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期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卡斯特橋市長》被認為是哈代悲劇小說的代表作,這部小說綜合體現了哈代思想中的命運悲劇觀、社會悲劇觀及性格悲劇觀。本文旨在探討哈代與悲觀主義思想的關系以及他的悲觀主義思想在其長篇小說《卡斯特橋市長》中的體現,以及托馬斯·哈代悲觀主義文學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 托馬斯 · 哈代;悲觀主義;《卡斯特橋市長》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5-0018-02
托馬斯 · 哈代是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期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也是維多利亞時期最后一位對英國文學有深遠影響的小說家。當時的英國社會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的上升期,哈代出于對故鄉傳統農業社會的熱愛以及對貧苦大眾的同情,他的小說創作中往往彌漫著濃郁的悲觀主義色彩,他的作品不乏反映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后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的悲慘命運。《卡斯特橋市長》是哈代最重要的悲劇主題小說,也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它不僅是哈代小說創作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而且代表著哈代悲劇創作逐漸走向成熟。本文旨在探討哈代與悲觀主義思想的關系以及他的悲觀主義思想在其長篇小說《卡斯特橋市長》中的體現,以及哈代悲觀主義文學對后世的影響。
一、托馬斯 · 哈代悲觀主義思想成因
(一)矛盾的宗教思想影響
托馬斯 · 哈代是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英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他于1840年出生于多塞特郡多切斯特郊外的上伯克漢普頓。青少年時代的哈代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宗教是英國社會的道德、思想、政治的基礎,英國社會的一切事物都受到宗教的影響。托馬斯 · 哈代的故鄉多塞特是較少受到資產階級影響的地區,因此宗教的影響尤為深刻。在這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中長大的哈代,深刻地被宿命論和悲觀主義思想的書籍影響。這決定了青少年時期的哈代的宗教傾向并且在他一生的生活和創作中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9 世紀中后期,由于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高度發展,像哈代生活的故鄉這類英國社會的農村生活受到了猛烈沖擊,農村社會逐漸走向瓦解甚至毀滅,農民的生活日益惡化。在傳統農業被資本主義沖擊后,哈代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屬性和殘酷自私的本質,由此陷入了對資本主義社會與基督教的悲哀與絕望中。因此,宗教思想潛移默化地改變哈代的世界觀,他的作品中也大多體現人從出生到死亡要不斷地經歷困苦和折磨,以此進行贖罪。傳統宗教思想的束縛對哈代悲劇觀具有重要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創作生涯。
(二)社會背景
19世紀末英國的中西部地區陸續完成工業革命,資本家進行大規模的資本積累以謀求貴族社會地位,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大部分財產集中在社會上層等少部分人的手中,工人、農民和小生產者受到資本家的剝削,生活日益貧乏困苦。農村社會經濟舊體制的解體使哈代在心理上為傳統的鄉村生活擔憂。出于對鄉村的舊生活方式和田園風光有著深厚的熱愛和依戀之情,因此,他反對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取代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社會變革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平衡,社會財富集中使得社會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再加之他生活在英國社會的過渡時期,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對自由資本主義以及傳統的鄉村生活影響不言而喻。隨著資產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加劇,貧苦大眾首當其沖,許多人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剝削和破壞,人民的生活充滿絕望。出于對故土的熱愛和眷戀使得哈代的創作具有一定的悲劇必然性,越來越多的人民的悲慘遭遇使哈代逐漸對生活失去信心,由此開始了他的悲劇創作。
二、悲觀主義思想在《卡斯特橋市長》中的體現
《卡斯特橋市長》是托馬斯 · 哈代第二階段創作的作品,這時哈代的作品已經體現出宿命論和悲觀主義色彩。這部小說作為哈代最重要的悲劇主題小說,它不僅哈代小說創作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而且代表著哈代悲劇創作逐漸走向成熟。
(一)故事情節方面
哈代的悲觀主義在構建主人公亨察德的性格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亨察德的性格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特點。在小說開篇亨察德醉酒賣妻這一行為充分諷刺了他行事的荒誕可笑,出于妻女的愧疚之心,他痛改前非,滴酒不沾并且恪守諾言,表現了他的恒心與堅韌的毅力。從他開始做糧草生意時,他從不欺詐,誠信經營而又光明磊落,這使他成了卡斯特橋最大的糧草商,隨即又成了卡斯特橋的市長。從這一事件中,不難看出亨察德做事做事專一認真而且很有天賦,他的勤奮成就了他在卡斯特橋的地位。在蘇珊帶著簡回到他的身邊之后,他便對他的曾經犯下的罪責承擔責任,盡力能夠補償她們,這里作者無聲地訴說了亨察德內心的柔軟之處,他對簡的憐愛也體現了他的善良和敦厚。對落魄的法弗雷憐憫,給他作為亨察德助手的工作。與此同時,亨察德目光短淺,易于嫉妒,在法弗雷作為他的助手時,出于對他的信任,亨察德把他和露塞塔的私情也毫無保留地告訴他,也可視為一種天真的愚蠢。但是由于法弗雷精明出色的經營方式,使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獲得了更多的贊美和表揚。因此亨察德的妒忌之心開始作祟,尤其是在無意間聽到別人的評價后,亨察德便不假思索的下解雇了法弗雷。法弗雷是順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象征,他的生意經營有佳逐漸趕超亨察德,這一事件也悄無聲息的鋪墊了亨察德最終破產,注定了亨察德的無法逆轉的悲劇人生。亨察德對先進的經營模式持有懷疑和排斥的態度,他行事剛愎自用而又自私武斷,性格暴躁而又狹隘偏激。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下,經營破產和政治失敗使亨察德最終成為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犧牲品。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落后使他與漸漸興起的資本主義社會格格不入最終毀了他辛苦得來的社會的尊重。
(二)人物命運主題
在蘇珊去世之后,亨察德向簡講述她的身世,但卻意外得知簡并非他的親生女兒。他曾經對簡的關愛及得知消息之后的沖擊使他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人公的幻滅,這一戲劇性的一幕為亨察德悲劇的人生增添了濃重的一筆。露塞塔的死亡,以及后來賣粥婦人的出現,使亨察德名譽掃地,失去了所有辛苦得來的名譽和地位,并被小鎮的人們所唾棄。亨察德失去一切后并非一蹶不振,但簡對他的冷漠對待,拒絕他參加婚禮,以及他在失敗后試圖重新從打草工做起。但由于小鎮對他的不接納,在卡斯特橋的落魄到發跡再到落魄,戲劇性的一幕是他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來到卡斯特橋在到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人離開這里并在一間小屋里孤獨悲慘地離開了人世。
亨察德作為一個既完全善良又不完全邪惡的普通人,他的矛盾性格必然導致人生悲劇的命運,深刻體現了哈代創作中的悲觀主義。同時,亨察德的人生悲劇也象征了傳統農村社會生活的悲劇,反映了托馬斯 · 哈代對19世紀末英國社會發展對鄉村生活造成沖擊的悲觀情緒。
三、哈代悲觀主義文學的影響
托馬斯 · 哈代的悲劇創作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對一些倫理問題的探討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抨擊必然導致他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當然,哈代的悲劇主題也存在很多更深層次的理解。悲劇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為環境在客觀世界中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抗拒。這些悲劇反映得社會現實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悲劇主人公在尋求自我實現中表現出的作為人寶貴的尊嚴和價值。不論他們面對多么大的打擊,他們都不選擇逃避生活,反而以一種堅強的態度正視殘酷的生活現實。他們雖然沒有沒有能力去阻止人生中不盡人意的事件的發生,但他們也并沒有選擇放棄,一蹶不振。在悲劇創作中,哈代肯定人的感情、追求和在逆境中的抗爭精神。作為一位關注生活悲劇性的作家,哈代努力探索生活悲劇的成因,并試圖找出擺脫生存困境的途徑。托馬斯 · 哈代的悲劇文學不僅對世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我國作家的創作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四、結語
托馬斯 · 哈代的悲劇觀文學創作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逐漸是從一個消極逃避現實的田園詩人發展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者。但由于他遠離時代的斗爭,并受到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哲學思想的一定影響,哈代的悲劇觀指導著他的寫作,同樣,這種悲劇觀指導下的作品也必將籠罩著悲觀的氣息。哈代正是通過他的作品將其悲劇觀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卡斯特橋市長》中,哈代通過人物命運的刻畫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展現他的悲劇觀,使這種悲劇性的創作體現達到了巔峰,也描繪一副完整的悲劇畫卷。他也無法深刻地了解人們苦難產生的社會根源,看法也不夠客觀,相對片面。因而哈代作品的宿命論悲觀思想比較濃厚,但盡管哈代對現實抱著悲觀甚至以悲觀主義態度進行創作,他的批判現實主義原則在作品中也有體現。正是由于這一點,哈代和他的全部作品不僅在當時引起巨大浪潮,對后世也依然有著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1]托馬斯 · 哈代.卡斯特橋市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2]張中載.托馬斯 · 哈代——思想和創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3]聶珍釗.哈代的小說創作與達爾文主義[J].外國文學評論,2002.
[4]侯立志.淺析《卡斯特橋市長》中哈代悲劇觀的表現手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5]趙巍巍.《卡斯特橋市長》對傳統悲劇的繼承和發展[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
張瑩,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師范大學,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