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而課堂的載體離不開討論。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成了語文教師校本研究的課題。課堂討論應是培養學生學會補充,學會發表不同意見的能力課。
一、給學生讀的機會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讀能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但許多時候,教師給予學生讀的機會很少,造成學生的情感與教材之間存在隔膜,不能感受作者所愛所恨。教師應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感受課文,如初讀(感知)、范讀、賽讀、精讀、分角色朗讀等。通過反復閱讀,讓學生從中體驗情感,并將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化成思想。這樣在討論時,他們才有感而發,能從多角度,多側面發表觀點,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和求異思維能力。語文課必須以讀為本,問題的討論應圍繞課文需要而展開。討論應在反復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不能脫離文本而“高談闊論”。
二、選擇課堂討論的內容
討論必須圍繞問題展開。問題來自哪里?最好來自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題,討論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討論形式引發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要有興趣性、要有發展性。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理解能力和個人經歷的差異。課堂討論的內容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質量,我們要精心選擇具有一定討論價值的內容。首先,討論內容要針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引起每一個學生的思考索,教師起點撥作用,從而使全班共同提高。其次討論內容的難易度要高于全班平均水平,如果太低討論失去意義;如果難度太高,就會脫立實際,既無討論結果,又浪費時間。所以教師選擇的討論內容要難易適度,這樣既有一定的價值,又讓學生能夠接受,從而達到課堂討論的最佳效果。
三、語文課堂堂討論的形式
1、中心式討論與板塊式討論
中心式討論就是圍繞一個中心議題進行討論,它適合于內容比較集中,主旨比較突出的教學。
板塊式討論是教師同時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板塊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方法適合于并列性式對比性的文章。
2、性討論和碰撞性討論、補充
補充性討論是引導學生圍繞一個問題進行的以互相補充為特征的相容性討論。這種討論在課堂討論中所占份量較重。它能啟發學生把問題理解得全面深入。
碰撞性討論是引導學生圍繞一個議題所進行的反駁式、對元式的討論。有時,學生碰出的智慧火花會成課堂的亮點。
3、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
小組討論是討論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組。這樣既能保證討論的深入,又能保證每個孩子都充分發表意見,這也是小組討論的優勢所在。
集體討論。它一般是教師引導全班同學有秩序地針對一個問題舉手發表意見。這種討論交流面廣,影響面大,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生生討論
生生討論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師生討論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濃烈的民主氛圍。
四、把握課堂討論時機
教師除了在備課時有目的的設計課堂討論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準確把握討論時機。如在學生思維不暢或思維靈活時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在課文中易于想象處準確把握文字背后所隱含的本質或出現一些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詞句時,及時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以深刻感悟文章的內涵。
五、給學生充分、適當的討論時間
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包括準備時間和討論時間。需要預先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的問題應在課前早告知學生準備。課堂上能及時找到答案的問題也應留給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時間;當提出一個問題時,應該給學生充分適當的討論時間,因為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要經過反復細致的分析,綜合,概括表達出來。這個過程又與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積累、反應能力等方面密切相關。如果教師不給學生充分合理的時間,那么深入透徹的討論就無法實現,討論也就是個形式罷了。討論時間倉促則使討論流于形式,等同失敗。
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作為教師不應該每時每刻都站在高高的講臺上,滿臉嚴肅地面對所有學生,等待他們回答問題,而應該面帶微笑,走下講臺,與同學們交流,用眼神與微笑去鼓勵學生拿出回答問題的勇氣。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應該用簡單的對與錯來下評語,因為教師的評價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信心。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應從完善答案,完善個性,鼓勵發展的前提出發,給予不同評價。如對差生應以鼓勵為主,對優等生盡量指出不足,對中等生既要鼓勵,也應指出不足。在課堂上,許多老師雖然也讓學生討論,但往往只是一個形式而沒有真正地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不能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也不能促進學生的思想交流。教師應讓小組成員充分發言,讓不同的意見表達出來,自己只是相機點撥,而不是直接下結論。
七、正確評價討論結果
討論必須要有結果,也必須讓學生明白結果。作為教育者千萬不能忽視這一點。
教師在深入討論群體和聽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時必須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種意見,根據課文內容,生活實際和學生特點作出果斷的判斷,并給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勵。其結果大致分為三種:
一是有確定的答案,課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個答案 ,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三是沒有答案也是答案。那將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和老師一起去研究,去探討。
課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課中有保障的討論和鼓勵性的評價,還應加上課后的課堂討論反思,才能構成引導學生課堂討論的環節,這里僅作拋磚引玉的作用,供大家參考。
總之,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充分讀,想,議,說,讓學生開闊視野,充分表達,取長補短,讓每個學生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培養他們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廣元市朝天區麻柳鄉小學 凡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