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是對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結構形態進行科學分析和闡述,從東西方的文化融合發展關系、殿堂與民間文化關系這兩方面展開詳細分析和闡述,同時結合不同領域的發展實況,對中國現代藝術文化加以總結,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 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結構形態;東西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J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9-0056-03
中國現代藝術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的結合體,其中高度融合了東西方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并在西方文化影響下,在保留東方文化內涵和意境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優化,構建獨具一格的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為我國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
一、傳統與現代
我國現代藝術文化的發展與傳統藝術反思和批判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現代戲劇命名中,便展現了新戲劇思潮對傳統戲劇的批判。
新文化運動時期,這種批判性尤為明顯,新文化倡導者反思了我國傳統戲曲的腐朽,這也被視為臉譜化的戲劇。此后,中國現代文化始終以批判的視角來看待傳統文化,但是批判力度較新文化運動時期較輕,現代藝術發展也始終與傳統要素有機結合。
中國新聞學及現代藝術發展初期,文學藝術家已經意識到在發展現代文化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開發傳統藝術元素。新聞學建設初期,郭沫若的《女神》當中就涵蓋了老子、孔子和莊子的傳說。在五四運動時期也展現了傳統文化藝術的特征。
聞一多以《女神》為核心提出了兩篇高質量的評論,在文學評論當中展現出作品的精華,并成為現代文學和現代藝術最初的價值形態和文化結構,基于傳統文化根基抵制現代思潮,基于傳統與現代的深度融合構建全新的藝術文化形式。
魯迅在新文學創作的初期也被傳統的神化吸引,以此生動地展現出現代文化理念和批判主義精神。魯迅的《不周山》《補天》收入故事新編當中,《故事新編》以古喻今,借古諷今,以事實和歷史演義選取一點,在發散性思維的支持下講述完整的故事,這也成為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批判精神的重要著作。
抗日戰爭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傳統文化也以正面和積極的形象融入現代文學藝術創作中,如《新水滸傳》《新兒女英雄傳》等作品成為當時最具先鋒思想的文學作品。抗日戰爭相持期,民族團結和共同抵御外來侵略的作品引領了當時的文學創作方向,如郭沫若的《屈原》。
解放戰爭時期,現代文藝工作者十分關心共產黨的發展和革命事業建設,以李自成起義等多個歷史事件創作了甲申文化系列文學藝術及學術作品,而郭沫若發表的《甲申三百年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的這一學術成果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高級干部學習的材料之一。
現代文化建設和發展中,需始終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充分體現出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價值形態。
新中國成立后,黨十分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因素的開發和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創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排斥存在歷史唯心主義傾向的傳統藝術文化因素,同時也開展了多個批判運動警示我黨。1950年出現了批判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1960年代出現了《海瑞罷官》,1970年出現了評《水滸》運動等,這都全方位展現出基于傳統文化的負面效應為黨和社會引領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的目的。
這種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但是有針對性地批判傳統藝術文化和學術文化顯著減弱了現實文化和現實文化人的沖擊,并為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批判傳統藝術文化的不良內容與現實正面文化對意識形態的引領和塑造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為黨確立意識形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群眾的文化活動需要黨的領導層利用讀書活動等正面宣傳傳統藝術文化的行為進行引導。毛澤東同志也多次指出高級干部應認真閱讀《紅樓夢》等經典著作,甚至認為讀五遍才能略知一二。毛澤東早年也要求高級干部欣賞《三打祝家莊》,甚至親自組織評《水滸》等活動,引導中國現代政治及文化建設。
現代政治文化建設中充分開發并利用了傳統藝術文化,也基于時代特征重新評價了傳統藝術文化,構建了現代藝術文化和學術文化的新面貌。現代文化建設對現代文化批判做出了重要調整,這也是重新審視新文化的必然結果,全面展現出中國現代藝術文化及學術文化的價值認知。
二、東方與西方
從空間結構方面分析中國現代藝術文化可知,其是東方藝術文化和西方藝術文化的結合體。其中東方藝術文化側重點在傳統藝術文化上,西方藝術文化的側重點則在傳統的歐洲藝術文化及少量的美國現代文化上。
通過東西方的有效結合,為我國現代藝術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音樂領域
中國現代音樂文化是古老的東方音樂內涵和西方音樂表現形式與元素的融合體,這兩種的有機融合,使中國現代音樂文化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從曲調上分析,在新文化時期,中國現代音樂的表現形式就開始以西方音樂的曲調和表現方案,訴說著帶有東方思想及情感的內容,體現出一種自由、民主之風,如當時較火的《送別》,既保持了西方音樂的感傷風格,也充斥著東方音樂的古典之美,將西方音樂中寧靜、肅穆之感與東方特有的詩性思維完美結合起來。
從唱腔上分析,西方有聲電影、教堂歌唱、西洋歌劇等的引入,將美聲唱法和西洋樂器融入中國傳統音樂中來,使演唱與演奏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中西結合的表達形式,也讓中國現代音樂文化更具獨特性魅力,并打破單一發展格局的限制,為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持續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音樂載體角度分析,也可充分看出東西方文化間的密切交流。
最開始的音樂載體是從西方傳入的留聲機,之后隨著國內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收音機、半導體、電視、LED顯示屏等可播放音樂的載體應運而生,這為音樂的傳播及人們精神層次的滿足提供了途徑。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音樂播放載體的外在體積也在逐漸縮小,已經可以達到人手一個的情況,更是為音樂播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環境。而現今電子音樂的流行傳播,人們不僅能夠欣賞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還可自主進行音樂的創作,更是將東西方音樂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電影領域
電影作為幾個世紀人們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的重要展現形式,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電影最為明顯的特征優勢就是創造了政治文化和明星文化。前者主要是受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當時社會發展充分利用電影這種較為開放性的傳播方式,闡述中國經歷的一系列變化,且具備一定的藝術色彩。
后者則是現代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利用明星效應在宣傳電影的同時,也為人們傳播一種新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人們通過觀看明星出演的電影,了解到電影背后的故事,掌握歷史文化特征,感受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變故,增強人們感悟情感的能力,進而對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有深層次的理解,并借助電影文化,不斷嘗試創新和優化,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與變革。
電影文化是立體的、多棱的,在過去的二十世紀,以時間和空間方式賜予我們精神上的享受,以藝術和文化之維籠罩我們的感官與神志。電影文化,以它完整的形態與幾乎完全的過程,讓我們對那個已經過去的世紀充滿敬意,充滿懷想。
中國的電影藝術文化,體現著利用西方藝術文化和科技文化表達中國經驗和中國審美風格的時代印記。
(三)美術領域
中國現代美術文化重點體現在泥塑和繪畫兩方面上。泥塑藝術主要是受到西方藝術文化的影響。西方泥塑藝術文化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故事性意境的雕刻,直觀反映當時的政治現狀及存在的階級斗爭,在宣傳過程中,直接帶動我國泥塑藝術的前進,很好地展現我國美術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體現出東西方的融合思維。
我國繪畫藝術則是受到西方油畫發展的影響不斷進步的。在改革開放之初,出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如《父親》《江山如此多嬌》等,為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現代美術藝術提供創新動力。
從美術文化分析,我國很多民間的美術表現形式均與西方藝術文化相關聯,很值得人們研究和深思。至少從藝術文化建設層面而言,特定的年代對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由此可見西方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化的影響力,還需要更加充分地評估。
三、“殿堂”與民間
現代文化藝術中殿堂藝術可概括為創作型的文化藝術,民間藝術則是具有人民特性的藝術種類,而中國現代藝術文化多是以人民性為核心,體現其開放性的同時,還包含了殿堂藝術的內涵和特征,提升了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一)娛樂文化意義上的戲劇戲曲
以娛樂文化意義為主的古代戲劇戲曲從周代就已經產生,之后經過漢代、唐代的進一步發展,不過當時的戲劇戲曲多是為宮廷服務的,民間戲曲相對較少.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存在的禮儀文化逐漸隱退,民間娛樂功能日益凸顯。不過初期的以民間娛樂文化為核心的戲劇內容較窄,闡述的內涵也存在局限性,雖然發展較為穩定,但缺少創新。
在大眾意識水平提高后,以文學劇本創作為核心的編劇性的戲劇藝術風格逐漸出現在人們眼前,這一格局繼承了元雜劇時代編劇家主導戲劇的藝術殿堂傳統,開啟了戲劇文化相對于民間文化的殿堂藝術一脈,體現在現代戲劇文化領域,主要是西方戲劇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現代話劇形式和西洋歌劇形式的強勢進入。
文明戲運動落幕后,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開始以文學創作為主導,藝術形式也從古代戲劇戲曲轉變成話劇和歌劇等具有西方特色的表現形式,表達內容也從原有的社會批判,逐漸轉變成社會問題的探討和說明,加深了藝術形式的殿堂意義。
(二)民間戲曲
在電影最初傳入中國時,內容的編輯就是借助于民間戲曲資源實現的,這不僅是我國電影藝術的一次進步,也是我國民間戲劇受到重視的關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為《火燒紅蓮寺》。
在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中國戲劇發展中,民間京劇和昆劇也得到較大的發展空間,其中梅蘭芳的美洲之行更是引起了世界轟動。
抗日戰爭期間,我國民族文化戲劇和曲藝獲得了較大的創作空間和機遇,并為日后話劇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新中國成立后,戲劇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直接將民間戲曲融入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娛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音樂劇和炫藝劇
音樂劇是從西方引入我國的,起源于現代舞臺藝術。進入我國后,與我國民族文化和精神融合起來,以民間歌舞等表現形式為人們帶來更加賞心悅目的體驗。
炫藝劇同樣是從過去引入的,通過民間音樂表現形式,融合高新技術、雜技等表演形式,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視聽盛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水舞間》《夢》為主,酷炫的舞臺布置,高超的雜技技術,既將西方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也凸顯出我國民間風采及民族特色,甚至還融入了水鄉的清幽雅致,提升了當代戲劇藝術的魅力。
由此便可體味到,在文藝市場的驅動下,中國在戲劇方面的創作力、演出能力、藝術和技術含量甚至文化內涵的發掘、處理能力,同樣也能體味到中國戲劇文化在不斷變化的時代環境下自身的適應創造能力。
(四)融入民間文學的戲劇藝術
民間文學包含的內容較多,如東方主義文學、新歷史主義文學等,將其融入現代文化藝術的創作中,不僅可以豐富作品內涵,還可直觀反映社會現狀,借助抽象表現形式,激發人們對文化藝術的熱情,了解其表達的深層次內涵。
民間文學將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價值形態凸顯出來,并利用不同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讓人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學世界。
如老舍的《駱駝祥子》《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等作品,讓人們從另一角度欣賞現代文化內涵,民間、民俗文化的發掘與文學家、藝術家創作高度融合的可能,這之間構成的文化關聯和邏輯關聯,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文化的基本規律。
幾乎沒有一位杰出的文藝家可以離開他所浸潤其中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之水,而暢游于文學文化的海洋。這足以說明,民間文學的應用為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豐富及厚重性的凸顯提供了強大助力。
四、結語
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相關人員可對中國現代化藝術文化的結構形態有深層次的了解,并在未來中國藝術文化發展中,能夠從不同角度展開分析,促使我國藝術文化再上新一層臺階,加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朱壽桐.中國新文化的基本品質與歷史進程[J].廣東社會科學,2017(01).
[2]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對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J].上海文學,1994(01).
[3]楊清.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當代價值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4]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史[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李紅梅,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現從教于太原旅游職業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方向:方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