主攻靠后進行防守,當主攻在前場右側的2號位進行反腳進攻時,副攻在前場左側的3號位主攻站位偏后進行防守,后場1號位隨著2號3號位的變化,靈活調整自己的站位,對2、3號站位進攻時協防,并對后方出現的大空檔進行防守;防守時主攻負責進行進攻和防網前小球,副攻主要協防主攻進攻和防守前場的空當區域,一傳始終在后場保護進攻隊員身后的球以及協防后場的空當區域。2018新規制定后增加了前場的進攻,2-1倒三角站位時2傳可以短平快腳底蹭球或迅雷不及的倒鉤上挑球,后場隊員也可以接前場隊員回球進行直接進攻,在進攻時不再是一味地固定戰術,使對手便于防守,更多是吊打結合、多點進攻,增加了防守上的難度;防守時,更多的是三人協防,特別是前場兩側死角區域和后場兩側死角區域,成為防守的重要區域。
三、平推毽球規則的演變
2018年平推毽球競賽規則(試行)更加廣泛推廣和傳播了平推毽球運動,比賽設置了平推毽球男子三人賽、女子三人賽、混合三人賽、女子雙人賽、男子雙人賽、混合雙人賽六個項目,豐富和增加了毽球的比賽形式。從網高的區別來說2018年平毽球競賽規則(試行)規定,球網的中部頂端據地面垂直高度1.52米,網的兩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需相等,兩端的高度與中間的高度相差不得超過2厘米,明確球規定了網的高度。從每局得分的區別來說2018年平推毽球競賽規則(試行)規定比賽采取三局兩勝每球得分制,前兩局先得11分并同時凈勝兩分一方獲得本局勝利,當比分出現14:14時,先得到15分的一方獲勝,第三局為搶11分制,當比分為10:10時先得到11分的一方獲得本局勝利。[10]這樣能夠基本控制每局的用時,有效的提高比賽的效益,增加比賽競爭性、觀賞性,為商業開發提供一定的基礎,容納各種技術元素為技戰術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對促進這項運動在國內普及并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保障,同時也激勵了隊員認真對待每一次擊球和控球,增加了平推毽球缺少進攻的精彩和激烈性。
四、小結
90年代民間出現了平推競賽的形式,到2003年民間平推毽球形式基本形成在民間開始盛行,并以2010年唐山市源和杯毽球邀請賽作為分水嶺平推毽球形式得到認可,隨即國家體育總局在各種比賽中設置了平推比賽形式,并于2011年出臺了平推暫行規則,規則的制定形成了統一的場地、器材和裁判法,由此的促進了平推毽球競賽形式不斷開展,在市、省以及國家層面的比賽。在2018新規則之前網高、技術、裁判法也存在一定的不統一性,直到2018年規則規定以來,統一了網高、技術、裁判法,更有利于平推毽球技術向高難度動作發展,又能夠促進精彩的比賽場面,同時不失于平推比賽的特點,從而更加有利于這項運動在民間廣泛的開展,進而提升全民健身積極性,發展和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隨“一帶一路”向世界傳播毽球運動文化,帶動這項運動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王開廣.大同市平推毽球技術興起之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2]趙彤宇.平推毽球與毽球的比較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6.
[3]郭賢成.毽球運動戰術體系理論構建與應用研究[D].山西大學,2012.
作者簡介:白明月(1996-),女,漢族,山西汾陽人,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張達偉(1997-),男,漢族,山西長治人,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