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各行各業都得到不同的發展,越來越多新型的藝術興起,不斷沖擊傳統藝術,很多非遺也在不斷面臨瀕危的命運,電影藝術作為人們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能將這些非遺記錄并保存下來,利用獨特的拍攝手法,還能提煉非遺的造型,美化一下非遺的形象,可以給觀眾展示在日常生活狀態中不易捕捉到的小細節,呈現非遺的神韻。它的直觀性、形象性與生動性的特點使表達的內容具體而豐富。電影藝術為具有本真性、活態性的非遺提供了良好的傳承手段與傳播方法,有助于喚醒人們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電影《百鳥朝鳳》和《閃光少女》這兩部題材相似,文化傳播的角度不同,但是最終目的都是傳播傳統文化,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兩部影片,找出當代電影對于非遺的傳播的作用。
【關鍵詞】 電影藝術;非遺;《百鳥朝鳳》;《閃光少女》;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59-02
一、電影藝術對非遺傳承的優越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具體說來非遺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口頭文學、民間藝術、傳統技藝、民風民俗等。對于非遺的保護,除了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社會各界的參與也十分的重要,尤其是在對于非遺文化的宣傳、推廣和傳播這些方面。在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影視文化發展得非常迅速,也是當下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這也為非遺的傳播帶來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通常,對非遺的傳承大多數都是以文字和圖片,還有就是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傳承方式已經逐漸過時,并且有很多非遺是文字無法表達的。而電影藝術的介入,以直觀的視覺影像全方位的展現非遺文化,填補了很多文本無法表達的漏洞,在娛樂中感受非遺文化的同時,還增強了民眾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非遺文化正在瀕危,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即使國家和政府已經在盡力搶救,可是情況依舊不容樂觀。電影藝術使民眾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一絲的放松,并且電影藝術對于非遺的傳播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也能夠加大保護力度,呼吁民眾關注,喚起民眾的保護意識。
近年,上映了兩部關于非遺題材的電影,一部是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講述的是民間藝術,嗩吶技藝的傳承,一代嗩匠焦三爺收徒傳承嗩吶技藝的故事。另一部是年輕導演王冉的《閃光少女》,影片講述了學揚琴的高二女生陳驚,為了向暗戀的師兄證明自己,組起了二次元民樂小樂隊,不僅打破了西洋樂學生對民樂的偏見,還和朋友們一起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故事。兩部相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影片,從兩個角度對非遺的傳承產生不同的思考。根據數據顯示,兩部影片的票房并不是很高,這種狀況反映了當代人們的審美傾向,即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缺乏足夠的熱情。這也是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快時尚的文化導致的后果,大多文化都趨向于快餐文化,越來越少的民眾能夠慢下腳步來享受生活。
二、《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這部影片是根據肖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同時也是第四代代表性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影片中,從游天鳴父親對嗩吶的態度可以看出,隨著社會進步發展,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嗩吶從最初的火熱到后面無人問津。在影片的上半段,講述的是焦三爺收徒并且挑選接班人,游天鳴父親這一輩子的夢想就是學習嗩吶,可是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了,于是他將希望放在了游天鳴的身上,對游天鳴的教導十分嚴厲,要游天鳴跟著焦三爺好好學嗩吶,以后出人頭地為自家臉上爭光。在影片的后半段,游天鳴繼承了焦三爺的焦家班,成為游家班班主,這時候面臨著西洋樂的入侵,曾經不管是紅白喜事都少不了嗩吶,逐漸不再擁有唯一的地位了,而游天鳴回家時,父親這時候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改變,他不再支持游天鳴繼續吹嗩吶,而是希望游天鳴外出打工養活自己。這也是許多村落至今都存在的問題,年輕人都出去大城市打工,留下老一輩在家務農,導致許多良田都荒廢,人員的流失也致使一些民俗活動和民間信仰逐漸消亡。影片的最后,焦三爺得了癌癥,但還是讓游天鳴把牛賣了,去置辦嗩吶的家伙什,還要在焦三爺死后為他吹四臺《百鳥朝鳳》,焦三在生命的最后還是在為嗩吶藝術貢獻自己薄弱的力量,整部影片看似是一場悲劇,但是最后的結尾是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來到焦三爺家中,希望能將嗩吶藝術保護起來。這也引人深省,吳天明導演表述的是一種情懷,是對于現代社會快節奏現象的反抗和吶喊。在焦三爺為竇村長吹《百鳥朝鳳》,甚至已經吹出血的時候,焦三爺依舊沒有停下,這種堅持和堅守也是現代民眾所缺失的一種寶貴品質,導演想要借此激發民眾的關注和熱愛,也想要通過影片喚起民眾對于傳統文化逐漸凋零的危機感。整部影片下來,突顯了電影藝術在傳播過程中對于非遺的保護性,影像記錄了非遺的全過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演員情感的演繹也能引起觀眾共鳴,仿佛身臨其境的去感受非遺的魅力。
三、《閃光少女》
影片講述了一所音樂附中出現的一個極端現象,民族樂系和西洋樂系是兩個隊里的門派,學校和老師對民族樂系的輕視和對西洋樂系的重視形成一個反差的對比,映射出中國的傳統音樂受到西洋樂的沖擊而艱難立足。西洋樂系的學生們認為民族樂系老土、不入流,對民族樂系有偏見,西洋樂學生沉浸在所謂高雅的西方古典樂中,高姿態的傲視民族樂,忽視民族樂的存在。為了證明自己和民族樂器,高二年級一個學揚琴的女生——陳驚帶著朋友們組成了二次元樂隊,一場民樂和西洋樂的斗爭就此拉響。當然,在故事的最后,是民樂贏得了比賽,并且在西洋樂的幫助下,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整部影片看下來,給觀眾一種充滿斗志和希望的情感,在經歷了不被尊重、被邊緣化后,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尊重、包容和認可。在中西樂競技環節中,相信大部分年輕人看到這段都熱血沸騰,甚至會覺得民樂很“酷”,有想要深入學習的沖動。《閃光少女》這部影片是以傳統文化為題材,主打青春勵志片,年輕一代的接受度會相比年長的觀眾更高,整部影片非常具有都市文化風格,在文化大融合的城市時代,導演巧妙地將二次元文化與民樂相結合,在傳承的同時,還伴隨著創新,畢竟傳承離不開創新。而影片中的沖突也能夠使觀眾發現東方美,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質,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建立文化自信。《閃光少女》所具有的娛樂性在當下都市社會更具優勢,現在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大部分是年輕的人群,更愿意選擇輕松愉快的影片。并且《閃光少女》這類的影片對于非遺更具有傳承性,與現代流行文化相結合,能夠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非遺的傳承之路也能走得更遠。
對比兩部影片,都是屬于傳統文化題材,并且想要向觀眾傳播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同的是《閃光少女》是將傳統藝術與當下流行文化相結合,傳遞給觀眾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平常說,文化的更替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如此,不能一味地傳承,要吸收當下主流文化的精華,結合流行文化的元素,才能夠讓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百鳥朝鳳》完整地記錄了嗩吶藝術由最開始的盛極一時,接著受到西方文化沖擊后地位直線下降的一個趨勢,在影片的結尾,其實是給嗩吶藝術帶來了曙光。導演更多的是想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反思,也能感受到導演迫切希望傳統文化得到重視和關注,但是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能夠停下腳步來慢慢感受生活的人太少了,這也是《百鳥朝鳳》這部影片票房低的原因之一,大部分人還是把電影當作生活閑余的一種娛樂方式,用來緩解緊張的生活節奏。兩部影片看下來,其實都是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傳統藝術的魅力,電影藝術獨特的藝術手段也能激起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
四、總結
通過電影藝術這一媒介來傳播文化作用的確毋庸置疑,電影獨特的影像記錄能夠好好保存非遺這一寶貴的文化財產。傳播的構成要素有四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受眾,在整個電影藝術行為里,導演是傳播者,電影內容是傳播內容,電影手段是傳播媒介,觀眾就是受眾,電影藝術的直觀性也要求導演在拍攝時要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要讓觀眾先接受直觀畫面的內容,再去感化觀眾內心,引發思考。所以在情感抒發上,不能過于沉重,盡量讓整部影片呈現歡快、浪漫的格調。不同類型的影片也有不同的受眾,傳統文化的傳承既需要老一輩人的堅守,也需要新生力量的關注和熱愛。就像《百鳥朝鳳》的大部分受眾是中老年人,《閃光少女》的受眾大部分則是年輕人,所以在非遺類電影藝術的創作時,既要考慮非遺傳承的一個整體性和真實性,也要考慮當下文化趨勢,注重民眾情感需求,根據不同的受眾適當結合現代流行文化。國內的非遺文化數量還有很多,這也為非遺類電影提供了很多素材,而導演們也更該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瀕危的非遺,讓這些非遺能夠重展風采,將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和受眾心理需求結合起來,給觀眾呈現不一樣的非遺,同時也能用電影藝術特有的拍攝手法對非遺進行傳播和保護。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李曉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困境與出路——從電影《百鳥朝鳳》談起[J].中國民族博覽,2018.
作者簡介:
王瑩,女,江西贛州人,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