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雁飛
【摘要】 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兩個時期是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小提琴藝術作品中的瑰寶。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在繼承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的基礎上,受歷史背景的影響,曲式結構、創作風格、音調旋法、演奏手法都有了不同程度變化發展和創新,不斷地將小提琴協奏曲推向頂峰。
【關鍵詞】 小提琴協奏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J6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6-0067-02
一、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
(一)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古典主義音樂是指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的歐洲音樂。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推動西方文明前進,啟蒙運動影響各個知識領域,提倡回歸自然,追求高貴典雅的藝術觀念和風尚,音樂藝術文化發生巨大改變并向高度繁榮發展。古典主義注重藝術的外在形式,強調有節制和勻稱美,追求普遍與永恒的藝術。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逐漸凸顯音樂藝術的思想性和社會意義,世俗因素加強,主調和聲風格成熟,特別是交響樂和奏鳴曲體裁經過了形成、發展以及成熟的過程,也是第一次在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感受到器樂作品豐富的表現力,反映人們各種豐富的情感,刻畫崇高的英雄形象、描繪富于詩意的意境,表達哲理性的思想。
(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在歐洲浪漫主義文藝的思潮下產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強調個性表現,注重自我感覺、自我表現與靈感,不再追求規范、平衡、勻稱的形式,創造了許多新的體裁形式,比如多樂章或單樂章的交響樂、交響詩、序曲;單樂章的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幻想曲、間奏曲;標題性的小品套曲;室內性的抒情歌曲和聲樂套曲。浪漫主義的藝術側重情感,因此,浪漫主義音樂強調情感表達,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又一個主要特征。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重視與其他藝術的結合,創立標題音樂。同時,浪漫主義的音樂還注重民族音樂的發展。
二、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
(一)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古典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常被提及的第一至第五首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均寫于1775年,其中后三首小提琴協奏曲最為有名,尤其是第五首小提琴協奏曲更是許多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莫扎特確立了古典協奏曲的結構原則,三個樂章快—慢—快的對比形式,同時他還確定了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一般都有兩個呈示部,即首先由樂隊演奏第一呈示部,然后獨奏樂器與樂隊協奏第二呈示部,并且有獨奏樂器的華彩片段。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風格不過于自由,而是清澈,高貴,典雅,旋律平穩,作品明朗歡快,鮮明的旋律上擁有對稱感。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戲劇性的沖突和強烈的激情。
(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路德維?!し丁へ惗喾?770年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貝多芬的創作涉及領域十分廣泛,器樂作品也眾多,唯獨小提琴協奏曲只有一首,并被譽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和小提琴協奏曲之王。《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于1806年,屬于貝多芬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貝多芬追求真理,推崇啟蒙主義的世界觀、藝術觀,以深刻的思想、敏銳的眼光,把握時代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深刻的社會生活和與命運不屈不撓做斗爭的精神,而在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中,不但旋律優美、情感細膩,而且規模宏大。貝多芬在協奏曲中加強了戲劇表現性,并把協奏曲作為整體加以構思,強化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的聯系,實現交響性的發展。
(三)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尼科羅·帕格尼尼1782年出生于意大利熱那亞,早期浪漫主義樂派音樂家,世界公認最富有技巧和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如伸指八度和十度、左手撥弦、人工泛音、拋弓、雙音技巧等。帕格尼尼在1817年至1830年創作了六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它的標題《鐘聲》。帕格尼尼的協奏曲旋律優美,技巧艱深,并具有意大利民族色彩。
(四)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1809年出生于德國漢堡,是浪漫主義前期的著名音樂家。門德爾松曾寫過兩首小提琴協奏曲,第一首是1822年年僅十三歲創作的并不成熟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而第二首《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1838年開始寫作,但一直到1844年才完成,創作歷時六年,作品動人、天真、新穎,同樣被譽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這部作品集中表現了門德爾松最典型的創作特征如歌的抒情詩,對大自然的浪漫主義態度,幻想的形象,以及光彩煥發的戲謔氣氛等,其中所有細節的表達具有非凡的美和表現力,樂隊色彩精細多姿,而所有這些又都在古典協奏曲嚴格的形式之中。
(五)維厄當小提琴協奏曲。亨利·維厄當1820年出生于比利時,是法國、比利時小提琴學派的代表人物,集演奏、教學、作曲于一身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融合不同學派的寫作手法,旋律優美、技巧輝煌、氣勢恢宏、結構新穎和頗具浪漫主義色彩,其中以第二、第四、第五首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受帕格尼尼的影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運用多種不同的演奏技法,帶來色彩的不同變化。維厄當在創作結構上也有突破和創新,《第四小提琴協奏曲》改變以往的協奏曲結構原則,采用四個樂章,用精巧的創作構思和完美的寫作手法,表現柔情的傾訴和激情的宣泄,具有強烈的夸張和對比;《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則采用單樂章套曲的協奏曲形式,色彩更加絢麗,在抒情和炫技之間變幻無窮。
(六)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俄羅斯沃特金斯克,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寫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同樣被譽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柴科夫斯基音樂創作的最大特征是具有驚心動魄的悲劇性,并且在悲劇性中又同時表現出對生活中的阻礙不斷搏斗,具有肯定生活的意義;同樣也有明朗、樂觀、抒情的作品,《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屬于這樣的作品,采用古典協奏曲的形式,把民族民間音樂的形象給予高度的藝術體現和典型化,加入不尋常的音調,深刻的戲劇性和感人的抒情詩,并且具有多樣化的旋律音調、精致的動機發展以及豐富的概括性形象,生動的生活現象和明朗的感情表達,充滿了肯定生活的激奮人心的力量。除此之外,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力。
三、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的演變
(一)歷史背景。在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古典主義處于統治地位,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音樂藝術也從巴洛克音樂風格轉向講究節制、崇尚理性和秩序的古典藝術風格,宗教音樂、宮廷音樂逐漸失去了在音樂生活中的地位,音樂藝術開始更多地面向大眾,描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進入19世紀后,工業革命后將浪漫主義思潮推向高峰,浪漫主義音樂油然而生。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相悖而言,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是由共性向個性,由理性向感性的過程轉變,更加強調個人情感,以及與其他藝術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
(二)曲式結構。莫扎特在巴洛克時期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協奏曲的結構原則,三個樂章快—慢—快的對比并置套曲,第一樂章奏鳴曲式采用雙呈式部,并且有獨奏樂器炫技和即興性質的華彩樂段。浪漫主義時期創作的協奏曲大多數作曲家基本上還是采用古典協奏曲的結構原則,但是也有像維厄當為代表的作曲家,運用新穎的創作結構,采用四個樂章或單樂章套曲的形式。浪漫主義時期在古典主義時期協奏曲結構原則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地發展和創新。
(三)創作風格。古典主義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擁有嚴謹完整的曲式結構,嚴格規范的和聲風格,追求簡潔、開朗、生動、均衡的藝術審美。浪漫主義時期的協奏曲作品更加強烈地張揚主觀情感和個性特征,力度與速度幅度變化強烈,作品都帶有作曲家獨特的個性化,而且在晚期浪漫主義的作品中,強調民族文化,作曲家的創作普遍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四)音調旋法。旋律樂句的組成由對稱形式到不受固定形式的約束,趨向不對稱的自由化形態,伸縮性很大,抒情性加強,戲劇變化性更大。和聲由嚴格規范的和聲結構進行了擴展,不協和和弦被更多地、更自由地使用。調式由主調音樂到常采用半音轉調和遠關系轉調,特別是晚期浪漫派的作品還有離調、和弦外音、不協和和弦的頻繁使用,有時會給人以調性含糊不清的感覺,但仍以調性音樂為主。
(五)演奏手法。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手法較為單一,而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手法更加地多樣化,尤其是帕格尼尼開創了小提琴的雙音技巧、伸指八度和十度、泛音、左手撥弦、飛跳弓等演奏技巧,并且將連頓弓、和弦、雙手撥弦等各種演奏技法融入作品中,豐富小提琴的演奏手法。浪漫主義后期,除了在小提琴協奏曲中加入難度更大的演奏技巧外,將演奏手法發展到最大化,還與作品的旋律抒情性完美地相結合。
四、結語
從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確立協奏曲的結構原則,到貝多芬把小提琴協奏曲作為一個整體構思,將小提琴協奏曲的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再到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充滿了浪漫的情緒、優美的旋律、華麗的技巧、豐富的和聲、夸張的對比、戲劇的沖突、新穎的格調,不斷地將小提琴協奏曲推向頂峰。小提琴協奏曲在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些作品至今也是小提琴音樂藝術中的不朽之作。
參考文獻:
[1]朱敬修.西方音樂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2]蔣雄達.小提琴常用協奏曲教學輔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