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語言技能、提高數學運用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數學課堂教學依托的是教材,教師需要全覽教材,對有用知識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的腦海里有簡單的框架結構。怎樣讓學生在枯燥的數字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就需要老師創設出一個激趣的學習情境,用問題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后的作業中,老師還需要優化練習,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整合教材;有效;情境
概念界定:
整合教材:狹義的教材整合是指教師從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目的出發,對所學階段的內容進行科學合理地整理與合并,以引領學習者實現有效的學習。
有效: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在這里我們通常理解為對學生輕松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情境: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在這里就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具體的現實環境。
如約而至的新學期,因為突如其來的變化,不得不一推再推。期間,我們秉著“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的宗旨,隔著網絡和屏幕,開始進行網上教學。可是由于客觀條件,班上也有幾個孩子不能跟著老師的進度進行學習,開學以后需要用兩個月的時間學完原本四個月的知識,因此我們就不得不對教材進行整合。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材,但也不能被教材所束縛。三年級下冊《乘法》這單元的總目標為: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大膽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甚至是重組教材,是教師的義務和權利。針對這些目標我對單元教學做了以下調整:
一、結合情景,用問題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建立在教師對現行教材的準確把握和對學生情況的全面了解之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更適合本班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和學習方式,才能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我們致力于使教學立足于現有水平,挑戰潛在水平,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因此我在教學這單元時結合實際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問題串的方式呈現:
①“在這期間我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能積極地主動地學習,老師準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獎勵,獎品是每人12元的鋼筆一支,剛開始有30個孩子學習完成的不錯,請孩子幫老師算算買獎品需要多少錢?”設計這個問題目的在于探索整十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學生一下就算出來了,并且能說出算理。我發現讓學生教學生是最好的方法,經過優生反復敘述算理,較為薄弱的孩子認真聽并試著模仿,在這一環節結束的時候。班上的大多數孩子都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②“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又有4個孩子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老師也要給他們獎勵,請大家再幫老師算算需要多少錢?”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讓孩子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多種計算方法。問題一出,孩子都能列出算式34×12,有的孩子就開始迷茫了,怎么計算呢?經過小組討論后得到了很多種計算的方法,有將34分成30和4,然后分別乘以12的;也有將12分成10和2再乘以34的;還有將34分成30和4,12分成10和2,再分別相乘,最后把結果相加的;還有基礎較好的孩子用豎式計算,通過老師的引導,能夠說出每一步的算理。這幾個孩子的發言過程,也就是知識不斷優化的過程,最后運用乘法豎式來進行計算是這個單元的重點。最后再找幾個不同層次的孩子分別說說乘法豎式中每一步的算理達到鞏固的作用。
③“孩子們真能干,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最后都表現不錯,老師決定每人獎勵一支鋼筆,老師600元夠嗎?”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對估算的應用和進位乘法的掌握。因為估算的方法很多,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即可,對于進位乘法學生已經掌握了算理,學起來就相對簡單了。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串的整合,我們可以用一節課的時間將這一單元所有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連貫性,降低了數學在學生心里的預估難度。
二、優化練習,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教學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樂于思考、真誠交流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培養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我們除了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做一做”、“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等練習形式外,還可以把學生身邊的事物和活動,甚至是學生中常見的游戲引入練習中,和所學的知識進行結合,以增強練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真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如在這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些題。
1、選擇教材中的一些典型題
通過典型題目的練習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掌握。
2、選擇合理的練習形式
有的題型學生機械地重復做,只會讓他們反感而達不到練習的目的。比如計算,學生只要掌握了算理即可,準確性不是靠多算題能達到的,計算不是單一的豎式,因此可以讓學生自主出題進行練習;同桌相互比計算速度;或者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即算理即可。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也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現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等狀況對教材不斷充實與創新,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整合教學內容,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數學教材,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數學,才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林麗英.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材資源整合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20(06):32-33.
[2]高娟萍.例談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重組和整合[J].讀寫算,2019(17):107.
四川省彭州市航空動力園區實驗小學?馮正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