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摘要】 悲劇是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形態,美學意義上的悲劇主人公,一定要在面對苦難時,顯示出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我們較少看到悲劇主體的抗爭力量,多多少少沖淡了其中的悲劇色彩;電影《美麗人生》契合了悲劇的主題,表現出主人公面對死亡的抗爭精神。而電影《瘋狂的石頭》和《楚門的世界》則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特殊的黑色幽默的悲劇形態,形成了一種新的悲劇藝術類型,豐富了電影悲劇美學的內涵。
【關鍵詞】 電影;悲劇美學;苦難;抗爭;黑色幽默
【中圖分類號】J90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3-0004-06
古往今來,世事滄桑,人間經歷過無數悲歡,無數離合。在看到人世苦難和經歷生離死別時,歲月變幻中,人們不禁對人類自身命運的莫測感到十分困惑。面對人生的苦難、似乎是命定的結局,有的人選擇默默地承受、隨波逐流,有的人選擇了逃避,還有的人選擇了拼死的抗爭,于是悲劇便誕生了。
悲劇是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形態,美學意義上的悲劇,不同于我們平時所談到的日常生活悲劇中的悲哀、悲慘和悲傷。英國美學家斯馬特指出:“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他逆來順受地接受了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當他表現出堅毅和斗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劇,哪怕表現出的僅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靈感,使他能超越平時的自己。悲劇在于對災難的反抗。陷入命運羅網中的悲劇人物奮力掙扎,拼命想沖破越來越緊的羅網的包圍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卻總有一種反抗。”這就是斯馬特對于悲劇的看法。同樣,中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也曾說過:“對悲劇來說緊要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引起我們快感的不是災難,而是反抗。”
因此,我們在對悲劇進行剖析的時候,應注意到幾個關鍵詞:苦難、堅毅、斗爭、超越、反抗。也就是說,美學意義上的悲劇,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悲劇主體遭遇到人生中的不幸和苦難,而是悲劇主人公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欲望,對平時的自我的超越;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是悲劇主人公在面臨死亡時,旺盛生命力的最后迸發,以及自我能力的最大發揮。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和《美麗人生》展現了悲劇性的猶太民族面對悲慘命運時的抗爭精神;而影片《瘋狂的石頭》和《楚門的世界》則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特殊的黑色幽默的悲劇形態,通過描寫小人物的辛酸和世界的荒誕,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情感模式,用笑來表現悲慘,借荒誕戲謔宣泄悲慘的情節,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悲劇形態,豐富了電影悲劇美學的內涵。
一、《辛德勒的名單》——苦難與救贖
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有一部電影,毫無爭議地奪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以及最佳配樂多項大獎;并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美國導演工會獎等等。這部電影,就是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
影片深刻地揭露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電影獨特的藝術風格、超凡的藝術張力及其思想的深刻性,都達到了許多同類電影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是一部悲慘的史詩性的影片。
影片著力刻畫了一位具有納粹黨員身份的商人奧斯卡·辛德勒從納粹的魔爪之下拯救了1100多個猶太人的動人故事。辛德勒是一個極富魅力、擅長社交的德國商人。他來到波蘭的克拉科夫,接收了一個倒閉的搪瓷廠,利用與德國軍方的關系,做起了軍需品的生意。由于雇傭猶太人只需向黨衛軍交納少量的費用,雇傭波蘭人卻需要付更多的工資。所以,辛德勒從一開始就雇用了猶太人。1943年,德軍開進克拉科夫,開始無差別的大屠殺,親眼目睹了這一慘劇的辛德勒,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從此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力,盡可能多地拯救猶太人。被他拯救的猶太人一共有1100多人。北美著名影評人羅杰·伊伯特指出,“辛德勒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子嗣如今已有六千人,而整個波蘭的猶太人也只有四千人。這看似是在告訴我們一個明顯的道理,在拯救猶太人方面,辛德勒一個人做得比一個國家做的還多。”
在影片快結束時,被解放的猶太人與辛德勒告別,送給他一枚戒指,這是他們用從牙齒上取出的金子熔鑄而成的,上面用希伯來文刻了一句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沒有使用好萊塢式的戲劇性情節,也沒有炫耀技巧,甚至整部電影都是黑白片。電影中有這樣的鏡頭:鏡頭1,集中營的納粹司令官,在天臺上百無聊賴,對下方的一名猶太女子開槍,猶太女子應聲而倒,周圍的猶太人張皇地四處躲避。鏡頭2,德國人搜查一間房,鏡頭隨著手電筒的光亮轉到一邊,壁櫥里躲避了十來個男男女女。下一秒,就是一陣陣猛烈的槍聲,槍口的火焰像電光一樣明滅。鏡頭3,一個德國士兵,在密集的槍聲中,陶醉地演奏鋼琴。槍聲和鋼琴聲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曲殘忍恐怖的合奏。
影片中唯一出現了有色彩的畫面,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她穿著鮮紅色的短大衣站在荷槍實彈的德國士兵面前,走在正在發生大屠殺的街道上。而最后,這個影片中唯一的一抹亮色,也被無情地抹殺掉了,小女孩的尸體最后出現在堆滿死尸的推車上,這暗示了克拉科夫的猶太人最終的命運——沒有幸免,結局只有絕望和毀滅。
這個慘劇中的悲劇主體——猶太人,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力,甚至是抵抗的力量。除了一個猶太會計借口招工,主動去救護了一些同伴之外,他們只能依靠辛德勒用特殊的身份保護他們。當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猶太人也不可能做到更多的反抗。
斯皮爾伯格的創作重心,著重于用史詩性的畫面深刻揭露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主人公辛德勒身上偉大的人性光輝。整部電影,我們較少看到悲劇主體的抗爭力量,多多少少沖淡了這部電影的悲劇色彩。
猶太民族是一個非常具有悲劇性的民族,千百年來,他們有自己的民族,卻沒有自己的國土。他們為世界奉獻了極具影響力的宗教和文化,卻長期生活在卑賤和屈辱之中。美學家邱紫華先生在《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中寫道:“希伯來民族(猶太民族)的歷史是悲劇性的歷史,這種歷史從遠古一直寫到現代,這是世界上罕見的民族史。希伯來民族(猶太民族)是具有悲劇性格的民族,這種悲劇性在人類各民族中是獨一無二的!”
二、《美麗人生》——苦難與抗爭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麻雀》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打獵歸來,在林蔭路旁看到了一只從鳥巢里跌落下來的幼小的麻雀,正當獵犬慢慢逼近小麻雀的時候,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發出了絕望、凄慘的叫聲,勇猛地撲向了獵犬,用自己弱小的身軀,掩護自己的幼兒。獵犬居然被如此弱小的鳥兒逼退了。作者深深地被老麻雀的勇敢決絕所觸動,產生了崇敬之情。
原來,愛,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因為對孩子的愛,老麻雀身上顯示出了超乎平常的生命力和抗爭精神。獵犬在這只小麻雀的眼中,是多么龐大的怪物。可是,它卻以“有限”抵抗“無限”,這種超乎常規的舉動背后,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母愛!
在我們看來,任何生命都具有自我保存、自我發展的本能,本能是很難改變的。一只小小的麻雀尚且如此,作為自在自為、有著強烈的主體意識的人類更是具有這種普遍規定性。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叔本華說人生本質就是悲劇。是的,我承認人生是悲劇,但是我認為不是任何的毀滅和苦難都是令我們贊嘆的。如果說人生是一出悲劇,我們也要把這部悲劇演得轟轟烈烈。”這就是尼采宣揚的悲劇精神,面對死亡的抗爭精神。
1997年12月20日,一部叫《美麗人生》的電影在意大利上映。1999年,這部意大利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配樂三項獎項。故事同樣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看似瘋瘋癲癲、還有點兒饒舌的猶太小伙子圭多,偶然遇見了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多拉有一個庸俗的男友,整天都是無聊的應酬、單調的生活。圭多用盡了各種方法討得這個姑娘的歡心,成立了家庭,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喬舒亞。
喬舒亞五歲那年,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德國納粹將他們關進了集中營。他們面臨的是集中營艱難的生活和難測的命運。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受到傷害,圭多編織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完美的謊言。他告訴兒子,想要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就要在這個艱難的游戲中攢夠1000分。而集中營里發生的所有的事,都只是游戲的一部分。
盟國日益逼近集中營,德國納粹在撤離之前開始大屠殺,圭多將兒子藏在鐵柜里,告訴兒子,他們已經得到了940分,如果堅持到最后,就能再得到60分,贏得大獎。可是他自己卻在找尋妻子的過程中被納粹士兵槍殺。
孩子最后一次看到圭多的時候,德國士兵端著槍在他身后,他邁著滑稽的大步,扭頭對孩子的方向擠擠眼睛——他在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游戲,我們是在做游戲,我們要贏得大獎!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努力維系孩子心中純真的世界。
第二天早上,孩子按照父親的吩咐,等到周圍沒有一個人的時候,慢慢從鐵柜里爬出,一輛巨大的坦克正緩緩地向他開來,男孩真的贏得了他的獎品——一輛真正的坦克!在電影的最后,長大后的喬舒亞用深沉的語調說:“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父親所做出的犧牲,這是父親賜我的恩典。”
這就是一個父親的愛,他對妻子和孩子的愛給予了他無比巨大的勇氣。圭多假裝自己懂德語,在翻譯時,將德國納粹宣布集中營的條例,全都改成游戲的規定。“如果你違反了三條規定中的任何一條,你的得分就會被扣光: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見媽媽,三、如果你餓了,想要吃點心!想都別想!”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生命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利用做侍者的機會,圭多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曾經是他們定情之夜播放過的音樂。
影片中有一個謎題:“什么東西越多越看不見?”答案是黑暗。但是,即便在最為黑暗和絕望的集中營里,圭多不但最終保護了自己孩子的生命,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依舊生活在童年純真的世界里,活在他親手編織的夢幻中。在夢中,沖破了重重黑暗和層層迷霧,孩子的心靈沒有受到任何創傷。借用電影中的臺詞:“喜劇涂上了黑色,歡笑化為了感慨。人生很美麗,愛一個人,會發光。”在陽光下,喬舒亞撲在母親的懷抱中,大叫:“我們贏了,我們贏得了一千分,我們得到冠軍,坐坦克回家。”看到這一幕時,相信所有觀眾的淚水會奪眶而出。
海明威說過:“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圭多的肉體雖然被德國納粹毀滅了,但他卻是勝利者。他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得到了新生,這正是猶太民族的悲劇精神的體現:我們可以被壓迫、被屠殺,我們可以最卑微地活著,但我們會勇敢地生存下去。
影片還告訴我們:“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生命因為希望,因為對苦難的抗爭,才會像向日葵一般綻放。所以,這部電影真正地契合了悲劇的主題:苦難與抗爭!
三、《瘋狂的石頭》——小人物的辛酸
什么是黑色幽默?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舉過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某個被判絞刑的人,在臨上絞架前,指著絞刑架詢問劊子手:“你肯定這玩意兒結實嗎?”
黑色幽默作品作為20世紀的一種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力圖表現世界和人的非理性的扭曲關系。它以生活中的種種荒謬悖理現象來表達存在主義的哲學世界觀。目前學界認為:“黑色幽默作品大都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體之間的互不協調,并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
黑色幽默既非傳統悲劇,也非傳統喜劇,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種形態。電影《瘋狂的石頭》就具有較為典型的黑色幽默特征。
這部電影作品,人物眾多、構思巧妙,幾路人馬或是護翡翠,或是盜翡翠,線索并行,時有交錯,但嚴絲合縫,一點兒都不顯凌亂。從內容上看,無論是從大背景還是一些小細節中,都對那個時代的一些弊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針砭:國企困境、房地產商暴富的原罪和幕后操作以及盜賊肆虐等等。
故事發生在山城重慶,一個已經停發8個月工資的工藝美術廠行將倒閉,房地產大鱷馮總對工藝美術廠的地塊虎視眈眈。豈料,在工廠廠房拆除過程中,發現了一塊價值千萬的翡翠玉石,于是,圍繞著這個石頭,幾伙人開始了他們瘋狂的偷騙拐搶,瘋狂的不是石頭,而是一個個被異化了的人。
翡翠雕琢成功后,廠長出主意,在羅漢寺里搞個翡翠的展覽會,造成一定影響后,把翡翠賣個好價錢,以解廠里200多員工的燃眉之急。包世宏承擔了翡翠展覽的保衛工作。
主人公包世宏在警校學的刑偵,科班出身,卻委身一個行將倒閉的廠,做保衛科長,長期被前列腺炎困擾,敬崗愛業,行事帶有江湖氣,腦子靈,做事也不拘一格。但是,他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白費功夫:設計“高壓有電”的牌子掛在墻上,仍然被人越墻而入,他認為“高燈下亮”卻遇到了燈下黑,道哥就住在他隔壁,謝廠長的兒子謝小盟也是在他眼皮子底下換走了真翡翠。草木皆兵,以為棒棒軍和盜賊有關,還專門請他們喝酒:“袍哥人家不許拉稀擺帶。”讓他們遠離羅漢寺,搞得棒棒軍以為是城管文明執法。在他看來,對作奸犯科之徒不能講正常手段,“包一包白灰往臉上一糊”,這正是為他捉拿到國際大盜麥克做了鋪墊。到最后,包世宏都不是一個成功者,他只不過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和職責,保住了翡翠,也保住了全廠人的希望,但是他永遠不知道,他送給自己妻子的那個翡翠才是真貨。他前面所有的努力現在看來都顯得十分荒謬。
馮總為了奪得這塊地,派手下四眼去香港用十萬美金聘請了一個國際大盜麥克,來盜取翡翠。誰料,強龍難壓地頭蛇,剛出機場,他的密碼箱就被道哥為首的三個賊偷走了。
道哥、小軍和黑皮是長期開著搬家公司字樣的小汽車,到處偷盜的犯罪團伙。道哥以知識分子自居,常常把素質和智商掛在嘴邊,哄女朋友時說的是:“現在是我事業的上升期。”小軍和黑皮天生的賊眉鼠眼,然而兩個人風格迥異:小軍經常把“專業”掛在嘴邊,中獎詐騙失敗后,他對道哥說:“演了一上午也沒收成,這咱不專業。”黑皮則是簡單粗暴,遇事總是“費那事干嘛,用錘子咣一砸開,拿了就跑”。隨著警方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強,他們開始試圖轉型,用易拉罐中獎的形式行騙,但全車沒一個人相信他們。黑皮砸開了麥克的箱子后,道哥發現了翡翠的照片,他認為適合他們專業的生意來了。
幾方人馬,幾番交手,寶石失得復得,得而復失……
謝小盟用偷換的真翡翠,騙到了道哥的女朋友,道哥在《忘情水》的歌聲中悲傷流淚,暴打謝小盟,又讓小軍用真翡翠換走了展廳里的假翡翠。用“不專業”的“綁架勒索”要包世宏用真翡翠換回謝小盟,最后又在“不專業”“飛車搶奪”事故中撞死。小軍又是陰差陽錯被保衛人員三寶抓住,沒有了首領的“黑皮”用最擅長的“用錘子砸了就跑”的套路,搶了面包店的面包后狂奔,被面包師騎著摩托車在公路上追逐。
“國際大盜”麥克一口香港普通話,擅長高來高去,做事、甚至走路都是各種“國際范”。總之,他是專業的。結果到了重慶卻處處碰壁,先是機場密碼箱被搶,資料裝備全失;買繩子又被奸商剪短了一截,導致從空中垂下時,夠不著翡翠,被小軍截走;撤退時和黑皮分別困在下水道里,狼狽不堪。
馮總殺了四眼滅口,又被破窗而入的麥克殺死,麥克從保險柜里拿到了那個假翡翠,打電話向馮董報告時,才發現剛才被自己殺死的馮總,正是自己的雇主。包世宏在電梯里發現麥克,以為他是寶馬車的車主,麥克以為包世宏發現了他的犯罪勾當,一時間白灰騰起,包世宏成了抓到國際大盜的英雄……
這是一部黑色幽默風格的影片,但內核又是相當中國的,都市里的每一個小人物都能在身邊發現電影里的故事:短斤少兩、詐騙、出軌、盜竊、城管、強拆等等,許多細節能讓人會心一笑,但是笑過之后卻感到一絲辛酸。
《瘋狂的石頭》中的幾個主角,都在一本正經、非常認真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但他們的工作在種種巧合中從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是自作自受,顯得十分可笑,也顯得荒誕不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是失敗者,正如西西弗斯神話那樣,不停地將大石推上山頂,但大石到了山頂之后又會重新滾到山腳。就算是勝利者的包世宏,其實也是失敗者,科班出身的他并沒能守護住翡翠,工廠最終可能還是無法避免倒閉,每月600元的工資都沒有了的時候,他又何去何從……
四、《楚門的世界》——荒誕的世界
黑色幽默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情感模式,其獨創性在于它一方面消解了西方傳統悲劇的情感模式,另一方面又消解了西方傳統喜劇的情感模式。黑色幽默用笑來表現悲慘,悲慘情節則借荒誕戲謔加以宣泄,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情感類型,完全不同于傳統悲劇和喜劇,以及笑中帶淚的悲喜劇。
電影《楚門的世界》就具有這樣的特性。“我們厭倦了演員造作的表演和虛假的感情。我們厭倦了放焰火和花哨特技。盡管他居住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是假的,但楚門本人卻千真萬確……這不是莎士比亞的杰作,但,這是真實,這是生活的本身。”
楚門從出生一直到30歲,都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島的小鎮里,他有著穩定的工作——在一家保險公司里當保險推銷員,他還有漂亮的妻子,總是拿著品牌啤酒上門聊天的發小,周圍住著一些與他相處融洽的鄰居。
楚門的生活看來似乎非常的平靜而美滿,但他害怕海洋,在他十多歲的時候,一次外出航海,他的父親掉到海里淹死了,因此,他從來不敢離開海島。
楚門的內心有著隱藏得很深的疼痛——在他讀書期間,遇到過一個叫羅蘭的姑娘并深深地愛上了她,但這個姑娘在與他短暫相聚后,卻被一個自稱她父親的男子帶走,臨走時,姑娘說自己不叫羅蘭,真名叫施維亞,并說:“人人都知道你的一切,人人都在假裝……什么都是虛構的,是做戲,人人在看你……”那個男子則說羅蘭有精神病,明天就帶她離開桃源島,去斐濟。從此,去斐濟成了他心里的一個夢想。
有一些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天上突然掉下一個照明燈;他“淹死”多年的父親出現在他面前,又被一幫人架走;車載廣播里突然傳出監控他動向的聲音;再往后,聰明的楚門發現了更多的疑點:大家似乎都以他為中心,公司里的人都是在他上班之后,才開始手上的工作,他闖入街邊的一個公司電梯,發現電梯后面居然像是一個片場的休息室。
他跟發小傾吐了心聲,說打算去斐濟旅游,卻遭到母親、妻子的各種阻撓,甚至電視里放的影片都是《歸心似箭》之類,歌頌小鎮生活,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的內容。楚門在無意中發現,他妻子在和他結婚宣誓時,居然食指和中指交叉——這在西方的宗教傳統中指的是誓言無效。
他開始重新審視周圍所有的人和事物,他發現周圍不停地有人或開車或拿著花,卻一直在兜圈子,妻子也不是護士。他要坐飛機離開,訂票處到處張貼著坐飛機危險的廣告,并告知他票在一個月以后才有;坐長途,上車后大巴立即拋錨……他仿佛生活在一個謊言的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控制他的人生,抓狂之下,他開著車沖過以前從來不敢經過的跨海大橋,闖過了“小心山火”后的起火帶,卻又被“核泄漏”事故攔在小鎮的邊緣。
似乎為了安撫他的情緒,被人拖走的父親又出現在他的面前,父子相擁而泣,父親失蹤多年回歸的原因也很簡單——失憶了。楚門又恢復了平靜,在十幾億人眼里恢復平靜。
原來,楚門從出生開始就活在一個長達30年的“真人表演”中,紀實性肥皂劇《楚門的世界》的節目中,桃源島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全島有五千部攝影機,24小時無間斷地對著楚門,全世界十多億觀眾隨時可以看到關于楚門的一切……他周圍所有的人全部都是配合這場演出的演員!
在桃源島這個超現實主義的封閉空間里,這個肥皂劇的制作人和設計者基斯督把一切都設計得天衣無縫,楚門的人生始終按照他的劇本在進行。無論是夢想還是愛情,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在基斯督的掌握之中。可惜的是,他還是低估了人性,人的本性雖然對未知充滿了恐懼,但也會充滿探究之心。他可以百般控制楚門的身體,但楚門的思想從來都沒有被禁錮住,楚門無時不刻不在想離開這個地方,去看外面的世界,特別是斐濟,也無時不刻不在思念那個叫羅蘭或者是施維亞的姑娘。
楚門鼓足勇氣,勇敢地操縱著帆船,向海洋深處駛去,種種人工造成的狂風暴雨,都無法阻止他的前行。終于,他到達航行的終點——他的船桅刺穿了畫著藍天白云的巨大攝影棚的墻壁,荒誕感油然而生。
最后,楚門打開了那扇通往外界的門,基斯督深情地對他說:“我創造了你……外面的世界和里面有一樣的謊言,一樣的欺詐,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什么都不用怕。”楚門的回答是:“假如再碰不見你,祝你早、午、晚都安。”然后,他像藝術家一般深深地鞠躬謝幕——這一場戲結束了!
黑色幽默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他人即地獄。”顯示出社會歷史的非理性本質和人的狀態,個人是獨立于社會的孤立的封閉體系,社會則是束縛人的個性的桎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利害沖突。
馬塞爾曾說過:“我越是肯定世界獨立于我的,同我的命運、我固有的目的漠不相關的,那么,這樣被稱作唯一真實的世界,就越是變成一種感覺為幻想的情景,即成為一種為我的好奇心而呈現的巨型紀錄影片,它在最后消失了,因為它抹殺了我。”這種非理性的情緒體驗正是《楚門的世界》帶給我們無比震撼的原因。
影片唯一的亮色就是楚門與施維亞的愛情,他們是真的,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不黑色幽默的地方,但卻最讓人心生暖意。誠然,那個世界是病態的,這個時代是荒謬的,人依然應該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選擇和決定自己的人生。
黑色幽默所創立的是一種獨特的情感模式:它以荒誕消解了傳統喜劇的滑稽,以沉痛的無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傳統喜劇輕松開懷的笑;以荒誕性消解了傳統悲劇的嚴肅性;以絕望的慘笑替代了悲劇的痛感,大悲轉化為大笑;人物的悲劇抗爭精神轉化為無可奈何地順應;它使電影悲劇美學的內涵和形態更加深入和豐富。
參考文獻
[1]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阿巴·埃班.猶太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尼采.悲劇的誕生[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徐崇溫.存在主義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災害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講全國共享在線開放課程《電影中的悲劇美學》、專業核心課程《中國文化通論》,研究方向:美學與20世紀文化理論。譯注《唐詩三百名篇與佳句》,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東方美學原理》、“華大博雅”文學史系列教材《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在《外國文學研究》《西北師大學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等專業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湖北省青年教師教學能手稱號,多次榮獲省部級各類競賽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