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巖
【摘要】 瑪麗·比爾德《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堪稱是融會貫通原始史料和前沿學術成果的通史典范之作。作者廣泛利用錢幣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資料,盡力將神話、歷史建構和可能事實區分開來。同時不局限于政治史,花費大量筆墨描寫了羅馬的女性、窮人和被征服者等邊緣化群體,時刻提醒讀者歷史存在著敘述之外的“另一面”。但該書中也有一些論述值得進一步討論,對羅馬史的探究將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過程。
【關鍵詞】 羅馬史;瑪麗·比爾德;歷史書寫;社會文化史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9-0044-02
瑪麗·比爾德教授是英國當代成績斐然的古典學者,也曾是劍橋大學古典學專業唯一的女性講師。她的新作《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敘述了羅馬從王政到帝國時代“第一個千年”的歷史。該著廣泛利用考古學的新材料,對古代羅馬的政治、社會和經濟進行立體式深描,構建出寬廣又細微的歷史敘述。閱讀過程中,讀者既能感受到羅馬貴族的煩惱,又能體會到平民生活的辛酸。這是一部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通史典范之作。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第一章特別選擇了公元前1世紀的喀提林陰謀作為故事的開端。這顯示出本書并不完全是按照線性的歷史時間來展開敘述。在這個事件中我們透過西塞羅的視角認識他的敵人喀提林,其中的偏見恰如我們透過羅馬經典作家的敘述來認識整個羅馬史。作者試圖提醒我們羅馬史總是存在歷史敘述之外的“另一面”。
第二、三章講述了羅馬的起源和王政時代。羅馬史家筆下的王政時代,常常是歷史與神話的混雜,作者嘗試利用考古學資料澄清早期羅馬史的事實內核。《建城以來史》中的“母狼傳說”和薩賓婦女故事非常生動,但這些“奠基故事”幾乎可以肯定都是虛構出來的。不過,瑪麗·比爾德也提到,想象的敘述也并非全然沒有價值,其中可能蘊含著一些深入人心的思想意識。例如“母狼傳說”以雷慕斯被殺告終,這或許寓意著自相殘殺的古老傳統;而劫奪薩賓婦女似乎也暗示著羅馬婚姻起源的粗暴本質。
第四、五、六章描寫了公元前5到1世紀的羅馬共和國時代。連續而順利的海外征服使羅馬取得了“大躍進式”的進展,但是,瑪麗·比爾德指出,羅馬共和國的早期并不像歷史作家描寫的那樣,很多新政治秩序是無中生有;《十二銅表法》就表明當時的羅馬社會還相當原始。公元前2世紀末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并非僅僅是平民派和貴族派之間的矛盾,作者認為,當時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羅馬共和國的快速擴張導致舊的制度難以滿足統治的需求。
第七、九章的重頭戲是羅馬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過程。此時期,龐培、愷撒和奧古斯都等軍閥領袖先后粉墨登場,看上去就是這些強權人物塑造了這一段歷史。可是瑪麗·比爾德再次另辟蹊徑的指出:不是皇帝創造了帝國,而是“帝國創造了皇帝”。羅馬的擴張產生了新的社會矛盾,新的社會矛盾致使新的管理模式出現,皇帝就是這個歷史過程的產物。無論軍閥領袖中的哪一個獲得了最后勝利,羅馬都會走向一人統治。
第十、十二章主要探討了公元1-3世紀的羅馬帝國。瑪麗·比爾德認為傳統史家那里的“好”“壞”皇帝之分,對羅馬社會生活的直接影響并不大;真正重要的是:當時羅馬已經形成了一個異常穩定的統治結構:繼承問題、與元老的關系和皇帝的定位,這三個問題構成了羅馬皇帝制度的核心。談完了羅馬最頂層的皇帝制度之后,第十二章話鋒一轉,又開始關心羅馬城以外被征服地區的羅馬人。羅馬人竭力對被統治地區實行羅馬化,但被征服者始終保留著自身的文化特色,這造成了很多羅馬世界的“雙語者”。
第八、十一章介紹了羅馬的家庭和社會生活。從這兩章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瑪麗·比爾德身為女性,又站在現代史學家的立場上,對古代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和社會貧富差異投下了深切的關注。在羅馬家庭中,丈夫占據完全的主導地位,而女人不僅時刻要面對生育的危險,其誕下的兒女也同樣處于被監護的地位。羅馬社會中競選公職等社會活動極端依賴財富,使得富人在金字塔上占據主導地位。雖然羅馬下層人也有著獨特的文化,但它們被人雇傭勞動,被羅馬精英所鄙視。
縱覽全書,《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優點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瑪麗比爾德的寫作風格非常引人入勝。每章開頭,瑪麗·比爾德幾乎都會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出對于羅馬史的討論。例如第一章從西塞羅的視角分析“喀提林陰謀”,不僅提醒我們注意他的偏見,也漸漸引入共和國晚期歷史寫作的思想世界。全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通俗,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其探討歷史問題的學術性。
第二是其內容編排獨具匠心。每一章中的內容都被分為若干部分,配以合適的小標題。但某些小標題并不是對章節內容簡單地概括,而是一些有意思的暗喻。比如,第七章中一個小標題名叫“三人幫”,把“三巨頭”這個稍帶褒義色彩的稱呼改成貶義,諷刺了共和國晚期三人政治同盟的非法性。第十一章中一個小標題名為“燕子與蛇”,則蘊含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地位非常不平等的寓言。此外,書中一些插圖的附文言簡意賅地概括了重要學術問題。如第五章中引用了一張飽經風霜的羅馬人雕塑圖片,它體現出羅馬人中意老邁而富有智慧的自我展現,而不是希臘式的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造型。
第三是作者勇于懷疑,對歷史書寫分析入微。第五章中談到迦太基戰爭中的一次羅馬元老院集會,李維極為細致的描寫了當時法比烏斯和大西庇阿的辯論,但瑪麗·比爾德注意到李維不可能知道得這么詳細,這場辯論的記載“大體上只是想象”,是為了解釋李維對“男子氣概”的不同理解。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之前,蒙森的《羅馬史》久負盛名。如果將二者進行對比,可以發現他們頗有不同:第一,蒙森把政治史除外的內容獨立開來,放在每卷的末尾,減弱了它們在論述中的分量;而瑪麗·比爾德則注重對政治、宗教、藝術的整全理解,它們貫串在文章中,彼此存在緊密的邏輯聯系。第二,瑪麗·比爾德非常注意神話、史書和事實之間的區別,而蒙森對此問題沒有涉及。兩者之間的差異正體現了當今羅馬史研究的新發展,人們越來越關心社會和文化,對歷史的書寫建構越來越有自覺性認識。同時,《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沒有局限于政治史的內容,只談論羅馬上層階級,而是花費大量筆墨描寫了羅馬的女性、窮人和被征服者等邊緣化群體。
不過,《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雖優點眾多,但閱讀時還是會有讓人感到困惑不安的地方。試舉兩例:第一是羅馬內戰中的女性地位問題。第九章根據一方名為《圖莉亞頌》的墓志銘認為這位女性因為忠誠于她的丈夫而遭到了殘暴的對待,暗示著羅馬內戰時期女性的低下地位。但當我通讀了這方墓志銘后,我認為《圖莉亞頌》的女主人公不能這樣一概而論。第一,她擁有男人一般的英勇。在內戰時期,她只身一人便勇敢地戰退了米羅為首的強盜,而保衛家園通常被認為是男人的責任。第二,她有著財政管理能力。雖然女人在那個時期被認為不適合掌管財務,但她確保自己繼承了父親的遺產并且肩負了掌管丈夫財產的責任。第三,她還參與了政治斗爭。她在內戰期間運用辯論技巧和法律能力竭力拯救她的丈夫和親人。我認為這位女主人公展現的美德遠遠超出了一般的羅馬女性德性,它恰恰說明并非所有內戰中的女性都像傳統史書描寫的那么低下和不堪。
第二是第十二章中基督教被打壓的原因問題。第十二章認為小普林尼打擊基督教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和羅馬的傳統價值觀存在沖突。但我精讀了《小普林尼書信集》的相關內容后,認為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公元三世紀以前,在小普林尼的時代,羅馬官員大多對于基督教的態度應該是不了解或漠不關心的,理由有四:第一,在小普林尼的去信中,他主要在請示處理基督教徒的法律問題。第二,我們找不到公元3世紀的羅馬法中有禁絕基督教的法條。第三,根據小普林尼的書信,他拷問兩個女基督徒的原因是調查她們有沒有反對皇帝的行為,而非宗教本身。第四,圖拉真最后寬恕了順從皇帝的基督徒。從回信中可以看出,皇帝更關心的是匿名舉報成風的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對于《羅馬元老院與人民》這樣一部精彩的作品來說,只能算是“求全責備”。正如瑪麗·比爾德所說,與歷史保持“對話”,是全書最重要的目標,也是最能帶給讀者啟發的地方。這種“對話”包含了兩重意義:一是要與古羅馬的歷史作家保持批判性的對話,對史料的不合常情之處保持警惕和懷疑;二是不能拘泥于當代歷史研究中已經形成的“常識”,要不斷反思是否存在更加合理的解釋。現代人與羅馬史的“對話”不會就此終結,我們會繼續批判性地看待古羅馬歷史作家的作品以及現代的羅馬史書籍,并不斷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瑪麗·比爾德.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部古羅馬史[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
[2]李維.建城以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十二銅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特奧多爾·蒙森.羅馬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5]司馬英.圖拉真與小普林尼關于基督教問題的通信[J].東北師范大學科學集刊,19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