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政治學與社會學上對自由的解釋是免于他人的壓迫或控制,每個人都能自主安排自己的行為。但當今法治社會中,這樣的自由不是真實存在的自由。法學對自由的解釋是法律上的權利,其邊界是不能從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這個解釋已經表明了法律與自由之間從來都不是一種純對立的關系,兩者一直都是相互關聯、相互牽制的關系。本文將從“法不禁止皆自由”這一命題引入,從而深入探討“法律”與“自由’之間的辯證關系,詳細論述法律之于自由、自由之于法律分別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
關鍵詞:法律;自由;法與自由;關系
當談到“法不禁止皆自由”時,很多人會把它理解成只要法律沒有明確禁止,人們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這個解釋看似沒什么破綻,但其實它是一個較為片面的解釋。事實上,一直以來,“法不禁止即自由”都被分解為兩個方面:對私權利奉行“法不禁止即可為”、對公權力則是“法無授權即禁止”。“法不禁止即可為”是指法律主體在法律未明令禁止的情況下依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受追究;“法無授權即禁止”是指法律主體在法律未明文授權的情況下不得實施某種行為,否則將會受到制裁。[1]因此,法律與自由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有則無”“無則有”的關系,要想論述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了解“法律”與“自由”具體概念。
一、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這個解釋很容易讓人覺得法律與自由是一個相對立的概念。但實際上,即使“統治”這個詞看起來有一些壓迫感,但當今社會中“統治”和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完全不一樣,它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它是為了實現更多人的自由而存在的。那么法律與自由之間的關系具體該如何理解呢?在真正理解了“自由”的概念后,法律與其之間的關聯點才能明朗起來。
二、自由的概念
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對自由的解釋各不相同。如哲學上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支配;在政治學和社會學中,自由又是免于他人的壓迫或控制;在法學或法律中,自由是法律上的權利,它的邊界就是不能從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
以上三種解釋中,除了法學上的解釋,其他兩種都會讓人覺得自由意味著擺脫控制,意味著支配自我。
自由是人的屬性,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現實化;更是人類發展的助動力。正因為它對人類如此重要,對于自由的約束與規定才更不能松懈。如今的社會是法治社會,自由就絕不會如哲學中的自由那般純粹,也不會如政治學和社會學中的自由那般直接。關于自由,最好的解釋是如盧梭說的那般:“人生而自由,卻無不在枷鎖之中。”人們可以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去表達自己的意愿,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人人自由,卻又需服從于自己所規定的制度!
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想使社會擁有穩定的秩序。而自由與秩序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它們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主要表現在自由以秩序為前提,但并不是無限的自由,超過必要的限度必然會侵犯他人的權利。自由強調個體的狀態,秩序則傾向于建立穩定的社會狀態。在實踐中,自由可會打破秩序的穩定性,然而,秩序又在維持著穩定的狀態。因此,它們非常容易發生沖突,需要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2]這兩者的關系其實和法律與自由之間的關系有著相通之處,接下來將從三個層面來介紹一下法與自由之間的關系。
三、法與自由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法與自由是辯證統一的。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而是深化民主、保障自由的工具,法律在人的生活即自由的生活面前是退讓的。可以說,自由是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評價一部具體法典良惡的基本標尺。法律的產生恰恰體現了人追求自由的精神。[3]
(一)法對自由具有確認和保障作用
首先,自由自身需要法律的確認和保障。自由不僅需要法律來排除人們之間的相互牽制和侵害,以及主體自身對自由的濫用,還需要法律來確認和保障自由實現的條件。其次,法律確認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為‘第一,以權利義務方式設定自由的范圍以及實現方式;第二,將責任與自由聯合;第三,設置國家權利及正當程序以提供救濟。最后,法律確認和保障自由所遵循的原則為:每個人自由并存原則;消極自由之保障原則;公益干預原則;積極自由之保障原則。
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一點是,法律所保障和確認的自由由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法律并非人的主觀精神產物,它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因此,法律保障范圍內的相對自由的實現程度同樣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其次,由于自由具有歷史性與階級性,與具體國家的實際國情密切聯系,因而無法用統一的價值觀來衡量別國的立法甚至干涉立法。[4]上文中所敘述的法律對自由的保障與確證作用也只能完全適用于中國社會。
(二)自由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屬性
階級社會的全體人自由無法達到,只能通過法律這一上層建筑的強制性來保障社會穩定。國家要依靠法律破除一切形式的壟斷和專制從而保障個人自由,但個人自由必須服從于他人自由的限度,最終實現全體人的自由。[5]
這與法學中對自由的解釋是相契合的,如今的自由不再象征著解放,它并不能保證個體可以擺脫束縛、不受約束。但這樣的自由可以使得更多的人獲得自由,可以使自由不再是一個只屬于少數人的奢侈品。這樣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最適合法治社會的自由,才是最能與法律友好相處的自由。
(三)法律只是人類追求自由世界過程中實踐的一個片段[6]
從來都沒有絕對的自由,法律在約束著自由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享受自由的權利,使得人們能夠擁有更高質量的自由。
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去理解,人的自由要通過自身的不斷實踐去獲得,而法律也只是人類實踐中的內容之一罷了。也正是這一部分,使得自由成為大多數人都有資格獲得的自由,也正是這一部分保證了他人無權私自踐踏或是剝奪個人的自由。
關于法與自由之間的關系,我個人還是比較推崇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分析法與自由的關系。這一論述也是眾多學者所普遍認可的觀點。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由的觀點深刻且富有邏輯,是關于法與自由關系的經典論述。我們應當秉承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社會民主主義關于法與自由關系的思想,同時正視社會民主主義法學思想的合理性,畢竟它在資本主義制度漸顯不合理性的時代背景下產生,在擴大資本主義世界無產者民主權利、提高社會中下層民眾生活水平以及為民主思想提供理論借鑒等問題上,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和積極作用。[7]
最后,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法無禁止即自由”這一命題上來,通過詳細的闡述,可以看出法與自由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相互成全。這里的法無禁止要區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由于一些行為全然沒有法律意義,進而形成“法律上的空白”。二是一些行為與法律相關且為法律規范,但該行為在法律上既不能適當地被認定為“合法”,也不能被認定為“違法”,不能以“禁止或允許”作非此即彼式的回答,從而撤回其規范之手,放棄對該行為的法律評價,而委諸相關行為人的良心自決。[8]
因此,“人生而自由,卻又無處不背負枷鎖”,法律保障我們擁有自由,我們卻也必須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基礎下享受自由!
參考文獻:
[1]汪習根,武小川.權力與權利的界分方式新探——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反思[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19(04):38-46.
[2]原夢凱,王慧敏.論法的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的沖突及解決原則[J].法制博覽,2019(13):123-124.
[3]王復興,劉揚,王明哲.社會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法與自由思想之比較研究[J].理論界,2012(04):11-13.
[4]王復興,劉揚,王明哲.社會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法與自由思想之比較研究[J].理論界,2012(04):11-13.
[5]王復興,劉揚,王明哲.社會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法與自由思想之比較研究[J].理論界,2012(04):11-13.
[6]王復興,劉揚,王明哲.社會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法與自由思想之比較研究[J].理論界,2012(04):11-13.
[7]王復興,劉揚,王明哲.社會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法與自由思想之比較研究[J].理論界,2012(04):11-13.
[8]易軍.“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私法精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4(04):121-1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