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當今社會電子信息設備領先于科技前端,特別是智能化小型機器設備——手機,因其小巧的外形、強大的功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通過對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交往、消費等方面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智能手機給學生的校園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深刻剖析影響并針對性提出改進措施,進而達到引導科學使用智能手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 智能手機;校園生活;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TP31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084-03
一、調查方法與過程
調查方法:借助“問卷星”平臺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調查。
調查過程:通過小組討論,確定調查問題,設計調查問卷,布置調查任務,使用“問卷星”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手機網絡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共收到調查問卷2016份。有效問卷2016份,有效率100%。調查問卷回收后,調查小組成員對問卷反饋的結果進行積極討論與分析,充分挖掘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探討智能手機對學生的人際交往、學習生活、日常消費等行為習慣的各種影響并總結出降低智能手機消極作用的解決辦法。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調查結果
1.對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收入為500元以下的同學,有63.02%的同學在話費支出上低于30元;收入為500-1000元的同學,有42.65%的同學話費支出在30-100元之間;收入為1000元以上的同學,有38.77%的同學話費支出在100元以上。
2.使用智能手機時間的情況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僅有700位同學一天使用手機時長小于4小時,占被調查同學的比例為34.72%,而有多達1316位同學每天使用手機時長高于4小時。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學生們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段都有用于除學習外的追劇、交友、購物、游戲等活動,嚴重侵占了學習時間。
3.運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的狀況描述
(1)使用手機學習軟件情況
被調查的2016名同學手機中,學習軟件數量分布圖,有164位同學手機中未裝有學習軟件,有224位同學學習軟件超過5個,超過一半的同學學習軟件數量在1-2個。
(2)運用手機軟件進行學習的頻次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被調查的2016名同學,每天登陸這些軟件進行學習的次數達到3次及以上的有508人,879位同學每天會登陸1-3次,其他同學也會不定期進行登陸學習。
4.運用智能手機進行其他校園生活的狀況描述
同學運用智能手機進行校園生活,種類繁多,除學習外,還有追劇、交友、購物、游戲。根據調查,用于交友的人數為1492人,用于網上購物支付活動的同學人數也接近1400名,人數很多。用于追劇和玩游戲的同學人數在1000名左右,接近被調查人數的一半。表四顯示:早上6:00-8:00之間,用于追劇和游戲的同學就超過7%,中午休息時間12:00-14:00,分別有559和483名同學用于追劇和玩游戲,晚自習及睡覺前,仍有400余名同學進行追劇和玩游戲。甚至在上課期間和正常睡眠時間段,也有少數同學進行追劇和玩游戲。
(二)結果分析
1.話費流量等消費,影響同學的生活水平
被調查對象中,來自農村的912名同學中,有近八成的月收入在800元以下,他們用于話費及流量的支出集中在30-100元之間,平均消費水平和城市及城鎮同學在話費及流量的消費支出差距不大,但是相對于城市、城鎮相比,農村學生話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較高,為8.18%,高于城鎮同學的7.77%,影響這部分同學的生活消費水平。
2.網上用時較長,影響同學社交生活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較長,平均為5.29小時,遠高于江蘇網民人均每天上網4小時。其中,有近兩成的同學每天使用時間長達8小時以上,占用他們大量的學習和睡眠時間。同學們進行網上生活的內容十分廣泛,調查發現:有578名同學使用手機是用于非學習活動,占總調查人數的28.67%,用于學習活動的1438名同學中,大部分集中在上午,且時間較長,在中午休息時間和晚上,同學進行學習之外的活動,明顯增加。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在正常的休息時間,同學們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娛樂的人數顯著增加,遠超過學習人數。有部分同學甚至通宵達旦的去玩游戲和追劇,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3.運用手機進行學習的情況分析
調查中有1306人次認為智能手機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并不強,其中有578名同學使用智能手機并不是用于學習,他們主要用于追劇、玩游戲和購物;其他同學雖然有時間去進行學習,但是用于學習的時間和效果有很大差異。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平均上網時長在5.2小時,用于學習的時間,低于4小時有1311人次,由此可以認為同學持有手機上網平臺的主要作用是娛樂,而非學習。
令人欣喜的是,同學們在上課前(6:00-8:00,12:00-14:00)上網,用于學習的比例均在20%左右,可以認為有部分同學會在上課前通過上網,了解該課程會講授哪些知識,做出提前預習,抑或是課后部分同學會通過網絡學習進行知識鞏固。另外,大部分同學會在手機中下載相關的學習軟件,而且會使用零散的時間,登陸這些軟件,刷刷題、尋答疑、搜課件、查文獻、聽講課。隨著網上學習的興起,學習軟件不斷更新和廣泛的應用,對男女生同學使用這些學習軟件的情況進行調查。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超過50%的同學手機中的學習軟件在1-2個,其中,男生有495位,占男生總人數的54.34%,女生697位,占女生總人數的63.08%。但是,從學習小時數上反映,男生用于學習的小時數低于4小時的人數為572人,女生為739人,分別占總人數比為62.79%和66.88%,更多的女生在學習時長上小于男生。
總之,我們同學在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網上學習,使用的軟件很多,學習的方式多樣,但是學習相對其他方面用時較短。
4.運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以外活動的情況分析
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用于學習以外的活動,主要有追劇、交友,購物和玩游戲等娛樂活動,參與這些活動的人次分別為998、1492、1382、1058,占被調查人數的比例分別為49.50%、74.01%、68.55%、52.48%,這些活動的每日用時,超過2小時的比例分別為39.29%、51.79%、25.6%、42.61%。數據表明,學生在使用智能手機時,將休閑娛樂活動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且每天使用手機用于休閑娛樂的時間比較長,進而占用大量學習時間。
(1)運用智能手機進行交友活動的情況分析
用于交友的人數比例高達74.01%,說明職業院校許多學生愿意通過網絡方式進行交友,通過手機網絡,同學可以將不便向熟人訴說的事情,向終端陌生人傾訴,也可以將學校發生的事情,通過微博、微信在朋友圈分享。但是,智能手機增加的交流方式就意味著增進人際關系嗎?通過智能手機的溝通我們并不需要注意自己的儀表是否端正,神情是否合理,這種溝通會讓我們之間的交流轉向低能化,人際關系會逐漸疏遠。此外,這種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分流了我們的注意力,無法保證彼此間的交流質量,讓我們看似朋友成群的自己,卻常被孤獨感包圍。
(2)運用智能手機進行購物活動的情況分析
通過手機用于購物的同學人數也很多,達到138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比例為68.55%,網絡消費和支付占用了大量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我們的學習時間。然而,學生在購物時,大多憑借平臺上的圖片以及售后評價進行判斷,商家卻往往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圖片進行精修,美化產品,讓我們無法了解真實的商品信息,容易出現“買家秀”和“賣家秀”差太多的情況。
(3)運用智能手機追劇和游戲活動的情況分析
游戲市場飛速發展,各種網絡游戲App深受學生群體的喜愛,從而帶來了作息時間不規律,打亂學習計劃,沉迷游戲無法自拔等現象。由于性別不同,對游戲的熱愛不同,男生有526人每天玩游戲,游戲時長超過2小時的占比55.32%,突顯出男生熱愛游戲的天性,而女生則熱愛追劇,有678人每天都在追劇,追劇時長超過2小時的占比42.71%,但是過長時間用于追劇和玩游戲,極大占用了學習、休息甚至是上課時間,荒廢學習。
三、應對措施
智能手機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生活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面對這一嚴峻問題,在學生自身努力的前提下,還需要家庭、教師、學校、社會各方面通力合作來幫助學生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習慣。
(一)家長應從情感入手,讓學生理性消費
1.要養成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據調查,來自農村的同學(住校生),手機費用比較高,影響來學生的生活質量。同時,使用手機平臺進行不必要的網購,增加了經濟負擔,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消費方式,將自己的每筆收入和支出都清清楚楚地記到筆記本上,定期進行分析,特別是針對網上消費的東西,看看買來的產品是不是一時興起,下次網購時,應強化自己理性消費。
2.家長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家長應以身作則,多學習教育理念,多和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鼓勵孩子應多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支持孩子在參與和組織活動中找到樂趣,培養外向、主動性格,遠離手機的誘惑。另外,還應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所消費的每一筆支出都是父母的血汗錢,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學校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
調查結果反饋,許多同學使用手機時間過長,有的同學在熄燈后還打游戲和追劇。學生在面對“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各類各樣的娛樂軟件,往往會對此“一網而深”,老師要引導同學合理使用手機。
1.多開展健康生活教育活動
通過開展生活健康交流會,座談會等形式,同學生認真分析過度使用手機弊端,如對眼睛、骨骼等不好,一起制定良好的作息習慣,嚴格限制使用手機時間。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引導和人文素質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做“低頭族”,自覺屏蔽手機網絡中不良信息的腐蝕。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遠離手機。利用課余時間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讓學生有事可做。
2.充分挖掘手機在信息化教學中的使用
老師應當充分挖掘手機在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將職業教育實踐內容開發成娛樂游戲的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到課堂的情境教育中去,同時監管同學們使用信息化教學游戲軟件的使用情況。
3.堵不如疏,關注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征
手機對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甚至有對手機嚴重上癮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教師要進行批評教育,堵輸結合。和上癮的同學一起制定手機使用計劃,經常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共同尋找能夠克制玩游戲的想法。另外,學校要緊抓手機管理,比如課堂中讓手機入袋,加大宣傳力度,共同抵制網絡誘惑。
(三)社會加強引導,營造健康手機網絡平臺
青春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社會應加強宏觀引導,營造健康的手機網絡平臺。社會各部門可以通過標語宣傳,下載手機App等方式,向學生推薦健康、文明、有益的網絡平臺,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向,營造有正義感、責任感、上進心的文明使用手機平臺的風氣。
總之,智能手機的普及,增加了許多智能化元素,具有積極影響,極大便捷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不合理的使用不僅會荒廢學業,而且給學生身心發展埋下隱患。因此,家庭、教師、學校及整個社會都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信息,提高辨別意識,正確認識手機濫用的危害,讓學生明確在使用智能手機應時刻保持求真意識,冷靜思考,揚長避短,從中真正受益。
參考文獻:
[1]李遠航,李延芹.智能手機對中學生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1).
[2]陳瀟.智能手機對中學生的影響及建議[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35(3).
作者簡介:
劉偉,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會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