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如
【摘? ? 要】隨著新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踐與綜合”版塊越發有趣且重要,它能讓單一、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主動、有趣和豐富。因此如何上好“綜合與實踐”這個版塊的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合作交流? 形式豐富? 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5.108
隨著新課堂改革的進行,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因此,“綜合與實踐”這一版塊應勢而生,加強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使得幾何、代數和統計與概率的內容有可能交織在一起,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向主動、枯燥向有趣、單一向豐富的轉變。可以說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環節。那么,如何上好“綜合與實踐”這一內容呢,我認為可從幾方面入手。
一、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過程是“做數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很好地把手的動作和腦的思維結合起來,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形成思維工具的鏡子,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豐富。如在《長方體的認識》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每2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6人為一小組,先觀察感知、摸一摸,說說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印象,然后通過課件介紹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進而帶著“長方體、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的問題分組討論,學生有的數面、棱、頂點的數量;有的量棱的長度;有的剪開紙盒,比一比它們的面的大小或通過棱的長度計算出面的大小。在一系列活動中,學生自主探索;師生、生生互動,小組與小組交流,對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點形成科學認識。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實現質的飛躍。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創造火花,把課堂變成人人參與、個個思考的空間。
二、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的“數學現實”原則。現實生活、生產中處處蘊涵著數學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學習知識時,應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實踐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體驗生活,培養數學意識。例如,在學習“游戲公平”時,讓學生表演他們經常玩的游戲:剪刀、石頭、布。因為雙方勝的可能性一樣,所以游戲公平。同時制作一個商場搞活動時的轉盤,讓學生轉動轉盤,通過游戲學生發現轉盤中的獎項大小比例不一樣,游戲不公平。生活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是教學成功的有效策略。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學活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模糊的內容生活化,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豐富形式,多種實踐
數學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的特點,它靈活多變,應用價值強,這就決定在進行綜合與實踐活動時,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調查、小制作、小實驗,也可以是小游戲、小課題研究等。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審美情趣。如在“有趣的七巧板拼圖”一內容中,學生或自己或2人或幾人為一小組擺七巧板,他們想、說、擺,把七巧板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拼擺成船、工廠、房子、小鳥等美麗圖案。在推導圓錐公式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圓錐容器裝滿水或沙子,倒進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里,倒3次,恰好裝滿圓柱容器,很自然地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V=1/3Sh。在操作體驗、實驗活動和討論思考中學生增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數學概念的內化。綜合與實踐活動可以是課堂中的,還可以是課前或課后的。因此,大膽的設計課前和課后實踐作業,如調查銀行的利率信息或利用公頃知識步測估計學校的面積,是對課內實踐活動的補充和延伸,讓學生自主進行實踐學習,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但可以培養學習興趣,還能了解社會,受到教育。如要求學生調查每個同學每天要扔掉多少個塑料袋,再而計算整個班甚至整個中國每天要扔掉多少個塑料袋,從而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問題嚴重性,進而進行愛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四、結果展示,注重評價
綜合與實踐的結果展示是學生對活動過程的回顧、總結,交流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收獲與感悟,從而達到師生間、生生間共享的目的。展示形式可以是靜態的,如調查報告、日記等。也可以是動態的,如小實驗、小制作等。還可以是靜動相結合。而對實踐活動進行評價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環節,教師要因人而異,對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評價,可以讓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對學生評價,也可以隨機評價、定期評價等,只要評價適當合理,就應給予肯定。不搞“一刀切”,不搞“標準答案”,“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優秀的學生”,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形成良好習慣,養成優秀品質。
五、總結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是一門新的課程,能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良好體驗,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數學技能,在實踐中學有價值有教育意義的數學,讓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與數學能力,從本質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因此,我們應努力為學生創設有數學研究價值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蔣桂銀.試論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2).
[2]黃麗娟.如何加強小學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J].江西教育.2011(Z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