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是一種綜合素質,它主要在工作全過程中所體現,對學生的初次就業和全面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在當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教育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簡要介紹新時期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重點探討新時期高職教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 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8-0095-02
項目編號:ZJGB2020007,互聯網+背景下高職素質教育模式探索與研究的階段成果。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才的綜合素質提高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備條件。高職教育與普通的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為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目標明確,所以在市場需求方面占據很大的優勢。在當前,培養較高的具有職業素養的人才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高職學生在走出校門后順利的由一名大學生過渡成一名合格的社會人,經受住社會的考驗,是當前高職學生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職業素質教育的概念
職業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在遵循個人需求和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積極落實高職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挖掘,從而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職業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職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為主的知識道德發展;二是職業審美和職業身心為主的身心和諧發展;三是職業情感和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創業能力發展。這三個方面組成職業素質教育的系統,三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學生以后走上工作之路奠定基礎[1]。
二、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一般困難
首先,高職院校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高。高職院校一般會在形成優秀人才的過程中提高專業能力的比例,減少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在塑造優秀人才的全過程中,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在職道德教育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存在著重于基礎知識,忽視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專業能力,忽視人文歷史等困難。學生不能有效地將職業能力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
其次,學員對職業道德的思維能力尚不明確。高職院校的學員不僅要對專業能力有很好的掌握,而且要在自身的素質上得到很好的提高。目前,有些學生認為,如果他們很好地學習專業能力,并且對專業能力有一定的掌握,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相對職業。但是,德育后的思維能力不足。選擇應屆畢業生時,具有平均考試成績的學生會隨意介紹自己的個人情況,其中很多人關心工作中的薪水。在這項科學研究中,汽車互聯網營銷和服務專業的學生在找工作時將側重于“我的每月標準工資和傭金多少”,“我的每日工作時間多少”等。
第三,高職院校教學模式單一。有的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職業素質教育課程,但是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缺乏本專業獨特的職業文化,學生在學習興趣方面不能得到有效激發。由于一些高職院校在校園內有實用的工業基地,因此一些技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課程不能有效地進行,缺乏專業的素質氛圍。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學生無法練習工業基礎和公司職業。道德,文化和藝術得到合理融合,因此,學生的職業道德無法得到合理提高[2]。
三、強化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改革
第一,基本建設具備高職院校特點的人文素質課程設置。(1)對課程內容開展調節。把技術專業基礎課、綜合實踐課程和高職院校教育特性緊密結合,開設必修課程、專業課和限選課。提升學生的歷史人文人文科學教育和心理狀態教育,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深圳市崗位技術學校在第一學年對大一新生開設必修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二第二學期開設限選課《大學生就業指導》,讓學生能夠 清晰掌握本身的職業素質,并對本身的不夠多方面改進,提高本身競爭能力。此外,院校對教學工作計劃開展全方位整頓,依據高職院校教育的特性開設必需或選修課的歷史人文課程內容,如文學欣賞、藝術鑒賞、社會學等,豐富多彩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2)立德樹人,在技術專業課堂教學中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技術專業老師要對學生的務實求真精神實質、任勞任怨工作能力、精雕細琢的品性多方面合理教育,促使學生在走入社會發展后,專業科目具有積極主動合理的功效。(3)豐富多彩課程內容方式,提高教育成效。人文素質教育并不是單純性的基礎理論論述,更重點強調在基礎理論解讀的基本上,應用獨特實例和社會經驗,持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根據舉辦培訓講座、研討會等,合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能。有調查顯示,通過對某學院的621名在校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人文素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對自身人文素質現狀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滿意率僅在4%左右。這就說明在高職院校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3]。
第二,加強校園民俗文化的基礎建設,豐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學校文化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很好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教育,這是對大學歷史和人文理念的合理反映。高職院校的文化活動應充滿理論,創新和應用,可以很好地促進人文文化教育的發展趨勢。例如:根據文學俱樂部,攝影協會,研究愛好者研究協會,山西俱樂部和藝術團的活動,開展學校文化主題活動,如“高科技文化節”“男孩節”和“名人進入校園”。參加者積極參加次級主題活動,以便在主題活動中提高其文化素養;開展“感恩教育”,“愛心教育”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4]。
第三,營造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學校文化自然環境,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培養學校文化自然環境的全過程中,高職院校牢牢把握重點,彰顯特色。提高校園內自然景觀的基本建設,例如古代名人的雕像及其雕塑作品工程建筑等,在清理學校環境的另外,還能夠熏陶學生的審美情操,關于歷史文化進行教育。與此同時,高職文化環境要體現出人文關懷,貼近企業文化,可使學生直觀的感受企業文化,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為走進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應注重自身大學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轉變和注重人的素質建設,使歷史和人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工程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許多人使用校園廣播電臺,宣傳計劃海報等進行全面的宣傳計劃,以增進人文情感并改善學校環境。機構應繼續鼓勵所有師生積極參與學校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基本建設。比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植樹、種草活動中來,并給花草樹木賦予特殊的意義和命名。這樣不僅可以美化校園,還能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對校園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5]。
第四,提升社區實踐活動,擴展人文素養文化教育室內空間。院校按時舉辦各種各樣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加,使學生結合實際領悟人生,持續提高人文素養。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設能夠 合理提高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學好更強的做人和辦事。
第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增強師資力量。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在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因此學校加強專職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定期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使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教書育人[6]。
第六,對人文素質考核制定規范,是人文素質文化教育更為健全。在制定規范時,不但規定學生要專業知識、能力全面的發展,也要關鍵突顯人文素質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升人文素質在文化教育中的比例,制定健全的考核規范。在對學生開展考核時,不但要考核學生平常在知識競賽題庫及其社會實踐活動中突出成績,也要非常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的考核。在每一個學期末時,要對學生開展一次綜合性考核,考核不過關的學生開展補考,并撤銷本學年的評先資質,直至補考合格。
第七,加強素質教育的領導,不斷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學校派專人成立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學校領導充分負起領導責任。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實施方案,將責任劃分到部門以及個人,注重實效。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保障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規章制度,對人文素質教育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在學期末,將對每所學校進行道德教育評估,對優秀評估給予獎勵,對于未通過評估的學校,將進行第二次整改,并將評估結果記錄在當年評估。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是當前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最基本要求,是各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不斷加強各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張馨月.高職音樂課堂采茶舞曲柔性教育新思考[J].福建茶葉,2018,40(004):171-172.
[2]楊利靜.對高職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8,000(002):86-87.
[3]李小文,夏建國.新時代 新高職新征程——新時代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172(05):155-159.
[4]徐玉成,金祖旭.基于創業指數的高職學生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教育為例[J].職教論壇,2019,000(001):167-171.
[5]謝志遠,劉燕楠.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技術革命——高職院校新技術應用人才發展戰略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8,000(003):103-108.
[6]李營,雷忠良.高職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00(018):85-87.
作者簡介:
毛三艷,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