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屬于公共藝術,并且成功解決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員流失的問題。這種以藝術節的形式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備受關注。中國在迅速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城鎮農村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那么中國鄉村是否也可以運用推廣公共藝術來振興衰敗的村落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公共藝術;鄉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J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5-0048-02
一、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始于2000 年,每三年一屆,它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很多知名的藝術家都有參與過這個藝術節,每一次的藝術節都是一場盛大的公共藝術的狂歡,很多人都慕名而來。越后妻有其實是日本的一個山村,占地面積比日本首都東京的面積還要大。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被大雪覆蓋著,川端康成筆下的唯美雪國“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就是在這里創作出來的。雖然天氣條件不算好,但是卻生長了繁茂的森林和生機勃勃的稻田。在早年間這里的居民都以農業和手工業為生,日本的名產“越光米”和“吟釀清酒”就是在這里產出的。后來隨著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很多居民都離開了村莊,去往城市打工生活,這個村莊人煙越發的稀少,原來居民們留下的房子也都破敗不堪。直到1996年,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來到了這里,嚴重人口流失和老齡化的情形讓他產生了巨大觸動,他決心用藝術的力量使這片土地恢復往日的生機。經過他不斷溝通與嘗試,第一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終于在2000年左右,成功舉辦。而后產生的影響力,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二、探討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舉辦模式
首先越后妻有藝術節是屬于公共藝術分類的,公共藝術是指以各種媒介,材料創作的,放置于公共空間并與現場環境或文化形成互動的藝術。它存在于公共空間,是能夠在當代文化的意義上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的一種藝術方式,體現出開放、交流、共享的一種精神和態度。那么想要舉辦這種藝術節,首先要讓當地的居民具有認同感和參與感,在設計時藝術家們通常會結合當地的情況和極具當地特點的元素進行設計。而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在這一方面幾乎做到了極致。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早期,當地的居民也并不能理解這些藝術和藝術品,越后妻有的舉辦人北川富郎為了可以讓當地居民理解這些藝術品做了很多的努力。北川富郎先是對那里的居民認真解釋這個藝術節如果舉辦成功會對這片土地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減少居民們對藝術節的排斥。
北川富郎還請了很多知名的藝術家來改造村里破敗不堪的小屋,把那些小屋改造成具有藝術感的旅館,這些旅館也是藝術品的一種,改造成功的旅館也會給原來的居民留出房間并裝修,來供他們居住。并且為了讓居民對這些藝術品產生參與感和帶動地方經濟,北川富郎接濟一些難民在設計好的學校里,并聘請用當地居民給他們做飯,或者在藝術品空間里請當地居民看管和愛護這些藝術品,同時觀看藝術節的游客也帶動了當地的餐飲住宿和文創類的消費,這樣一來,當地居民不僅融入了到藝術節中去,并且不用遠離家鄉就能掙到錢了。時間一長居民們就越來越認同這些藝術品的存在,并對這些藝術品藝術空間產生了自豪感。漸漸地就成了良性的循環,之后的藝術節也都舉辦的十分成功。
剛開始越后妻有藝術節的藝術品都是在國際上也很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制作的,首先名氣就很大,每年各國人民都很希望看到他們的作品。
其次很多作品都與當地的大自然相結合,天空是藝術品的背景,稻田是藝術品的畫布,房屋是藝術品的載體,森林河流是藝術品的必需品,越后妻有的每一草一木都散發著藝術的氣息,甚至于當地的居民,前來觀賞的游客都是這些藝術品中的一員。這種藝術怎能讓人不喜歡呢?來到這里的游客會在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后感受到無比的平靜,這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品就像在為人們建構一個大型的“夢境”,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了。這種形式的藝術節不僅僅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并且也重構了藝術,建立大型藝術家們交流的平臺和觀賞者游覽途徑,打破了藝術地域,取材等局限性。
越后妻有藝術節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不管是前期的準備和中間的完善工作其實都是有遇到過很大的困難。即使是現在,越后妻有藝術節的藝術理念還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改變。
三、探討中國鄉村是否可以成功借鑒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模式
越后妻有藝術節一開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拯救落后的鄉村,讓經濟落后和人口稀少的地方重現生機。從公共藝術來講就不能夠僅僅單純的塑造物質空間,要做到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結合,提升當地的整體形象,并為當地的居民提供優質的環境空間。
中國鄉村想要建立這種藝術節,首先就要合理的選擇合適的鄉村,越后妻有距離日本的首都東京乘坐新干線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并且占地面積很大,中國在挑選鄉村時也要注意與大城市之間的路程不宜太久,鄉村規模也不要過于的小,可選擇多個相連的鄉村一起。這些鄉村需要有獨特地方的特色或可值得挖掘和傳承的自然及文化資源。要給予鄉村文化特點新的理解與內涵。
目前我國很多城鄉也都開發舉辦甚至是建造過大型旅游景點,人文節日和活動場景,來吸引城市里的人去觀光游玩。但是如何去“景觀化”普遍是這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鄭州的建業電影小鎮,專門建造了一些不同時代的建筑造型,讓游客觀賞拍照片,甚至可以提供劇組拍戲。但因為場景太過固定,長時間都不會有改動和變化,去過的游客大都認為去一次就可以了。并且現在城市節奏生活越來越快,更多游客更希望可以親近大自然,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建筑。這種建造的場景如果能夠更藝術化并且和周邊鄉村的大自然結合起來,相信后續的發展也是不容小覷的。
藝術節舉辦的同時也要為居民的生活環境做出改變,可以對空間格局進行適當的改變(鄉村街道或居民的家),使居民們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和優質,但是不能打擾居民的正常生活,這一點是極其關鍵的。
“中國不乏對鄉村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與藝術家,國內也有許多大地藝術祭仿傚者,但他們都失敗了,因為城鄉二元結構,注定了城里與農村的價值觀,對彼此的看法有太多主觀偏見。即使辦了活動也只是硬件的架構,活動一結束就無人問津,任其毀壞。而更多是一種侵略式介入,主觀地盡是田園牧歌式的想象,當地百姓看不懂沒有向心力,僅僅成為城里來的觀光客眼中的風景,而不是參與者,于是沖突不斷,不歡而散。”這是微信公眾號里廖信忠寫的話,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鄉村想要借鑒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形式所存在的核心問題。
公共藝術的基本前提是公共性,公共藝術是一種公共能夠參與的交流形式,不是單純的藝術家主觀作品形式表現,但是現在我國很多公共藝術做不到與公眾交流,只是在“獨自美麗”。借鑒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模式如果真的運用得當的話中國鄉村成功發展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即使目前的中國鄉村有一些想“抄”這個模式,最終也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部分所謂的“藝術品”毫無美感可言,并且還十分的突兀單調,沒有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點相結合,給人的感受只有敷衍,讓民眾連基本的美都感受不到。那么又怎么能夠成功呢?
舉辦方在放置藝術品和建造藝術空間的同時,要能基本保證當地居民并不排斥這些藝術。新一代的年輕人接收信息多且快,接受能力強。但是有一些老一代的居民尤其是以前沒有條件接受過教育的,很難感受到公共藝術品和公共藝術空間的魅力。那么避免藝術品受到當地居民的破壞,就需要想辦法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個人的素養和提高當地居民的整體欣賞藝術的水準。向當地居民科普藝術節,讓他們理解那些藝術可以讓他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請用當地居民對藝術品進行維護和看管,政府給予經營住宿餐飲和文創居民幫助,帶動居民收入,使他們支持藝術節的舉辦,增強他們對藝術節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形成良性循環。
最后即使中國鄉村開始時借鑒成功了,后續是否可以支撐多年,城鄉結合和城市擴大是否會影響藝術節的后續發展,藝術節舉辦的活動是否與時俱進,藝術品或藝術空間是否有定期維護,自然環境是否有遭到破壞這也都是舉辦方和當地政府應溝通和解決的問題。
四、總結
中國鄉村借鑒越后妻有藝術節的模式是有可能會成功的,但前提需要很多條件的成熟和長期的準備工作。筆者相信經過國民審美素養的提升,專業人士不斷地發展研究,在舉辦方認真設計下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鄉村借鑒越后妻有藝術的模式是可以成功的。
參考文獻:
[1]鄒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J].城市規劃學刊,2006,(5).
[2]張新宇,劉黎雯.公共空間藝術中的互動媒體藝術應用[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作者簡介:
張萌,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研究生,藝術學碩士,湖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