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劇”是泰國傳統(tǒng)的表演,泰國自古至今的國寶精粹,也是泰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能展現(xiàn)出泰國人民的社會與生活等方方面面,也是泰國代代相傳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造型獨一無二的各式面具、華麗無比的服飾、以舞傳意被認為是孔劇最大的標志和特點。孔劇不但是一門表演藝術,還傳承了泰國傳統(tǒng)風俗和歷史文化。本文分三部分即孔劇的背景、發(fā)展、內容特征,對孔劇進行簡要的介紹,希望能為未來的研究學者及有意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泰國;文學;孔劇;傳播特點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4-0065-02
一、泰國孔劇的歷史背景
泰國古典舞劇最著名的是“孔劇”,泰語叫作“???”(Khon),是從印度教的典禮和舞蹈中演變而來的。依據公元1世紀初,印度古代的隱士瓦爾米克(蟻垤)的獨特長詩《羅摩衍那》(Ramayana)寫成,根據泰國人的考證,《羅摩衍那》傳到泰國時,泰國剛有了文字。十三世紀,在出土的碑文中發(fā)現(xiàn)刻有羅摩(拉瑪)大帝,和拉瑪山洞名稱出現(xiàn),《羅摩衍那》 在泰國和東南亞各國流行甚廣,最初從印度流傳到爪哇島、馬來西亞、印尼,后又傳入泰國、緬甸、 柬埔寨、菲律賓等國。
《羅摩衍那》傳入泰國以后被改編成《拉瑪堅》,在舞臺上演出時通過孔劇敘事。“孔劇”最初是泰國宮廷中一種專供王室成員、貴族等高貴人士觀賞的傳統(tǒng)而高雅 的傳統(tǒng)宮廷戲劇,平民百姓一般是賞不到的。后來傳入民間,表演形式多樣,開始都是用口頭說唱的形式流傳,成為百姓家喻戶曉的戲劇。
孔劇起源于印想度的宗教儀式,歷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自孔劇傳入東南亞黃金大地 (Suvarnabhumi) 后,便開始盛行,當時阿大城王朝為泰國地域的政治中心及首都,孔劇內容精彩絕倫、 唱念做打、插科打諢。因此非常受到王室的 喜愛與認可。孔劇在泰國的文學史和藝術史上影響重大,其由大皮戲、傳統(tǒng)武術打斗和舞蹈融合演變而來,與泰國民間小說、皮影戲、木偶戲、音樂民間戲等民間戲劇相比,在演員、服飾、劇本、舞臺、表演等方面的要求都更加嚴格。
據泰國南方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分析,《拉瑪堅》孔劇在泰國人民群眾中深深扎根,又影響了百姓的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文化習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
總之,孔劇可以說是泰國的國寶級舞劇藝術,也被譽為泰國傳統(tǒng)最美麗的舞劇藝術,是泰國人民的文化遺產和泰國民族戲劇的代表,因此被稱為泰國國粹之一。2018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宣布將泰國孔劇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泰國孔劇的特點
(一)表演的程式化
孔劇是根據印度古代長篇史詩《羅摩衍那》改編而成。大部分的泰國古文學都汲取古印度的文化與宗教概念,《羅摩衍那》傳入泰國被當地的文學與文化恰當地融合,在曼谷王朝拉瑪一世時期出現(xiàn)了泰文版《羅摩衍那》(拉瑪堅)表演時以孔劇的形式來敘事。內容主要是敘述關于印度教的三相神之一毗濕奴神(Pra Vishnu)轉世凡間為正義的拉瑪王子;十面魔王前世為濕婆神 (Pra Shiva)的家奴神,其犯大錯而被貶下凡為隆安國王托薩敢(Tossagan),因淫欲無度 搶走了拉瑪王子的妻子悉達 (Seeda),招致了一場人、神、猴及妖魔面的大戰(zhàn)爭。拉瑪王子在其弟弟和猴王哈努曼(Hanuman)以及其他猴兵們的幫助下,終于戰(zhàn)勝并擊斃了十面魔王,救出悉達,得勝回朝。在其故事中,孔劇演員常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人類主角。人類往往是男性角色。扮演者需要有健美的身材,胳膊、腿、脖子比例勻稱,并且面容清秀。人類的主要特點是要有優(yōu)美的姿勢、動作和性格。
二是女神。神明主要是由女性角色扮演。扮演者需要有優(yōu)美勻稱的身材,還要有姣好的面貌。女神的主要特點是要有美貌,舞姿和手勢要優(yōu)雅。對應,扮演者的身材常常要比人類主角更為強壯,更為高大。舞姿和手勢也要強而有力。
三是魔鬼或夜叉。這類角色是孔劇中的反派角色。他們有著強壯、兇殘的特點。因此與之相對應,扮演者的身材常常要比人類主角更為強壯,更為高大。舞姿和手勢也要強而有力。
四是猴子。在孔劇中,猴子的角色有位重要。孔劇表演的最主要特色就是來自于猴子“哈努曼”。盡管猴子角色的舞姿和手勢要像猴子一樣敏捷靈活,但是這個角色依然要展現(xiàn)出孔劇優(yōu)雅緩慢的一面。因此,猴子的表演在泰國藝術中可以說是最為復雜的。
豐富多彩的泰國孔劇還有一種叫法叫作“啞劇”,因整個表演的過程中演員都沒有臺詞,在表演中通過演員的動作、表情、眼神、手勢以及后臺的古音樂和臺韻白來完成劇情,所以每一個演員扮演角色的各種舞蹈與手勢等動作必然要明顯,能讓觀眾感覺到某一個角色的喜怒哀樂之情,也能表達接受、拒絕、憤怒和嫉妒等多種感情。
因此“以舞傳意,沒有臺詞”也是孔劇表演特點之一,如:男演員用任意手指指在耳旁,另一只手攥在腰部表示聽、聽到、聽說或好聽之意; 女演員用任意一只手大拇指與食指黏合在一起指擺在鼻子部位,另一只手大拇指與食指黏合在一起指擺在身后表示嗅聞、芳香之意。
(二)孔劇的服飾特點
泰國孔劇,俗稱“假面舞劇”。顧名思義,其除了表演人物角色的演員戴寶塔帽以外,其他角色都會佩戴面具。孔劇的面具大部分都是傳統(tǒng)手工而制,呈套頭式球形,其勾勒、著色都有嚴格規(guī)定。造型非常獨特精致,材質昂貴,珠光寶氣。古時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采用瓷土燒成瓦,涂漆并貼滿金箔與珠寶, 為了減輕重量,現(xiàn)代大部分改用桑皮宣紙制作。制作面具的工匠也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精致的手藝,才能制作出惟妙惟肖的各色面具,且他們的手藝基本上是世代相傳。
孔劇面具分為五種:人面具、神仙面具、神猴面具、魔鬼面具、動物面具,每一類面具又分為若干種面譜。在華麗精美、造型獨特的面具上五官、臉龐的形狀和色彩互不相同,冠飾也各不相同。面具造型獨特、 顏色繽紛。這都包含著角色人物的性格、脾氣、權利、名銜等風度,其面具作為演出的重要道具之一,融合了泰國民族藝術與文化,反映出了古人的智慧與手藝,充滿了泰國獨特的藝術情趣。
除了面具之外,華麗的服飾對孔劇也十分重要。劇本始于宮廷戲劇,關鍵在于華麗的泰式服裝,演員頭戴寶塔帽或面具,身穿紗籠衣,披金掛銀,這與其源自宮廷有直接關系。
不僅琳瑯滿目的珠寶首飾,就是演員所穿的服裝也都是能工巧匠們手工繡制而成,織繡工藝吹影鏤塵,以金銀線為線材,全裝織滿多彩寶石,花紋婀娜多姿、珠光寶氣。
一套孔劇服裝的制作工序繁雜,一般需要幾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其服裝價格自然十分昂貴。舉世聞名的各種泰式服裝,都以孔劇服裝為基礎。
三、宗教對孔劇之影響
泰國本信鬼神,佛教還未傳入時,神仙之說頗為盛行,并大暢巫風。公元1257年,泰國中部地區(qū)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素可泰王朝。素可泰蘭甘亨大帝擴展了國家的領土,設立行政機構,創(chuàng)造了文字, 統(tǒng)一了貨幣。從此佛教進入泰國,漸見流傳。百姓開始鑄造佛像、建塔修廟。因此佛教對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深的影響,“孔劇”原本是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改編的,后來到了泰國 16世紀阿瑜陀耶王朝又改編成《拉瑪堅》,其內容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佛教之說有所體現(xiàn)。該劇反映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教導人們不要做惡事,要脫離罪孽、改邪歸正,不然會像十面魔王的下場,被拉瑪王子處決。據傳,這個說法在佛教很多經書中也被廣為引用,在寺院的建筑中也會有相關《拉瑪堅》或《羅摩衍那》的壁畫、雕塑等作品。 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不遺余力地利用孔劇影響來推行信仰、治理國家。
總之,作為泰國國寶級舞劇藝術的孔劇,也是泰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獨一無二的各式面具、服飾華麗與以舞傳意是孔劇最大的標志和特點,被譽為泰國最精妙絕倫的舞劇藝術。它融舞蹈、古音樂、詩句、說唱、信仰、武術等各種藝術形式于一體,通過肢體語言來講述傳說,表達愛恨情仇,宣揚樸素的宗教信仰。今天人們解析、了解孔劇,一定要兼顧其舞蹈、劇本、面具及各種道具的內涵,這樣不僅可以看到泰國人民的文明與智慧,而且也能進一步發(fā)掘出其宗教信仰與崇奉的淵源,揭示泰國民族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外來文化影響等方面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杜潔,馬銀福,芭莉姹·玉彤昆.泰國孔劇的現(xiàn)代傳承及其對川劇振興的啟示[J].四川戲劇,2013,(09).
[2]段立生.泰國文化藝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周衛(wèi)忠.《羅摩衍那》的道德系統(tǒng)探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9,(03).
[4]李俊,張倩霞.孔劇面具與川劇臉譜的比較研究[J].四川戲劇,2015.
[5]金勇.泰國民間文學[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于海燕.泰國孔劇述介[J].舞蹈論叢,1987,(2).
[7]任建民.泰國,讓孔劇發(fā)揚光大[N].人民日報,2008-04(06).
[8]Brandon,James R.Theatre in Southeast Asi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9]泰國王后詩麗吉工藝美術中心基金會.孔劇與拉達納革新舞劇的服裝發(fā)展[M].泰國盆摩替公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丁力,男,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