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里?!げ疇柊l行量最大的一部作品,《小丑之見》可謂備受關注。故事情節通過主人公漢斯——一名小丑的回憶展開。處于困境中的主人公危機重重,而小丑是他脫離功利的現實社會,擺脫世俗教條束縛唯一且最有效方式。他的性格及人生哲學注定了他生存方式的多樣化,看似失敗的結局對于主人公來說卻是重生,他以冷靜清醒的目光看待世界,保存了自我,無比的接近真實。
【關鍵詞】 小丑;身份;生存方式
【中圖分類號】I51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8-0009-02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里?!げ疇柋徽J為是二戰后德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長篇小說《小丑之見》是他的一部代表作,標志著其創作的新高峰。小說一經發表, 就產生不同尋常的反響,引起熱烈的討論,被稱之為伯爾最具爭議的作品。
這部小說由25個長短不同的篇章構成,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內容上卻有著緊密的邏輯聯系。現實和回憶相互交織,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和回憶展現了主人公漢斯·施尼爾的悲慘命運。
對于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主人公漢斯一直有著清楚地認識。在富裕卻缺乏關愛的家庭里他看透了其所在社會的庸俗虛偽,戰爭年代失去姐姐的悲痛使他決定按照自己的準則來生活,而小丑是他脫離功利的現實社會,擺脫世俗教條束縛唯一且最有效方式。他的藝術家的本性使他能夠保持真我,說他所想,做他所愿。他洞徹了現實社會的政教勾結、功利自私、虛偽貪婪,不愿與之為伍,切斷了和周圍的聯系,逐漸成為一個邊緣人。
本文試通過分析主人公復雜多樣的存在狀態,解讀其身份,揭示其靈魂的本質。
一、“小丑”的身份意義
作為復雜性與多樣性于一身的人物,主人公漢斯遠離社會,遠離人群,遠離親友,禁錮在自己創造的封閉世界里,保持本真。他選擇小丑作為職業,因為這是自我實現最有可能的方式。在小說的開頭,漢斯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是一個小丑,正式的職業名稱是喜劇演員”(小丑之見,1996:1)這種提綱挈領的介紹點明了兩點:其一,作為職業的滑稽演員和逗樂的角色,這份職業有著鮮明的娛樂性質;其二,“正式的職業名稱”說明,社會對于這份職業的定義—— “喜劇演員”,漢斯并不認可,他不想融入世俗世界的評價體系,他覺得自己就是個單純的小丑,周圍人怎樣稱呼他,怎樣看待他,他都無所謂,他用實際行動拒絕融入這個讓他倍感束縛的社會。這個社會所認可的藝術,是拘謹的、受到諸多限制的、為特權階級服務的,它阻礙了藝術家的自發性和創造性,這樣的藝術不是培養人,而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制造人。所以,漢斯選擇做一個小丑,而不是藝術家或者所謂的戲劇演員。在小丑的身份下,他可以自由地選擇模仿誰或者贊美誰,諷刺誰或者批評誰,為自己的本真保留了一塊凈土。
漢斯成為小丑是內心的驅動和需求,是一種解放和宣泄。這種職業選擇不是義務或被迫,而完全是出于興趣,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做的事必須得讓我覺得有趣,不然我會生病的”(小丑之見,1996:101)。藝術家的本性促使他進行創新和變化,所以他和周圍的世界保持距離,抽身出來,用銳利的目光客觀地觀察周邊和日常。作為小丑,他是外表和行為滑稽的人,是被觀眾嘲笑的人,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是看透世間陰暗、人間荒唐的清醒者。
二、小丑生存方式的多樣性
漢斯的性格及人生哲學注定了他生存方式的多樣化。在小丑的職業身份下,他有了保持真我的可能性,引領他前行的,是他真實的想法和狀態。
(一)批判者
“《小丑之見》毫無保留地與政治和教會保守主義的陳腐墮落進行了論戰,達到了伯爾創作的新高峰。”(Karl Heinz G?tze,1985:7)批判是這部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將作者和他創造的主人公等同起來是不對的,但在小說很多地方,主人公漢斯作為伯爾的喉舌,說出了作者想說的話。他不默守陳規,不追隨大流,他憎恨謊言,總是毫不掩飾地說出真相。通過一段段的回憶,漢斯用辛辣諷刺的語言強烈地抨擊了德國天主教人士的陳腐虛偽、教條偽善,展現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抨擊了德國對于二戰缺乏反思及納粹勢力偽裝民主的現狀。
(二)邊緣人
正如Theodore Ziolkowski所描述的“置身事外的人才能理解這個世界的幽默哲理,并把這種哲理以抽象的方式解釋給同時代的人?!毙≌f中,主人公漢斯一直被刻畫成一個邊緣人,他刻意與這個社會保持距離,不愿與周圍人打成一片,不愿加入任何組織,不愿代表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也不愿信仰任何宗教。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人能理解一個小丑,小丑也無法理解其他人。他拒絕接受由他所不齒的那些虛偽、浮夸、貪財的人所制定社會規則,他的與世隔絕不過是他追求真理和拒絕偽裝的必然結果。他視為妻子、同居五年的愛人瑪麗的離開,更加劇了漢斯和世俗的矛盾,這段戀情不被周圍人理解,不受法律和教會規則的許可,失去瑪麗,直接導致了他事業的衰落和孤獨的加劇。追求愛、追求穩定、追求信任的失敗使漢斯成為一個獨行者,在主觀的“我”和客觀世界間他失去了平衡。
(三)無政府主義者
無政府并不意味著無秩序和混亂,其核心在于自由和不受壓迫。漢斯一直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即任何人都要聽從自己的本心,服從自然的法則,人的尊嚴意味著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本心自由發展,所以他做自己想做的事,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他和瑪麗愛情失敗的核心原因在于彼此對于“秩序原則”的不同理解。瑪麗相信所謂的“抽象的秩序原則”的必要性,堅持要到結婚登記處去舉行儀式,而“抽象的秩序原則”這樣的話使漢斯想到的卻是“刑訊逼供”(小丑之見,1996:63)漢斯并非不愿結婚,而是不愿去屈從于“抽象的秩序原則”,在他無政府主義的思維模式里,秩序是對自由的掠奪,是對行為的控制,是對人性的敲詐。
(四)不順應時勢的人
小說中,漢斯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是順應時勢的,其中的原因各不相同。一些人渴望和社會、和他人融合,一些人出于內心的需要追求歸屬感,還有一些人為了功利的目的,假裝順從。順應時勢是社會主流,而不順應更為了遵循本心。主人公漢斯就是這樣一個“逆流而行”的人,他完全不在乎是否滿足了社會普遍意義上的認可,在他的眼中,順應不過是自我欺騙,實現自我是比融入圈子,融入社會更重要的事。漢斯用他的主觀意念、他的疏離、他的自我為中心和他的幽默鑄成一具硬殼,將強迫他順應的外力一一彈回。小丑的職業特質使他有了強大的內心動力,對外界的催眠產生免疫,無情地揭露世間的虛偽和謊言。
(五)憂郁的人
提到主人公漢斯,憂郁大約是最常提到的表述。小說開篇,漢斯就提到“我生來就有的兩種病痛;憂郁癥和頭痛病”(小丑之見,1996:6)。這兩種身心的痛苦貫穿了整部作品,讓人深深地體會著漢斯的消極、頹廢和聽天由命式的放棄。他的憂郁常常暴發,看到弟弟利奧例行公事的行事做派會使他憂傷;把罐頭打開,把雞蛋敲到盤子里會使他陷入哀傷;每當他想象瑪麗將她的手放在齊普納的肩頭,他的憂郁就變得無可救藥。憂郁的爆發毫無征兆,通過這些看似沒有聯系場景,讀者能夠清晰地窺見主人公深深的,無處不在的痛苦和哀傷。這痛,將漢斯推入絕境,但這痛,又何嘗不是他的自憐自艾。酒,贊美詩和瑪麗是治愈痛苦的良藥。酒和贊美詩的療效是短暫,只有瑪麗才是唯一的解藥,可是瑪麗離開了,每當想起這一點,漢斯的痛苦就無法自持。和瑪麗有關的一切,都能觸動漢斯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對于漢斯來說,憂郁是件致命的事,是他悲觀主義的病態,也是內心傷痛的表現。
(六)烏托邦主義者
烏托邦是個美好的愿景,它代表著人類自由,社會平等,萬物和諧。主人公漢斯所追尋的就是這樣一個理想世界,對他來說,烏托邦不是未來,他用理性和真心在現實世界中尋找他的烏托邦。
他的烏托邦在孩童世界,自由、真誠、隨心所欲是他的向往,是深藏于內心的圣潔、無邪、幸福、喜悅與和諧。
他的烏托邦在故鄉城邦,是生命旅程的起點和歸宿。安全、溫暖、慰藉,帶給他內心的安寧,使他遠離孤寂。在漢斯眼中,故鄉波恩有一種“慵懶的魅力”,故鄉的景色是迷人的,故鄉的空氣是沁人心脾的。
他的烏托邦是對愛的執著追求,這才是“靈魂的不朽”,是人性的溫暖,是“永恒的理想”。然而,烏托邦主義的幻想在功利社會里太過無力,在實用主義原則面前不堪一擊,因而漢斯的失敗是一種必然。
三、小丑的生存危機
小說的結尾,漢斯坐在波恩火車站的站臺上彈唱乞討,他幾乎一無所有:沒有錢,沒有演出機會,沒有愛人瑪麗。但是漢斯并未聽天由命,對于一個理想主義者來說,靈魂的追尋是永恒的,愛、和諧、真誠永遠不會停歇,他依然期待著瑪麗的歸來,依然渴望心靈的慰藉。因為在波鴻的那場被經紀人稱為“藝術的自殺”的失敗演出,漢斯淪為了街頭藝人,但對于漢斯來說,這世俗意義上的失敗同時也是一種重生。他唱著自己想唱的歌,藝術和靈魂實現了統一,他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真實、人性和慈愛,他從社會的權威和枷鎖中解放出來,第一次找到了真我。此刻的一無所有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解脫,社會尺度下的失敗對于他卻意味著自我實現,真我和小丑的面具融為了一體,在這生存危機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小丑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海因里?!げ疇?小丑之見[M].高年生,張烈材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2]G?tze, Karl-Heinz: Heinrich B?ll: Ansichten eines Clowns, Wilhelm Fink Verlag, München,1985.
[3]Matzkowski, Bernd: Erl?uterungen zu Heinrich B?ll: Ansichten eines Clowns, 1. Auflage, Bange Verlag,2003.
作者簡介:
白瑩,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翻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德語文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