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璐嬌
【摘要】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文學的實驗田,比較文學的多棱鏡,民族文學的展示臺。拉美文學作為民族文學的優秀代表,對世界當代文學產生了重要且深遠的影響,且極大鼓舞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本文對“1949-2019”70年間拉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品在中國譯介出版的階段特點進行分析,對中國當代文學更好地“走出去”提供示范性路徑參考。
【關鍵詞】 諾貝爾文學獎;拉美文學;譯介出版;示范性
【中圖分類號】J81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8-0084-03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至 2019 年,全世界共有 116 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們分布在全球11大地理區域的 40 個國家。西歐和北美地區獲獎作家在人數上占據絕對主體地位,比例高達約79%,這體現了諾獎評獎價值取中的西歐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來自第三世界的拉美國家共計6名作者獲獎,占比約5.17%,與東歐地區并列第二,說明拉美地區作者對世界文學的較大影響力并受到廣泛認可。
1945年智利詩人、劇作家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獲獎,諾貝爾文學獎的版圖第一次擴展至拉丁美洲地區。
隨后1967年危地馬拉詩人、小說家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1971年智利詩人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1982年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14)、 1990年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1998)、2010年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共6位作家陸續問鼎該獎項。
1945-2010年期間平均每約11年在該地區誕生一位諾獎獲得者,尤其是1967-1990年期間,平均每約6年就有一個拉美作家獲獎,這也說明了世界文學對拉美60年代“文學爆炸”時期涌現出的大量優秀作家的高度認可。
一、6位拉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品在中國的
翻譯及出版
1949年-2019年70年間,拉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品在中國的譯介及出版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作者作品被譯介到中國主要是受意識形態趨同的影響;第二階段(1979-1993年)國內渴望優秀文學藝術的引入與改革開放后西學東漸的影響合力形拉美諾獎作者作品傳播繁榮時期;第三階段(1994-2009年)的平緩冷卻期是市場版權逐步規范的結果;2010年后再掀高潮更多是中國“文學外交”發展戰略、莫言獲諾獎等主動文化因素導向所致。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政治和意識形態為導向的出版低谷
新中國成立前,拉美文學只是零星地被譯介到中國,且絕大部分為轉譯。直到20世紀50年代規模性地被中國翻譯和出版。被塑造成“反獨裁戰士”的危地馬拉作家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和“共產主義戰士”的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雖然當時尚未獲諾獎,但因作品意識形態與中國大陸地區趨同,得到了重點推介。
50年代兩位作者先后造訪中國,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聶魯達詩文集》(袁水拍譯)、之后陸續推出了具有反美革命色彩詩集《伐木者,醒來吧!》(袁水拍譯)、《葡萄園和風》(鄒絳譯)。1956年阿斯圖里亞斯短篇小說《危地馬拉的周末》《美洲豹33號》等被譯介到中國。1965年中蘇關系惡化后,中國終止了對親蘇的拉美國家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在此期間獲得諾獎的阿斯圖里亞斯和聶魯達的作品也受此影響,相關圖書出版暫停。
(二)第二階段(1979-1993年):輝煌繁榮期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諾貝爾文學獎為代表的西方文學獎成為中國接受外國文學的先在視野。
1980年開始上海文藝出版社陸續出版《外國現代派作品選》,譯介了許多當時已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
米斯特拉爾詩歌散文集《露珠》(王永年譯)和聶魯達史詩級作品《詩歌總集》(又名《漫歌》)(王央樂譯)被列入叢書系列,這也是米斯特拉爾的作品集第一次在中國內地正式出版。此外漓江出版社在八九十年代陸續推出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成為當時出版界的轟動事件,在國內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1982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這位拉美作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力和在中國的知名度至今無人可及。當年《外國文學》發表了他中篇小說代表作《沒人給上校寫信》(石靈譯),僅1984年《百年獨孤》就翻譯出版了兩個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黃錦炎譯本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高長榮譯本(參照英語、俄語翻譯)。隨后對話錄《番石榴飄香》(林一安譯)、《霍亂時期的愛情》(徐鶴林、魏民譯)、《族長的沒落》 (伊信譯)等作品相繼在中國出版。
馬爾克斯作品多部作品的多種譯本在中國圖書市場井噴式涌現,研究馬爾克斯的學術專著和論文也相繼出版發表。在中國沉寂20年后,聶魯達在這一時期重獲中國出版界重視,但大部分譯著仍是英文轉譯。此外《聶魯達自傳》(林光譯)、回憶錄《我曾經歷滄桑》(劉京勝譯)等傳記類作品推出。
1990年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1991年北方文藝出版社隨即出版了《奧克塔維奧·帕斯詩選》(董繼平譯),這是中國第一次系統編選出版該作者詩作。
(三)第三階段(1994-2009年)熱潮逐漸冷卻
略薩的作品在這一時期以全集系列的形式密集出版,1996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略薩全集,共10部作品,囊括小說、回憶錄、散文多種體裁。2000年后,略薩之前未在中國出版的作品和不同譯者的翻譯新作也以系列作品集形式陸續推出。譯介在這一時期的視野覆蓋了略薩不同維度的各種體裁作品。[3]其小說方法論隨筆集《中國套盒:致以為青年小說家》(趙德明譯)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先后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標志著我國出版界對拉美作家的關注和出版主題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199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后,拉美文學翻譯缺乏規范的問題逐步得到糾錯,中國出版業開始受到市場法則和國際版權公約的制約。1998年被譽為“活著的最偉大的詩人”帕斯逝世。
馬爾克斯的作品譯作繁多,但均未獲得正式版權,屬于重復出版,拉美諾獎作者在中國出版的熱潮逐漸冷卻,90年代中后期,拉美文學逐漸失去了“轟動效應”。
(四)第四階段 (2010-2019年) 再掀高潮
2010年后隨著中拉關系的日益密切,拉美文學的譯介出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0巴爾加斯·略薩當之無愧獲獎,2011年新經典以高達百萬美元的版權費首次同意授權中文版 《百年孤獨》,2013年中國深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影響的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4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去世,2015年5月李克強總理率團訪問了拉美四國,包括莫言、鐵凝、格非等知名小說家在內的中國作家代表團應邀陪同總理開啟第一次“文學外交”等一系列的大事件合力讓拉丁美洲文學重新回歸中國讀者的視野。
六位作家的作品在中國的出版在2010年均呈現“爆發式”增長。新譯作和不同主題體裁的作品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出版界重點關注,例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阿斯圖里亞斯的系列小說作品,新版《總統先生》通過翻譯和裝幀的修訂,受到中國年輕讀者們的關注,在豆瓣、亞馬遜等主流圖書榜單躍升暢銷書小說行列。
此外,2014年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巴勃魯·聶魯達代表詩歌精選集《二十首情詩和一只絕望的歌》,2017年北方文藝出版《密絲特拉爾詩集》,兩本譯著的作者均為臺灣著名詩歌譯者陳黎、張芬齡夫婦,內地出版社與港臺譯者的合作出版受到了市場的肯定。
這一時期,南海出版社成為助推拉美諾獎作家作品出版的中堅力量。2011年唯一獲得馬爾克斯授權的正版《百年孤獨》(范曄譯),成為年度外國文學出版領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隨后南海陸續出版了《霍亂時期的愛情》(楊玲譯)、《枯枝敗葉》(劉習良譯)等共計17部馬爾克斯作品,涵蓋作者長篇、短篇小說、隨筆等。
二、拉美諾獎作品的傳播趨勢與特征
根據中國1949年后歷年出版的《全國總書目》和calis數據庫查詢的統計數據,相較于馬爾克斯、略薩、聶魯達三位諾獎“大家”,米斯特拉爾、阿斯圖里亞和帕斯在中國未能廣受“追捧”。出版圖書數量和種類呈現“冷熱”兩極化趨向。
但值得肯定的是2010年后“冷門”作者出版圖書數量提升明顯,這一時期拉美文學作品的譯介出版主要逐漸以市場行為為主導,但大量拉美優秀作家的作品被忽視。
究其原因,一是國內讀者對諾獎的過分推崇,二是國內對拉美文學大部分出版主要是受歐美國家主流閱讀審美的影響。中國出版業還需打破歐美語境下的拉美文學出版風向,獨具慧眼挖掘更多優秀作家并將他們的作品更多譯介到中國。
從出版物內容來看,2010年后圍繞諾貝爾文學獎作者的傳記、訪談錄以及少兒讀物等各類衍生圖書出版得到長足發展。
例如米斯特拉爾由于女性作家身份和曾擔任過學校校長經歷,新譯介出版作品主題常與“母愛”教育”等關聯,教育、親子等有關主題圖書陸續出版:2011年兒童詩集《柔情集》(趙振江譯),《孩子,你是這樣出生的》(譯者三川玲,劉雨涵繪畫,改編自傳奇詩篇《母親的詩》)等。
2018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作者于1971-1972年間在哈佛大學所作諾頓講座的文稿《泥淖之子:現代詩歌從浪漫主義到先鋒派》(陳東飚譯)、2019年中信出版社推出訪問記《馬爾克斯:最后的訪談》,這些新視角體裁作品為出版選題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
文學與政治的高度融合也是拉美諾獎作者作品的集體特征,6位作家均積極投身社會活動,例如阿斯圖里亞和聶魯達積極投身國內政治運動與革命,都曾因政治迫害流亡海外,也深刻地影響了作者們的創作主題與風格,文學與政治的相互包蘊為困境中的世界當代文學指明了發展方向。
6位拉美作家的母語與寫作語言均為西班牙語,四個階段重要譯者的變化與更迭說明越來越多年輕一輩的譯者參與到拉美文學的翻譯工作,但中國西班牙語知名學者和譯者均對西班牙語文學翻譯人才的數量與質量表達了極大的擔憂。
中國社科院外文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認為:“現在僅靠少數的譯者或學者,大量文學作品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學西班牙語的學生大多從事外交、經貿等工作,很少人愿意從事文學行業,西班牙語文學翻譯人才嚴重匱乏,出現斷層危機。
全國各高校西班牙語專業應深刻意識到文學翻譯人才危機的嚴重性,應從西語文學和翻譯方向的課程設置、學生的興趣與培養等方面入手,對高年級人才分流化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專業化的翻譯人才和出版傳媒人才,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翻譯與出版的專業人才儲備。
教育部公布的 2019 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開設西語專業的院校共有 96 所。此外塞萬提斯學院也 成為西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據塞萬提斯學院《2019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西語學習者共計55816人,其中中小學 8874人,大學34823人,塞萬提斯學院3253人。2017年度報道顯示中國西語學習者共計31154人,兩年時間總人數增長了44.2%。出版界需更多地關注國內日益龐大的西語學習者、拉美文學愛好者的閱讀需求,做好市場細分。
經典作品的兒童繪本、傳統書籍與有聲讀物的融合出版、雙語版(中文、西班牙語)詩集、簡易讀本、文學評論,分級別閱讀等鮮有開墾的選題還有待更多業界人士開發。
拉美諾獎作者作品出版在中國逐步規范以及傳播與推廣離不開西班牙著名“文學代理人”卡門.巴爾塞的經營。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版權經紀人”和20世紀60年代“拉美文學爆炸”的操盤手,卡門成功挖掘馬爾克斯、略薩等拉美大家,獨具慧眼獲得眾多拉美作家的作品代理權并將他們成功推向世界文學。拉美作家作品對世界文學的廣泛影響力和作為“非歐美主流文學”在全球圖書市場運營的成功推廣反映了圖書出版專業化運營、規范維護版權秩序、尊重和合理運用市場規則的重要性。其國際版權運營策略和文學經紀人制度為我國當代作家作品的圖書出版的國際化和推廣運營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中國出版領域的文學代理業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國文學需要通過更專業的市場化運作實現“走出去”戰略,形成更廣泛的世界影響力。
拉美獲獎者作品作為經典文學的突出代表在中國出版的階段特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拉美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流變。目前在文學翻譯出版和文化輸出方面,拉美文學對中國文學始終處于“出超”地位,中國文學在拉美的傳播尚處于起步階段。
同為第三世界國家文學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譯介與出版可以借鑒拉美文學走向世界的示范性路徑,在文學作品作者與內容的選擇、專業出版運營、人才精細培養等方面優化整合,讓更多的優秀中國作家“走出去”,在對交流中,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肖淑芬.諾貝爾文學獎的特殊意義[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32-34.
[2]騰威.“邊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學漢譯與中國當代文學(1949-1999)[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樓宇.中國對拉美的文化傳播:文學的視角[J].拉丁美洲研究,2017,39(05):31-44
[4]陳眾議.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密接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10-11(006).
[5]樓宇.中國對拉美的文化傳播:文學的視角[J].拉丁美洲研究,2017,39(05):31-44
[6]劉火雄.歷歷來時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華出版傳播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7]張瓊,黃德志.巴爾加斯·略薩在中國的譯介及研究述評[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29(06):32-36.
[8]趙振江,騰威.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西班牙語國家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5.
[9]趙小妹.百余年拉美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傳播中數次大起大落的特點及啟示[J].出版發行研究,2016,(0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