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向的史學思想及其三書的史學價值

2020-09-10 07:22:44鄭先彬
今古文創 2020年38期

【摘要】西漢劉向史學思想的確立與西漢社會政治學術背景是分不開的,他的歷史思想繼承了前人的理論成果亦有自己的見解,在天人關系問題上他強調天道取決于人道,在歷史發展問題上他認為歷史是不斷變易的,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他崇尚史著的實錄精神,并認為總結歷史興衰教訓,可以實現以史資治、經世致用的政治功能。他以著述為諫,冀以感悟時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其著述史料翔實,內容豐富,在編排體例上多有創新,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關鍵詞】劉向;史學思想;三書;史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K0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8-0035-05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劉向三書思想研究”(2016SJD750016)階段性成果。

西漢劉向以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立名于古今,實際上,其在史學方面也頗有建樹。漢成帝河平三年,劉向受詔整理古籍,不僅使以往歷史典籍得到全面梳理,為后世歷史文獻的整理提供了范式,還系統地分析了各流派的學術思想體系及歷史發展狀況,體現了他對待既往典籍求真審慎的史學態度,也體現了他的歷史編纂與史學批評思想。他洞悉歷史發展規律,也認識到以史資治的政治功能,以著述為諫,通過對歷史興亡的總結告誡統治者要以國事為重、民生為本,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一、劉向的史學思想與西漢政治學術背景

中國史學雖濫觴于先秦時期,但史學基本形態的確立實始于西漢,以《楚漢春秋》與《史記》為代表的史學專著的出現,將史學從傳統的學術混沌狀態中獨立出來,形成了與經、子、集相并列的一大部類。史學的形成與社會政治關系密切,它既可以為現實的社會政治提供歷史借鑒,也可以提出批評。因為有如此功能,自秦漢始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史學。秦王朝為了統一思想“別黑白而定一尊”(《史記·秦始皇本紀》),焚燒各國史書,對史學進行暴力干預,而劉邦卻能以亡秦為鑒,重視對歷史的借鑒,他要求陸賈“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不同的史學態度,決定了迥異的王朝命運,這也是史學崛起于西漢的主要緣由。

統治者對待史學的態度激發了政治思想家們對史學的關注,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史學著述為現實政治提供服務。劉向作為一代鴻儒,又身為漢室宗親,他關心國家的命運,史學以史為鑒的政治功能為他提供了政治勸諫的途徑,所以他以著述為諫,冀以感悟時君,來實現他“正綱紀,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史略·子略》)政治目的,也體現了他憂深而思遠的家國情懷。

西漢中期,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下詔策問“大道之要,至論之極”(《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只有儒學及儒術才能維持社會的長治久安。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思想,儒家經學也成了官方的政治學說。經學的學術包容性很強,文史哲交融,經學研究的繁盛,不僅促進了史學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豐厚的史料資源和知識背景。

劉向經學理論醇厚正統,儒家立場堅定,宣帝時受詔治《榖梁春秋》,并于石渠閣講論五經,對五經的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包含了對史學的研究。劉向無論是上疏還是著述,均以儒家者言為立場,他在《列女傳·魯季敬姜》中指出:“治國之要,盡在經矣”。他在《別錄》中評述諸子優劣時,皆以是否合乎經義為標準,這種思想顯然是受時代影響。西漢中后期,儒家經學廣布天下,深入人心,解決任何社會政治問題,都無法超越經學的范疇,甚至朝中議事,大臣也往往通過援引經義,來折衷是非,在此背景下,治史自然也概莫能外。儒家思想是劉向著述的指導思想,他的史學思想亦籠罩在經學之下,其史學著述不管從學術淵源、價值指導,還是從材料來源、內容呈現、編撰方式來看,都深受儒家經學的影響。

劉向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漢由中興而至沒落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元、成之際,戰亂頻繁,苛捐雜稅名目眾多,兵役、徭役繁重,土地兼并嚴重,世風奢侈,自然災害頻發,再加上外戚擅權,宦官亂政等原因,導致整個國家朝綱不振,皇權旁落,吏治敗壞,法令廢弛,國庫空虛,社會矛盾急劇激化,農民起義彼伏此起,漢家政權岌岌可危。

班固稱“漢世衰于元、成”(《漢書·佞幸傳》),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此時已不是“衰”而是完全地“敗壞”,亡世之兆可謂是應有盡有。

在這個危機四伏的時代,“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漢書·劉向傳》)的劉向憂心如焚,他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社會危機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為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一方面挺身而出與外戚宦官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另一方面則以著述為諫,告誡統治者要以史為鑒,避免重蹈亡秦故轍。他針對當時貴族階層奢侈淫靡之風及后宮僭越禮制的情形,“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作《列女傳》八篇,又“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五十篇奏之,“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以助觀覽,補遺闕”(《漢書·劉向傳》)。

這些史學著述列舉了大量的歷史興衰事例,告誡統治者要以國事為重、民生為本。為了威服天子,他又“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漢書·劉向傳》),作《洪范五行傳論》奏之。《洪范》全書概貌已不可考,但在《漢書·五行志》中仍存有一百五十余條,其內容多為論述災異跟后宮亂政、外戚擅權、君主失勢、國家興亡之間的關系,他有意地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來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體現了他的天命神學史觀。

二、劉向的歷史思想

歷史思想亦稱歷史觀念、歷史意識,是指人們對待客觀歷史的看法和對歷史運動的認識,所涉及的主要是天人關系、歷史變化規律等問題。從史學發展路徑來看,歷史意識是先于史學意識的。商周之交,周人從對夏商兩代興亡的總結中觸發了歷史意識的萌生。西周晚期,史著開始出現,歷史意識亦得以發展,經過戰國諸子關于歷史觀的論戰之后,更加促進了歷史思想的發展。

劉向的歷史思想既繼承了前人的理論成果,同時又有自己的創新。天人關系是歷史的根本問題,也是史學家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司馬遷就把“究天人之際”作為《史記》創作的首要目標。在天人關系問題上,劉向并不否定天命有常、貳必有咎的天命觀,但更重視天人相應、吉兇由人的天道觀。這里的“天命”與“天道”雖然都是天人關系的折射,但從哲學與史學的范疇來看,還是有區別的。天命完全是人格神的體現,而天道既能昭示人事吉兇,也體現自然法則。

劉向著述中的材料來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反映的天人關系也帶有不同時期的特點。在《列女傳》中,有很多內容真切地反映了殷人的天命思想,如簡狄誤吞玄鳥蛋而生契,姜嫄履巨人足跡而生棄。契與棄分別是殷人與周人的始祖,他們通過這個傳說來宣揚自己的統治地位是神的意志,是天命所為,強調了“君權神授”的觀念。殷人的天像一個人那樣存在著,也像人一樣喜怒無常不理性,只是憑著自己好惡來發布命令決定一切,這種天命實際上反映的是人間統治者的意志。而周人的天命有了變化,天命是以人的有德與無德為轉移的。統治者無德,上天會“降喪饑饉,斬伐四國”(《新序·雜事五》),百姓無德,“天既孚命正厥德”(《 尚書·高宗彤日》),也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周人的天雖然沒有脫離人格神的本質,但有了道德的依據,天命開始向人事傾斜。春秋時,隨著奴隸制的衰落,人們對天命的認識產生了動搖,發現天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天道”之名開始出現,與天道相對應,又衍生出人道。

在劉向的著述中,“天道”一詞遠遠多于“天命”。劉向的天道既有自然屬性,又有人格屬性,如“天道不諂,不貳其君”(《新序·雜事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說苑·敬慎》),“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說苑·談叢》),“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身以禮樂”(《說苑·辨物》),等等,劉向認為天道是沒有偏私的,人的吉兇禍福和人自身善惡之行有關,天道取決于人道。劉向的天人觀不同于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董仲舒所說的“天人”是指“天”與“君”,而劉向的天人相應中的“人”則包括所有人。和傳統的宗教神學相比,在天道與人道之間,劉向更為關注的是人道,人是主動者,天是響應者,“天之應人,如影之隨形,響之效聲也”(《說苑·君道》),這種認識雖然沒有脫離宗教神學的影響,但和傳統的天命、天道思想相比是有所進步的,對現實社會有深刻的影響。

在歷史發展規律的問題上,劉向認為歷史既是連續的,也是不斷變易的,只有貫通古今才能明其興衰之變。劉向的歷史變易思想主要受鄒衍和《尚書·洪范》五行說影響,鄒衍認為歷史的各個朝代是按照土、木、金、水、火五行順序作循環的運轉。五行相生又相勝,黃帝時為土,禹時為木,湯為金,周為火……整個中國歷史就是以這樣的圖式做循環運動,而這種運動是天意的安排。這種學說對劉向影響甚大,他相信五行說,并推斷漢得火,所以高祖劉邦“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矣”(《漢書·郊祀志》)。

董仲舒為了推進儒學,又提出“三統論”,認為歷史朝代的變易是按照黑白赤三統依次循環的,強調制度變革與時代變化是不可更改的歷史規律。劉向對三統論同樣是予以認同的,他在給漢成帝的《諫營起昌陵疏》中說:“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

當然,影響王朝興衰的因素很多,在劉向的奏疏及《列女傳》《新序》《說苑》中,劉向列舉了大量影響王朝興亡的原因,可以說,劉向的所有著述都是圍繞這一要義展開的。在《說苑·敬慎》中,他總結了王朝足以亡的種種因素:“妃妾不一足以亡,公族不親足以亡,大臣不任足以亡,國爵不用足以亡,親佞近讒足以亡,舉百事不時足以亡,使民不節足以亡,刑罰不中足以亡,內失眾心足以亡,外嫚大國足以亡”。此外還有:“不禋于神”,“神必禍之”(《說苑·辨物》),“國雖大,好戰必亡”(《說苑·指武》),等等。對照西漢末期的社會現實,足以亡的表征可以說是觸目皆是,令人心驚。劉向洞察歷史興亡的規律,也深知歷史趨勢不可逆轉的道理,但他不愿目睹漢室覆滅,況且歷史興盛的規律雖然不可更改,但延緩歷史的變革是可為的。他在《說苑·雜言》中說:“賢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時,明乎成敗之端,察乎治亂之紀,審乎人情。知所去就,故雖窮不處亡國之勢,雖貧不受污君之祿。”這幾句話雖然是針對賢人君子的要求,但君主更應該明察歷史的盛衰、成敗、治亂,才能知所去就。劉向希望漢成帝能上明圣王之制,下觀賢知之意,“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漢書·劉向傳》),這一建議雖不能挽漢家天下于水火,但就緩和社會矛盾、延續漢室命運而言,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劉向資政經世的史學思想

史學自萌發之際就發揮著獨特的政治功能,帶有政治化的使命。劉向對漢家懷有深切的憂患意識,他在自己的著述當中,將對歷史興亡的總結與國家治理結合起來,希望能從一些歷史教訓中總結出某種治世之道供統治者參考。他在給漢成帝的奏疏之中說:“‘殷監不遠,在夏后之世’,亦言湯以桀為戒也。圣帝明王常以敗亂自戒,不諱廢興,故臣敢極陳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漢書·劉向傳》)劉向認為以史為鑒由來已久,而且圣明之主是不忌諱前朝敗亂廢興之事的。他評價《春秋》最大的功用就是“記國家存亡,以察來世”(《說苑·指武》)。劉向認為歷史是認識現實的途徑,“明鏡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說苑·尊賢》)。劉向提醒人君只有鑒往而知今,才能做出合理的決策。他的史學認識體現了以史資治、經世致用的史學功能。劉向資政經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為君之道與御臣之術。

劉向認為為君之道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重要命題,關系到國家的興衰。他在《說苑·君道》中對為君之道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君主應該勤于政事、趨于任賢、廣開眼目,“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還要有權勢。為了避免君主失去權勢,劉向還提出君主要有御臣之術。他說“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術也”(《漢書·劉向傳》),如何御臣?就是要兼聽獨斷,“眾人之智,可以測天,兼聽獨斷,惟在一人”(《說苑·權謀》)。為了論證為君之道與御臣之術的必要,劉向在其著述中列舉了大量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闡釋不明為君之道不懂御臣之術而導致的不同后果,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其次是舉賢任能的人才思想。

舉賢任能是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國家治理紛繁復雜,必須要有一批賢能之人輔佐君主,才能實現治理目標,劉向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說:“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說苑·尊賢》),他還從國家層面強調舉賢任能的重要性,“國多賢臣,國之福也”(《列女傳·衛靈夫人》)。為了闡明舉賢任能的重要性,劉向也同樣在其著述中列舉了大量史實,論證了“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說苑·尊賢》)的道理。不僅于此,劉向還給出了人才的標準,就是賢而有能、仁而有智,他認為“人不忠信厚重而多智能”,“譬如豺狼也,不可以身近也”(《說苑·尊賢》)。在選賢任能的方式上,劉向也打破了“親親”的原則,提出唯才是舉的要求,即使是貧賤之士亦可任用,這種超越階層的用人思想,體現了劉向通達開明的政治情懷,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第三是以民為天的民本思想。

雖然在西周時周公就提出“敬德保民”思想,孔子也強調“古之為政,愛民為大”(《禮記·哀公問》)的觀點,孟子更提出民貴君輕的理論,但他們的出發點仍在于維護王權的統治,民并不處于主導地位。而劉向對民本思想的認識則更為進步,他在《說苑·建本》中說:“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他還以皮毛、舟水來比喻君民關系,提出“其里盡,毛無所恃”(《新序·雜事二》)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新序·雜事四》)的看法。劉向還認為統治者在對待神與民的關系問題上,敬天神不如重民意,在君權神授的專制時代,劉向把民置于和神相對應的位置,凸顯民的價值與主導地位,這種思想是極其可貴的。

第四是反對后宮專權與外戚擅政。

古人多把上三代的滅亡,歸之為“女禍”所造成的。事實上由于后宮專權、外戚擅政原因而導致破國亡家之事不絕于史,尤以漢代為甚,高祖時有呂氏一門,武帝時有“巫盅”之禍,宣帝時霍氏一族、元帝時王氏一門七侯,成帝時有趙氏姐妹,擅權亂政、層出不窮。王夫之曾評論說:“漢豈復有君臣哉!婦人而已矣”(《讀通鑒論·卷五》),堪稱至論。劉向一生浮沉起伏皆與后宮外戚相關,所以他對此深惡痛絕,更意識到后宮問題是關系到國家社稷盛衰興亡的大事。他在《列女傳·魏曲沃負》中說:“自古圣王,必正妃匹。妃匹正則興,不正則亂”,在《說苑·敬慎》中他列舉了眾多亡國因素,將“妃妾不一足以亡”排在第一位,都強調了后妃持正對治理國家的重要。《列女傳》雖有七篇,但劉向的著力點顯然是放在最后一篇《孽嬖傳》上,他不厭其煩地傳述女禍危害,就是要告誡統治者要引以為戒。在他的奏疏中,也是多次強調正后宮的重要性。在《洪范五行傳論》中,他將種種災異現象與后妃外戚亂政相聯系,雖在思想上有局限性,但現實針對性極強。

以史資政要求所述歷史必須真實,虛妄的歷史無法起到鑒戒作用,自然也不能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這對史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劉知幾將史家分為三個層次:“彰善貶惡,不避強御”為上;“編次勒成,郁為不朽”為次;“高才博學,名重一時”為下。劉知幾首先推崇的就是史家的秉筆直書的精神,史學著作能否做到文直與事核取決于史家的史德。以此認識來對照劉向,不難發現劉向是推崇實錄精神與史家史德的。他在《新序·節士》中傳述了對“崔杼弒君”秉筆直書,不惜以死相爭的南史氏故事,并稱贊他們是“古之良史”,由此可以看出劉向對待史家的態度。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提及劉向稱頌司馬遷“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劉向是非常看重史著的實錄精神的。

實際上從劉向校勘文獻的過程中,也可以認識到他對待史實的態度。漢成帝詔劉向總攬史上最大規模的古籍整理活動,不僅使很多歷史典籍得到全面的梳理,而且也為后世歷史文獻的整理提供了范式。劉向廣征異本,對不同寫本進行校讎勘定,比勘文字,校定文句,對內容也作考證比對進行取舍,最后定校書名,繕寫謄清。這種科學的校讎方式是劉向對歷史文獻整理的重要貢獻,也體現了他對待既往史料求真審慎的態度。當然,劉向文獻整理成就不僅限于校讎勘定,還對書籍的特點及源流予以考辨,分析其學術流派并加以評價,然后進行學派歸類,通過“敘錄”形式把它描述出來。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對此極為推崇,并認為“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序》)是做不來的。劉向精研各家學術,對真偽難辨、眾說紛紜之歷史能認真加以考辨,去偽存真,本身就體現了信史求真的史學思想。

四、劉向三書的史學價值

劉向一生雖然著述豐碩,但留存至今相對完整的僅有《列女傳》《新序》《說苑》三書,其材料主要來源于史傳、經傳、諸子,還有一些異文與傳說。劉向三書的史學價值首先體現的就是其史料價值。史料價值通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客觀真實地表現歷史,二是佐證其他史料的真偽。史傳、經傳自不必說,在史家看來都是真實的歷史。諸子著作雖非真正意義上史學著作,但書中既有豐富而真實的史料,又包含深厚的史學理論與治史方法,通常也是被當作史著來看待的。至于異文與傳說,亦不是無中生有、憑空虛撰。

劉向三書的內容和舊有史料相比多有出入之處,故自東漢王充始,南北朝劉勰、唐劉知幾、宋曾鞏、明全望祖、清董其昌等對三書評價褒貶軒輊,在肯定其思想價值的同時,又認為三書內容“蔓延雜說”(《文心雕龍·諸子》),“廣陳虛事、多構偽辭”(《史通·雜說》),“道聽途說、移東就西”(《經史問答》)。實際上,造成出入的原因是因為劉向參閱的寫本不同。以《管子》為例,劉向校書時參閱了564篇,最后定著為86篇,重復部分出自不同寫本,在內容上也有差異。劉向在編撰三書時,對采集來的材料主要是作兩個方面的處理,一是對典籍中自己需求的材料原文照錄,然后加上自己的評論,對于這部分材料而言,如果出處就是真實可信的,那么劉向所述也是真實可信的。二是對采集來的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如果加工改造的部分僅僅是情節結構、語言文字,也不能否定這部分材料的真實性。這一點在《列女傳》的諸多篇章上體現最為明顯,如《魯季敬姜》中的材料主要來源于《國語·魯語》,《國語》中記載了敬姜七個方面的事跡,劉向選其五例,又參照其他史籍增加兩例,并在順序上進行重新編排,如果說《國語》是信史的話,那么劉向所傳部分的真實性也是不容置疑的。至于僅在語言風格及文字上作改變,基本情節、人物名稱及表現主題幾無區別的篇章更為普遍,所以說,劉向三書的真實性是值得肯定的。當然,劉向三書中所用史料,也是有不足與缺陷的。有些篇章內容改動較大,不見來處。如《列女傳·夏桀末喜》,以往典籍中論及商湯放桀的事很多,但對末喜所提甚少,更無惑君、放蕩、裂帛、裸游、酒池肉林等惡劣行徑,劉向要么是根據民間異文傳說加工而成,要么可能就是自己虛構杜撰而成。還有一些內容是荒唐怪誕不合常理的,好在這樣的內容在三書中并不多見。劉向著書的目的是為天子提供鑒戒,所選內容一是要求合乎儒家經義,二是有經世致用之效,是史學政治化的需求,不能以此否定他缺乏實錄精神。劉向三書作為雜史雜傳類作品,其史料價值無論是從豐富性角度還是從真實性角度來看,都是值得肯定的。

劉向三書史學價值的另一體現的是其“以類相從”編排體例的創新。劉向三書的內容不是雜亂的堆砌,而是像他在《說苑敘錄》里所述的那樣是圍繞“義理”進行“以類相從”的編排。如《說苑》就是分別以君道、臣術、建本等為題編排為二十卷,每卷攝數十章節,首章提綱挈領為總論,其后諸章從不同角度體現本卷宗旨。再如《列女傳》,亦是圍繞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主題來結構篇章,闡釋主旨。這種簡單歸類盡管不是很科學合理,但其在編排體例的創新上是值得肯定的,對后世各種類書的編纂也無疑具有啟發意義。此外,劉向還有意識地突破《史記》“五體”,將列傳從正史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傳錄人物的文體,讓紀傳體單行于世。《列女傳》所傳人物自成體系,既不依經也不釋紀,成為脫離經紀獨立成書的單行傳體新體裁,受到了后世史家的推崇,且引發了專寫人物傳記風氣的盛行。劉向認識到婦女在社會政治發展及家庭生活中作用,專門為女性人物作傳,而且不僅傳述上層社會的女性,也為普通女性立傳,使《列女傳》成為第一部婦女專史,在史學上開創了婦女學著作新題材,為表現婦女生活爭得一席之地。劉向之后歷代史家都關注婦女生活,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雜傳,都能見到女性的身影,彰顯了其史學上的價值。

總體而論,劉向雖然在史學思想方面沒有專門的理論闡釋,但從他的著述實踐及作品所呈現的內容來看,劉向在歷史意識與史學思想方面是有著明確認識的。他認識到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也是有其規律的,他以著述為諫,希望通過對歷史興亡的總結來為君主提供資政經世的經驗教訓,體現了一定的史學價值。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張濤.列女傳譯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

[4]盧元駿.新序今注今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趙善詒.說苑疏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6]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鄭先彬,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素質教育部教師、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天堂网视频|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色婷婷啪啪|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欧美日韩导航| 日本久久网站|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内黄色精品| 另类综合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色香蕉网站|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伊人激情综合|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不卡网|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高清国产在线|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婷婷五月在线|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久久国产香蕉|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午夜日b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韩国福利一区|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天堂成人av|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精品久久高清|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a|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久草性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色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91 九色视频丝袜|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精品福利社| 综合色88|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