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
摘要:由于當今社會網絡發達,通訊資源繁復且多樣,作為獵奇的代表大學生群體使用網絡通訊占用課余時間體育鍛煉的比率越發增加。導致體育鍛煉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隱藏詞”。本文對大學生課外鍛煉習慣的缺失探尋其原因,分析總結其應對應對策略。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觀原因是當代大學生缺乏鍛煉興趣與缺少終身體育鍛煉的認知意識,客觀原因是大學體育教學體制設計和課外體育鍛煉管理手段匱乏。據此提出穩固課上體育鍛煉質量的同時,加強課外體育活動引導,建立體育課教學資源按需分級教學,以及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線上作業制度與課外鍛煉學分制度,以求解決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匱乏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鍛煉習慣養成
高校大學生基礎體育教育學科的目的只有兩個:其一就是教授體育項目的基礎知識與規則,并且傳授基礎體育項目的技巧與動作;其二則是要求健康發展大學生體育身體素質。前者主要是方法,后者則是目的。前者更依賴于課上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教學模式,后者則更依賴于自身課外體育鍛煉的強化。課堂教學與課下鍛煉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模塊,這也是健康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基石。黨中央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指出體育教學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1]。在2007年,黨中央頒布的中央7號文件中明確要求“高等學校要加強體育課程管理,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化,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2]。從此前的各項關于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的政策中不難看出,其目的是讓學生健康發展身體素質,努力培養智育德育體育相結合的一體化人才。大學生體育基礎課程與課外體育與鍛煉兩者相輔相成,牢不可分。因為在維持身體機能健康發展的同時,需要通過鍛煉習慣來保證肌力的健康與穩固。但是在具體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計劃制定以及舉措實施的有效性產生了巨大的難題。本文將從大學生個人主觀原因與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體制的客觀原因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應對策略,并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與應對手段。
一、大學生課外鍛煉習慣缺失的主觀原因
(一)缺乏鍛煉興趣與習慣
興趣與愛好是促進個人產生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意愿行為的最基本推動力。現階段大學生的體育運動大部分僅僅依賴于課上的運動安排與技能學習,課上運動時間之緊,運動頻率之少,運動強度之小,遠遠不能夠滿足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需求運動量。其根本原因所在就是高中階段課業繁重,并且由于學術課程的緊張施壓,導致“社會與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發生。在高三的巨大學業壓力下,對一個學生而言上一所名校比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更加具有競爭力。但這種觀念卻成為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低下的重要伏筆。不僅影響了其堅持鍛煉與終身體育意識的正確建立,還影響了學生進入大學體育課堂后的鍛煉效果。
(二)終身體育鍛煉認知意識缺乏
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不僅匱乏,并且還存在著一些曲解。例如“沒有疾病就是身體健康”,但是卻忽略了自我不良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吃動”不平衡現象發生,進而影響其自身身體機能的正常發展。現階段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吃動不平衡,久坐久學,導致自身身體機能下降,肥胖率上升。同時,大學生對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心健康與提高學習效率缺少正確的認識與體會,許多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會占用學術學習的部分時間,但是卻忽略了勞逸結合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二、大學體育教育制度與管理的客觀原因
鍛煉習慣的養成需要其自身的自覺性,同時也需要一些制度與合理管理方法的配合。課上體育教育與課外體育活動是大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與提升身體素質的兩個支柱,學校體育教學的課程安排與設計必須要做到兩者兼顧,切不可一輕一重,一虛一實。
(一)高校體育教學制度設計局限性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簡稱《條例》)[3]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是合理設置大學體育課程以及策略的基本教學大綱。《綱要》明確指出,大學生基礎體育課程需在本科階段大一大二兩學年修滿144學時。并且在基礎課程完成后,進行大學體育課程的選修階段,依舊進行課上體育鍛煉與技能學習。這種制度設計就導致學生將體育課看成了“硬性課程”,其與高數,英語課一樣,是必須要按照學分制修滿的課程。這種觀念,是無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所以這種制度的設計有可能會使學生體育意識發生轉變,導致大學生體育課程設計目的的虛化。
(二)課外體育鍛煉管理權力局限性
由于《綱要》的規定,所以在大學生前兩年的基礎課程中,學校教務管理系統更注重學生的課上反饋情況,其教學的評估針對的是課上的教師與學生考核。但是對其課外體育鍛煉沒有明確的安排與計劃實施。雖然也有部分高校進行宣傳教育,通過早操運動等舉措來推廣終身體育的健康理念,但是受其硬性規定的影響,學生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且運動積極性不高,同時教師也無法約束學生必須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練習。所以這對大學生群體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更是難上加難。
(三)單一化陳舊教學方法的局限性
教學模式分為注入式與啟發式,其實這兩種思想并不是獨立的兩種方法,而是兩組對立的指導思路[5]。前者更加注重理論知識與概念的疏導,更趨于理論派;后者更加注重學生自我探尋與發現的過程,非常重視能力與智力的培養,是一種興趣性占自我主導地位的學習過程。
所以在大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一再強調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建立,但由于教師的觀念,主動性以及能力與體系的制約,導致了其體育課模式的陳舊與單一化,仍然停留在注入式教學模式中,影響學生上課的體驗與課后自我鍛煉積極性的建立。
(四)高校體育教材體系實用局限性
作為大學體育課程中理論知識的關鍵環節,體育教材的建設卻是高校體育教學的薄弱環節。從現階段的實用體育教材來看,由于受到體育系院校的教材實用影響,絕大部分都以項目的技術要領為關鍵點,闡述其部分重要的理論知識為輔[6]。但是對于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其教學對象是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其教學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強體質,培養意識,鍛煉能力。
所以將高校的大學生作為教學對象,應打破傳統觀念的約束,一定要把學生今后與終身的意識建立在自我觀念之上。從“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慢慢改變其技術要領的主體地位,促進大學生自我體育興趣培養的主觀能動性。將體育的理論知識換為實際運用的實踐技能。一定要把終身體育思想貫穿于整體教學之中,充分挖掘與發揮教材作用的價值,將“教師引,學生練”作為體育教學的新觀念。
三、應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缺乏的對策
(一)試圖增加本科生課上運動時長與教學周期
高校在進行合理體育教學計劃設計時,可以根據高校體育課現階段的教學特點與現狀,嘗試改變“兩年體育課模式”,將大學生體育課的時長與周期的制定做出合理化改變。例如,可以增加大學生體育課的學分與學時,或者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將教學周期拉長。明確樹立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利用學分制的約束作用,促進學生養成課余時間體育鍛煉的習慣,提升身體的健康水平。
(二)體育資源按需分級教學原則
由于高校招生的生源來自不同省地級市,所以在入校時可以按照新生入學《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考核。并將學生的自主意愿與其自身的身體素質考核得分進行分析與整合。對于體測達標且能自主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可以適當減免體育課上課時或者選修體育課;對于體測評分不合適的學生進行必修的體育基礎課程,并且在每學期結束后再進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根據其學生的具體身體素質狀況進行區別對待,更有效的利用大學體育教學資源。
(三)嘗試課外體育鍛煉系統化管理
1.課外體育鍛煉學分制
在正常進行課上體育教學評估的同時,將課外鍛煉作為體育課的有機部分,計算學分,通過學分制度更好的約束大學生的課余時間體育鍛煉活動。
2.課外體育鍛煉導師制
在大學四年的課外鍛煉活動中,將學生的首位體育教師作為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老師。導師的職責在于解答課外體育鍛煉的問題與方法。為學生服務至大學基礎課結束,為導師計算課時工作量。
3.課外體育鍛煉作業制
由于大部分高校將2020年上半年開學的體育課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其布置的線下作業確實也可以很好地應用到大學生體育課外鍛煉的模式中。教師在課后制定合理化體育鍛煉計劃,學生拍攝作業視頻上傳于教師,教師進行動作正誤分析與打分,為課后作業進行有效化評估。課外體育鍛煉作業可以促其課外體育知識與實踐的學習。
(四)豐富的學生興趣自主選課課程
其實大學生課外自主體育鍛煉的根本動力就是興趣,在大學課堂中能選擇到適合自己并且自主愿意去學習的一項體育鍛煉項目也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如今,大學與高校都大規模的實施了自主選課的模式,不同且多樣化的體育課類別可以真正說是“應有盡有”。但是豐富且多樣化的項目教學,就必須要求不斷豐富其教師自身項目專精度以及其課上的教學方法與流程是否流暢且規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對不同的課程,不同的項目,不同的風格進行強化,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是引導大學生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與促進課下自主鍛煉積極性的重要一環。
四、小結
國家陸續頒布的一系列舉措與方案,傳遞的不僅僅是國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視,還是對我國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高精尖全能型社會人才計劃的穩固實施。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在課外沒有日常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所采取的原因分析以及針對問題提出了課外體育鍛煉計劃的具體可實施舉措,目的是為大學生體育教學教育管理建立更好的指導,約束與制度擬定。讓大學生從體育鍛煉觀念上發生轉變,付諸實踐。本研究將繼續針對各類型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典型案例,提出更完善有效的大學生體育管理措施,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健康發展與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合理養成。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edu.
[2]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www.gov.cn.3655.htm.2007–05–07.
[3]國家體委.學校體育工作條例[EB/OL].中國政府網 www.gov.cn.3655.htm.2011–11–15.
[4]教體藝〔2002〕13號.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EB/OL].中國教育網 www.lol.cn/200411.2013–08–15.
[5]楊貴雄,朱鵬飛.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20(03):1+3.
[6]于愛軍.淺談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體系改革[J].科技資訊,2007(0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