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臨界點”一詞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它屬于物理學名詞,是指物體由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亦借指事情性質發生變化的關節點①。在聲樂實踐中想要達到歌唱藝術的最佳狀態,同樣也存一個關節點,筆者把它稱之為“歌唱的臨界點”。聲樂藝術和歌唱實踐中的爭議,大多源于歌者在歌唱轉化時以及對聲樂審美要求的不同所造成。從“臨界點”的角度去審視“歌唱的臨界點”,是從一個新的層面來闡述歌唱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詮釋聲樂藝術。
【關鍵詞】 歌唱;臨界點;藝術要求
【中圖分類號】A8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4-0067-02
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交叉、借鑒現象,也正是這一現象體現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發展的。“臨界點”一詞不僅僅只用于物理學、化學之中,這一概念早已被運用到不同領域。例如:《淺談繪畫中的臨界點》是作者葉紫在繪畫中所探討的如何處理圖像與圖像之間的關系,并從“臨界點”的概念梳理、特征及運用等方面展開比較和討論。再如《盈虧臨界點》、《“臨界點”的游移與堅守——王小帥導演作品閱札記》,《論教學臨界點的研究價值》,以及《文學語言古今演變的臨界點》等文章。從“臨界點”現象探討“歌唱的臨界點”是筆者從聲樂實踐中得到的一個新啟示,通過對“歌唱臨界點”的把握,讓我們更好的在聲樂藝術中進行二度演繹。
一、“歌唱臨界點”中的集合關系
“歌唱臨界點”是聲樂實踐中達到歌唱藝術美感的關鍵之處,而這一節點的范圍則是集合與子集的關系,此概念體現在它可以小到是一個音符,一個音樂記號;它也可是一句話語、一個人的經歷、一段思緒。因為這些細節的存在,演繹作品時聲音與情感的自然結合才能讓歌聲達到聲樂藝術的美感。然而,事物之間的聯系總是由點到面,再由面到點的這么一個過程,所以它不存在范圍,同時它可以成為自己的范圍,故而它又是一個集合。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會強調聲樂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穿插的知識不僅僅只是書面化的、理論化的,或是技巧化的。在這些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演繹、表達,傳遞聲音的美感,讓歌者和傾聽者產生共鳴。即便是不同的國家、不同語言、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音樂的傳遞是沒有界線的。“歌唱臨界點”的集合關系告訴我們在學習聲樂過程中,不僅僅把基礎理論的知識學會,更重要是不斷的去跨域和積累,因為知識總是相互交錯著的。
二、聲樂藝術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學習聲樂藝術時,我們會認為這是一個“感性”的過程,我們要表達的是“情”,最終的目的是突出情感,從而引起“共鳴”,讓歌者和聽者之間產生聯系。但同樣也有“理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會不斷的用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樣的諺語,來形容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的狀態,要達到“歌唱的臨界點”必然離不開實際的學習積累。歌唱的首要基礎是聲樂技術,在歌唱中具備了一定的聲樂技術,才能游刃有余的去展現聲樂藝術。聲音、聲樂原本就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內容,學習者需要不斷的摸索,日復一日的練習,并在正確的訓練方法下方能進步。聲樂的學習過程也是肌肉記憶的一個過程,只有在良好的歌唱習慣下進行訓練,學習者才不會走彎路,這也是聲樂學習最難的地方。對聲樂技巧的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一樣,通常會用由簡到繁,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方式進行訓練。氣息與聲音的結合,聲音位置如何鞏固,如何在歌唱時做到“Legato”等等。在訓練過程中,我們每天重復的也許是同一個問題。但也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不斷重復,直到某一天忽然突破瓶頸期,達到一個新的層面。有這樣一句話:“為什么生活中有二十天等于一天的時候,也有一天等于二十天的時候。”這說明有時候在學習上會經歷長時間積累之后仍百思不解,但忽然有了豁然開朗的那一天,而這關鍵的一天所取得效果遠勝于以前學習的日子,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學習的“時間質變臨界點”。②
三、“歌唱中的臨界點”離不開歌唱審美思維及音樂修養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歌唱的審美思維是聲樂藝術修養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好比一顆大樹是否枝繁葉茂,取決于大樹根部的養分。筆者一直認為多聽、多看是提高藝術修養、歌唱審美思維的重要途徑,歌唱審美是歌者對美的感受,歌曲的演唱滲透著演唱者的審美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時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呈現給觀眾,觀眾從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因此演唱者必須具有進步的審美觀,對美與丑有正確審美判斷能力③。
古人曰:“凡人聲不等,各有所長。有川嗓,有堂聲,皆合被簫管。有唱得雄壯的,失之村沙;唱的蘊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輕巧的,失之閑賤;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實;唱得用意的,失之穿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調。” ④此話意在聲音定會各有所異,同時也各有所長,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審美態度、審美意識。 這是“歌唱臨界點”中聲音的審美思維。音樂感覺的審美思維在歌唱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的任何情感表達主要源自于演唱者的心理感受,主要受演唱者的支配。歌唱審美思維亦離不開形象審美思維的建立,對于演唱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過程。⑤
從聲樂專業的角度來說,歌唱到最后歌唱的是音樂修養,同一首聲樂作品,不同年齡段的歌者表達出來的音樂感覺是不一樣的,這跟歌者自身的專業素養、審美思維以及人生閱歷等緊密相連。人們對于音樂學者往往存在偏見,普遍認為學不好文化課的人才會去學習音樂,又或者是學音樂的人大多沒什么文化修養。但這是對音樂這門學科的誤解,真正的音樂學者無時不刻的在體現著文化修養。從西方音樂史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從華夏音樂文明的源起至今一直是如此。筆者簡單的從聲樂角度去進行闡述,就聲樂作品《春曉》進行舉例。該作品屬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據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春曉》譜曲而成。從詩句出發:“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中國古詩詞嚴謹的格律要求,以及形式規整、押韻的特點,內容上我們要了解詩人以景寫情的背后寓意。演唱過程中的每一個音符都是一幅畫,我們要做到以聲入情、入景,更要入境。美術靠的是視覺效應,音樂則靠的是聽覺效應。我們要通過對聲音的把控來描繪一張張極具抽象的畫面和場景,讓聽者感同身受。這一表達能力不是一下就能擁有的,而是通過不斷的探索和追溯才能實現的。古詩詞與音樂結合形成的藝術歌曲,更體現了中國的文化意蘊。俗話說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詩樂相合的文化結晶,與華夏文化“和”的審美理想和哲學追求是一脈相通的。這些都是我們在演繹作品時要體現的,筆者認為在二度創作過程是對民族文化思考和對民族文化追求的過程。
四、情感是“歌唱臨界點”中的制高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相通,美在其中。”聲樂藝術的演繹是再創作的過程,是在作曲家、作詞家創作的基礎之上去表達和現演繹,而我們要抓住的精髓是詞作者和曲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情感是聲樂藝術的靈魂,如果沒有情感的流露,我們在表達作品時會顯得蒼白無力。每首作品都有自己獨有的情感,這種情感離不開作曲家們的生活背景、時代。筆者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我們在演唱作品時,一定要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只有很清楚的知道所表達的內容,才能生動的詮釋作品。學習聲樂,特別是學習美聲,會涉及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聲樂作品,并全用原文演唱,所以在理解作品內容上對聲樂學者來說要求會更高。在我們表達作品之前,我們需要不斷的剖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曲家在作品上寄予的情懷,曲中都有哪些內容,又蘊含著怎樣的文化故事。如:由趙元任作曲,劉半農作詞的中國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1920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時,遠離祖國思念親人,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情感深沉的詩。1926年由趙元任譜曲創作而成,當時的趙元任正旅居美國,出于與劉半農教授的共鳴,特選此詞譜曲,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思念之情。我們在二度創作時,可以融入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融入對親人、愛人的思念之情。再如: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中作品號105的第二首《我正迷蒙的入睡》,這是一首描寫彌留之際的姑娘牽掛自己愛人的作品,在生命快要結束之前對愛人的呼喚,及渴望再見到心愛之人的迫切心情。筆者在演繹該作品時,通常先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當中,去感受音樂旋律的走向,結合詞意讓自己盡快的抓住作品的情感點,讓自己投入當角色當中。這樣表達出來的內容,傳遞的音樂才是鮮活的、才具有靈魂。在筆者看來,每個人表達出來的音樂風格和感覺注定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情感點自然也會不同,有時候聲樂作品更像是情感宣泄的一個媒介。
歌唱藝術是實踐藝術,既少不了“感性”思維,也少不了“理性”思維,在歌唱藝術中想要把握好這一“臨界點”,更多的則是對這一條件的積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我們詮釋聲樂藝術的必經之路。
注釋:
①鳳凰搜索-網絡(http://sou.ifeng.com)
②李志厚、劉興然:《論教學臨界點的研究價值》,《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25期,第44-47頁。
③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頁。
④王志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5月。
⑤彭婷:《崢嶸歲月下的格律與音韻》,《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3月。
作者簡介:
彭婷,聲樂表演博士,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