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倫理的精神本質是使得倫理現象存在的根基,總體上,一定時期流行的道德學體系都顯現著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精神向往并且內在的包含了其對人性的認識。孝悌觀念作為流行并占據古代中國人們生活的最基本的觀念,是貫穿于整個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其倫理體系的始基與諸德之首,是使得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諸如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精神本質與重要原因,對孝悌觀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文化的特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精神面貌。
【關鍵詞】儒家;孝悌;倫理;規范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8-0028-02
一、孝悌觀念的基本含義
孝悌觀念是貫穿于整個儒家倫理思想史的核心概念,是其倫理體系的始基與諸德之首,是使得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諸如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精神本質與重要原因,是連接整個封建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以宗法禮制為政治基礎的核心道德范疇。首先,從詞源上考察,孝與悌原本是分離的兩個概念,至于“孝”這一觀念緣起于何時學界尚無定論,但是先有孝而后發展為儒家的孝悌觀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孔子之前,周至春秋戰國時孝的倫理蘊含還不是特別明顯,帶有原始樸素的特征,其內涵大致有兩種:這就是尊祖敬宗和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是說在周之春秋戰國之際,孝這種德性主要表達的是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懷,其關懷的對象是故去的先祖,施孝的主要方式便是祭祖而不是事父母 ,尊祖敬宗和傳宗接代使得“孝”兼有了神秘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色彩,它既不是完全現實也不是完全虛構,這樣“孝”在現實的意味上有所削弱,作為一種倫理的理念是一種未能自覺實現自己的混沌初始狀態。
《爾雅·釋訓》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為孝”,《說文》里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靶ⅰ笔且环N子對父的良好德性,與前人有所不同,孔子繼承并發展了這種以“孝”為實質,以父子關系為主軸的家庭關系,把“悌”也納入自己的倫理思想體系之內,“悌”的意思是敬兄長,由“孝”到“悌”的轉化是倫理社會關系的過度,是倫理關系的泛化,把除家庭關系之外的社會關系也納入考察范圍之內,不論是子對父的“孝”還是兄弟同輩之間“悌”都體現著儒家仁愛理念的具體要求,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孝道的規范系統
“悌”這一觀念的形成在整個觀念系統中是處于派生意義上的,而“孝”這一概念是整個儒家道德規范系統的最核心的,因此以“孝道”來述說儒家的道德理想是合理的,儒家的孝道規范觀念與規范是極其豐富而龐雜的,不同的人在解讀經典時可能都會產生不同的意見。例如,駱承烈先生認為孝道的內容有以下幾點:(1)養親;(2)尊親;(3)遵親;(4)禮親;(5)光親。而葛榮晉先生以“孝”的雙重性和社會價值判斷標準來概括孝的內容,其認為從負面看,孝有以下含義;(1)“無違”即孝;(2)父子相隱;(3)父母在,不遠游;(4)不孝有三、無后為大;(5)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6)厚葬久喪;(7)“孝感”迷信和“愚孝”觀念。從積極層面看:(1)贍養父母;(2)敬親尊親;(3)諫爭即孝;(4)尊老;(5)將孝親與濟國救民結合起來。
以上是兩種通常比較流行的對儒家“孝道”規范系統的闡述,站在不同的立場,使用不同的方法標準來理解“孝道”各自有其合理性,但是都不是很全面,并沒有充分述說“孝道”的實質內涵,而僅僅從形式的角度來理解,不論是以正負價值為標準還是以“親”為基核都只是對孝的片面闡釋,更多的是以“孝”來解釋自身,或擴充自身。其實儒家的“孝”并不是孤零零的教條學說,而是與“仁”同為人之為人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理想。“孝”與“仁”是合而為一的,在實踐“孝悌”及以上諸多德性條目時,對父母、兄弟是否懷著一顆仁愛、尊敬之心是至關重要的。謂之:“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就是說在施行孝道的時候,是否含有“敬”是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的基本指標,光有外在的行為不足以說明這一行為的真正價值,其內心的動機才是使得這一行為真正具有德性價值,在這里,愛是一種最原始的情感,對象是倫理意義上的人,而敬則體現著對天然存在著的秩序的一種特殊情感,他是反省得來的,而不是直接就具有的心理狀態?!熬础焙汀叭蕫邸钡谋仨毻瑫r存在作為行為的動機才是德行的理想狀態。
因為“孝悌”這一最重要的德目被賦予了百德之基的倫理蘊含,所以一個人在世的須遵守的一切合乎德性的行為都能從中推衍出來,其大致包含了立身、事君、處世的基本所有規范。其中立身是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基本德性,立身始于存身,在存身的基礎上還要延續父母的血脈生命,如果能不辱沒名聲則是更加好的了,而事君以忠則是在延伸意義上講的,其立論根據主要在于孝與忠在內在的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主要與古代中國家國一體的宗法制觀念緊密相關,在這種家國體系下,天子是最大的家長,對天子的忠心也是孝道的體現,是一個人應當盡的基本義務。這樣由“孝悌”演繹出來的一整套事無巨細的道德規范系統從家庭到社會基本涵蓋了古代人們的所有家道德生活與政治生活。這樣古代中國完全是一個倫理化的國家,人們在一套孝悌為核心的倫理、政治體系里生活,并有序的推動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繁榮發展。
三、孝悌的倫理精神本質
倫理的精神本質是使得倫理現象存在的根基,總體上,一定時期流行的道德學體系都顯現著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精神向往并且內在的包含了其對人性的認識。
儒家的“孝悌”學說以差等之愛為自己的重要本質精神,以維護現實的宗法等級觀念下的社會秩序為現實目標?!啊畹取侵赴ㄈ祟惿鐣刃蛟趦鹊奶斓厝f物之間本有的軟性差序,而不是人為的硬性隔閡。” 就是說這種差等之愛作為社會事實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因為其內在合理性它都不會隨之而消失,他是反對無差別的兼相愛的,兼相愛是無視現實差異的。正如朱子“理一分殊”思想里蘊含著的道理,萬物自有統一的道理,但是作為萬物的各自的存在來說,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也是其特殊性的體現,雖是有差別的愛,但是他并不以相反的態度來對待與自己關系疏遠的人,而提倡“泛愛眾”以實現仁愛。
再進一步,儒家思想以“孝”作為一個人良善的首要標志,他對人性的看法是比較積極的,孔子的性相近、孟子的人皆有四端,以致后來宋明理學家對人性的闡述,都力圖證明性善對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不可否認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也始于良善的人性,也根本由這種人性所決定,無論物質生產多么豐饒、社會各項制度如何完備,社會發展到何種地步,人性問題始終是擺在人們面前最大的難題。春秋戰國時,整個社會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經濟、政治到文化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孔子從社會現象出發,認為禮崩樂壞、各國征伐是人性的敗壞使然,卻無視過去的社會秩序以無法滿足社會生產的需要。但是,不論性本善抑或是性本惡只是對人性一個側面的描述,或是一種預設,有以偏概全的風險,父慈子孝、君臣和睦也許是良善的,但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確合乎情理但不合現代精神的。在家庭與社會矛盾相互沖突的情景下,必須選擇合乎法理的選擇,這樣人類社會才能朝著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四、儒家孝悌觀念的歷史意義
儒家的孝悌觀念是整個封建社會得以穩定存在并運行發展的家庭道德核心概念,是使得中華文明能夠永續存在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傳統的“孝悌”之道是作為宗法觀念下核心道德出現的,本身含有階級性、時代性的局限,是一定時期內的產物,應當棄其糟粕,但是也應當看到,雖然支撐這一道德的社會結構、社會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在當今社會已不可能像古代社會那樣占據首要德性的地位,把“孝悌”泛化去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而應該讓“孝悌”回到家庭本位,不能以“孝”作為衡量一個人的全部價值。例如,一個好官不一定是孝子,一個孝子也不必然會成為一個清官,一個人社會角色的多重性決定了道德義務也是多樣的,作為一個好的公民或一個好的丈夫、妻子、朋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但是孝悌觀念對現代性社會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孝悌觀念的內化有利于個人道德素養的提高。作為獨立的個體,個人道德素養的提高是在社會上生存與人交往的基本素養,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敬父母、不關愛兄弟的人是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所不能接受的,也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其次,孝悌觀念在維系家庭和諧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個家庭要想幸福,就必須重視孝悌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并且可以推己及人,不僅孝養自己家的老人而且孝敬全社會的長輩,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再次,家庭是組成國家的基本單位,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孝悌觀念都不可置疑是極為重要的,通過家庭這一社會細胞可以推動整個國家的形成尊老愛幼的習慣,培養人們重視并實踐孝悌觀念,有利于緩解老齡化社會下的諸多社會問題。最后應辯證地看待“孝悌”觀念,發揚其合理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成分并拋棄其糟粕部分,使其更加符合現代性精神。
參考文獻:
[1]肖群忠.中國道德智慧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93.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9.
[3]李毅.“差等大愛”或“差等推愛” ——以“西銘討論”為中心重新檢討儒家仁愛理論[J].應用倫理研究,2018:85.
作者簡介:
王二倍,男,漢族,甘肅隴南人,寶雞文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