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互聯網傳播環境為背景,探析當前環境下綜藝節目創作的現狀問題和互聯網思維主導創作的可行性,提出互聯網思維下綜藝節目創作的奇觀性、服務性、有效性策略,期望對綜藝節目的創作有所啟示。
【關鍵詞】 互聯網思維;綜藝節目;創作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8-0063-02
互聯網傳播環境中綜藝節目的發展呈井噴態勢,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但不論是娛樂價值、商業價值或是社會導向價值,只有在獲取受眾的基礎上,才能被實現;因此綜藝節目創作的最基本的任務應該就是獲取受眾。
一、互聯網傳播環境中綜藝節目受眾分流
互聯網傳播環境中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受眾已經不只是媒體的信息受控對象,而更多的成了媒體的使用者在使用媒體;“大雜燴式”的創作思路早已不能滿足受眾對于綜藝節目的需求,因為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選擇更精細的、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個性化內容。至此,傳受關系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受眾已經完成了由“附屬”到“本位”的身份升級。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也促使了受眾地位上升,媒介的互動性使受眾由“看節目”變成了“參與節目”,甚至上傳自己生產的內容,充分的開發了受眾參與權和發布權,進一步的保障和維護了受眾話語權。
社會發展加速了資金的流動作用,綜藝節目行業規模迅速壯大,顯現出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下的病毒式N級傳播態勢。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2016年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約有300多檔,以50%的速度迅速增長,截至2017上半年全網綜藝節目播放量累計超過485億。樂正傳媒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各大電視臺及視頻網站與國外版權合作的節目占比率高達九成,韓國熱播綜藝節目更是以七成的引進率被引進到了國內屏幕。因此,各大衛視爭相引進海外綜藝節目版權,快速生產綜藝節目上市套利的行為,也是綜藝節目井噴增長的另一原因。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這表明,以互聯網為首的新媒體正在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傳播主渠道。社交媒體的使用成本幾近免費,并以其自主性和快捷性轉移了受眾的關注;網絡上信息源眾多,網絡“大微”、網絡紅人具有強大的輿論引導作用,憑借著自身傳播速度快、覆蓋面積廣的特點,進行快速及時的內容推送,進一步地占據著受眾的注意力;新型數字技術給予了受眾一個個自我發聲的空間,去中心化的表達方式和社交體驗使人愈加享受網絡虛擬世界的完美自我,帶給受眾心理的滿足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綜藝節目受眾被進一步分流。
二、互聯網思維指導綜藝節目創作的可行性
根據互聯網傳播環境的傳播特點,與綜藝節目創作的特性,本文認為綜藝節目創作的互聯網思維可以概括為:在互聯和創新的基礎上,綜藝節目創作的各環節遵循用戶思維“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遵從大數據思維的數據法則、同時具備極致思維講求極致精美的原則等,其主要效應就是精準、便捷、高效。[1]
“用戶為中心”的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最基本的內涵之一,這個概念本質上等同于傳播學所認為的“受眾即市場”。互聯網傳播環境中綜藝節目受眾的主動性增加,節目創作者對節目受眾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高點;而用戶思維下,將節目“受眾”的轉變為節目“用戶”,這也就意味著綜藝節目的創作必須充分考慮用戶的需求,制作“對胃口”的節目產品來獲取用戶關注,迎合受眾自主選擇信息的行為;不僅可以降低資本進入的風險,而且可以提升節目影響力。
大數據是互聯網的衍生產品,大數據思維是站在宏觀視角利用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依據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Wendell R.Smith)提出的市場細分理論,企業根據顧客(受眾)需求的特性與變量,區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顧客(受眾)群體的。也就是說大數據思維的一大用處就是可以在總體市場中劃分出若干按照顧客(受眾)欲望與需求共性特征的子市場,處于同一細分市場的顧客(受眾)群被也就是目標顧客(受眾)群了。綜藝節目受眾需要轉變從參與者到制造者的身份升級,數據能直觀地描述受眾感受和評價,更具指導和前瞻價值的定性結論。因此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綜藝節目創作中對于“立足全局、精控細節”的大數據思維的運用會有更廣闊的利用空間。[2]
極致思維就是“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而“精益求精”對于綜藝節目創作是極為重要的;節目創作者時刻要有耐心打磨節目質量,時刻牢記自己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通過新穎的創意、精心的設計、精湛的技藝為受眾打造高水平、高層次的文藝精品和極致非凡的視聽體驗。因此,極致思維指導綜藝節目創作可以滿足受眾更好更美的視聽追求,并有益于獲取其他有開發潛質的受眾。
三、互聯網思維下綜藝節目創作的策略
互聯網傳播環境中,綜藝節目創作的自我閉合模式已經完全被淘汰;互聯網思維指導創作者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節目發展趨勢中順勢而為,立足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全局視野,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節目與受眾的關系,才能創作出真正屬于受眾的好節目。
(一)極致思維下的奇觀性策略
極致就是要挖掘極致的細節,設計并提供最好的超越用戶預期,帶給受眾極致的視聽體驗,打造讓受眾尖叫的視聽產品。陳龍在《媒介文化通論》中認為:“奇觀是一種新的社會文化現象,多半是以視覺形式出現的一種表征,一種表面熱鬧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態。”[3]綜藝節目的視聽體驗升級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依靠高科技手段創造出來的具有影像沖擊力,在視聽感官層面帶給受眾“應接不暇”奇觀體驗,培養受眾興趣與依賴。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在《圖像時代》一書中認為,可視化滿足了人們“以圖明事”需求,圖像形式主導表達可以作為認知和明確海量信息的有效途徑。[4]全息投影、幻影成像膜投影等虛擬技術的越發成熟,把現實之外或者不常見的事物通過視覺化、形象化的影像表達出來,呈現出繽紛的奇觀影像。極致思維下,為打造讓受眾尖叫的視聽產品,將其引進在綜藝節目中統籌視聽效果,勢在必行。節目創作者需要廣泛了解掌握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復雜的舞臺機械設備及眾多新型材料,不僅要在設計方案上高度契合節目內容,而且還要顧及受眾的因素,充分考慮不同空間特點、觀演關系和視聽語言構成等。[5]
(二)用戶思維下的服務性策略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基礎,是一切服務的原點,其精髓就是“用戶至上”,它重構了媒體(節目)與用戶(受眾)的新型關系。通過受眾對品牌策略的認同,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實現最大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就像赫伯特·澤特爾(Herbert Zettl)提出效果動因制作模式:“從最初的構思跳躍到預定傳播效果階段,然后在這個階段再來做案頭工作,判斷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需要哪些媒介要素。”[6]
互聯網思維下綜藝節目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應秉持服務受眾的理念,重塑節目內核的服務性,將“一切為了受眾”理念滲透到節目創作的每一環節。品牌策略既需要符合節目的自身定位,又需要收集受眾的多層次需求,進而完善節目提供信息的機制,才能體現出節目品牌對受眾的服務價值。在“服務視角”下,垂直細分的創作模式站以受眾的需求為根本,不僅服務于節目內容又服務于節目受眾,增強節目傳播效果。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是綜藝節目從提供單向信息到提供相關服務業務的轉變。因此,挖掘垂直類細分內容,形成帶有服務性的節目平臺,為綜藝節目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是緩解綜藝行業競爭的必經之路。
(三)大數據思維下的有效性策略
大數據思維的內涵就是,站在宏觀的視角收集海量數據、建立數據間的關聯,根據不同關聯中出現的交集,做出受眾需求預測和指導分析。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認為,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分析是獲取利益與價值的方式;綜藝節目的創作中的數據應用,使得藝術本身蘊含的感性變得更為理性。
大數據思維的主要效用是確保節目走向有效性的保障,綜藝節目創作者需要積極開拓更加便捷的反饋渠道和反饋空間,作為第一時間獲取受眾反饋數據的平臺基礎;并建立數據測評受眾反饋機制,將全媒體環境中海量的、相對碎片化的受眾反饋進行數據化分析,以準確的觀察到受眾反饋,調整節目更精確性和針對性的傳播方向。大數據思維的全局觀優勢指導下,利用主動迎合受眾的雙向互動模式,對傳統創作模式的逆向作用。要確保互動題材的有效,在選題創作方面廣泛吸取受眾創意,加強制作團隊與UGC之間的合作是必然的選擇;將傳播渠道通過技術與機制轉化為與受眾互動交流的平臺,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對受眾的習慣偏好和實時反饋進行收集采納,滿足受眾的參與心理,提升節目自身的競爭力。建立解決終端技術設計問題和數據分析問題的機制,致力于開發適合自身節目特性的互動設計模式,在樹立自身品牌的同時提升互動設計的有效性,并注重不同平臺間信息切換的流暢度,實現受眾多終端觀看行為的跨屏瀏覽體驗的提升,實現不同觀看渠道之間的服務優化。
四、結語
互聯網傳播環境中受眾主動選擇性日益增長,互聯網思維與綜藝節目創作的受眾需求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和影響作用,互聯網思維更精準的滿足受眾需求才能提高受眾忠誠度、培養受眾黏度,對綜藝節目創作將起到重要的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尤達.網感體驗下的“理想觀眾”模式——從敘事學角度試析互聯網時代觀眾形象[J].電影評介,2016,(6).
[2][加]唐·泰普斯科特,[英]安東尼·威廉姆斯.維基經濟學——大規模協作如何改變一切[M].何帆,林季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3]陳龍.媒介文化通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15.
[4]汪紅春.大數據對國內電視節目生產的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5]王怡,吳霽樂,余佩融.虛擬現實藝術中視聽語言的應用分析[J].當代電影,2014,(9):186-189.
[6]赫怕特·澤特爾.攝像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54-57.
作者簡介:
馬旗,女,山東濟寧人,碩士,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