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興中 馬云
【摘要】 本文著眼于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年底的自然類紀錄片巨作《王朝》,就其解說修辭、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結(jié)合以往BBC相同類型紀錄片,探討其自然類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式是否有向“擬人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關鍵詞】 自然類紀錄片;王朝;擬人化
【中圖分類號】J9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3-0062-02
自然類紀錄片《王朝》是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年底的巨作,共分為五集,每一集不少于55分鐘,每集選取一種動物群體,歷時四年,潛心探索,追蹤了五個“王朝”的興衰存亡。五集分別選擇黑猩猩、帝企鵝、獅子、雜色狼和老虎作為主角講述。這五種動物都屬群居類,除帝企鵝外,其他四種都會跟隨一位首領。這位首領將肩負該種族的生存、安全和發(fā)展壯大。不難看出,從BBC這次選題和片名來看,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人性”特征。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jīng)提出:“擬人論研究將人類(或稱“智慧體”)的形態(tài)、外觀、特征、情感、性格特質(zhì)套用到非人類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現(xiàn)象(或稱“非智慧體”)。擬人論常出現(xiàn)在對動物、自然力量或是所謂‘命運的主宰’之描述或理解上。擬人論又稱擬人觀。以人的能力、行為或經(jīng)驗的術(shù)語來解釋動物或非生物的有關特性。”
一、解說修辭的擬人化
“這頭雄性黑猩猩首領名叫戴維,它的統(tǒng)治地位讓它坐擁最好的一切,但它無法相信任何人。它的身邊環(huán)伺著對手,伺機行刺,篡權(quán)奪位。它的故事,關乎權(quán)力、政治以及生存權(quán)的爭斗。這是紀錄片《王朝》第一集“黑猩猩:統(tǒng)治的強者”開頭對“主人公”的介紹。如果把黑猩猩戴維當成人類,這是不是就像在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位帝王或者歐洲某國的一位國王?但紀錄片卻用這一串詞來形容一只黑猩猩。接下來的解說詞更是延續(xù)這種風格:“戴維殘破的耳朵,記錄著過往的戰(zhàn)績,它屢戰(zhàn)屢勝,保住了地位,也保護了家族,它統(tǒng)領族群已有三年,這里的黑猩猩首領很少能夠統(tǒng)治得比它更久。”片中,類似的解說詞還有很多,比如第一集中用“盟友”來形容戴維的同伴,將戴維的居高臨下形容成“獨來獨往”,而把戴維的王位爭奪者更是形容成“雄心勃勃”等等。這些解說詞本應該應用在一部歷史紀錄片中,用來介紹一位帝王、一次戰(zhàn)爭,或一場陰謀。BBC的紀錄片《王朝》再一次開創(chuàng)自然類紀錄片的新河,用此類解說詞貫穿全部5集紀錄片,讓觀眾通過觀看動物世界的權(quán)力紛爭、爾虞我詐,反觀人類自己的世界,激起其共鳴和反思。
雜色狼也屬于群居動物,它們沒有黑猩猩般強壯的體魄和靈活的四肢,不會上樹,處在生物鏈的低端,它們的生存完全依靠于團隊合作。在第五集的開頭,解說詞便道出了雜色狼的生存狀態(tài):“在非洲的中心,生活著這片偉大的大陸上最神奇卻常常被誤會的一種動物。它們只有通過出色的群體合作,通過首領的力量以及技能,才能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和黑猩猩相比,雜色狼更需要團隊合作,如果黑猩猩戴維被擊敗還能靠著自己補充能量活下來,雜色狼掉隊就意味著死亡。BBC御用著名主持人戴維·阿滕伯格將雜色狼族群形容成“最后的偉大家族”。由此可見,這集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家族,一個歷經(jīng)艱辛仍能頑強生存下去的族群。母狼泰特作為雜色狼家族的女王,也是“母親和祖母”,它統(tǒng)治和帶領著一個龐大的家族,但她如今已經(jīng)“垂垂老矣”。紀錄片幾乎通篇用這種形容人類的詞語解說著,而觀眾卻絲毫沒有感到生硬或者不適,反而感覺既親切又自然。看待泰特就像看待一位偉大的母親和優(yōu)秀的首領一般。這就是紀錄片《王朝》的獨特之處,讓觀眾仿佛在觀看人類的一次遷移、一場戰(zhàn)爭、一部歷史。泰特的女兒黑尖為了讓自己帶領的族群得到更豐盛的食物,不惜背叛和攻擊自己母親所統(tǒng)領的族群,使得泰特族群傷痕累累并無家可歸。
“獅子是王權(quán)的象征”。這是第三集《獅子》的第一句話,這句話有著兩層意思,一是告訴觀眾這一集是關于獅子的,二是表明獅子在動物界的“王權(quán)”地位。獅子大多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不同與其他動物需要爭奪和劃分領地,他們已經(jīng)統(tǒng)治大草原數(shù)千年了。“第二天,沙爾姆回到兒子身邊”。沙爾姆作為一頭成年母獅,正帶領著它的族群為尋找食物而遷徙,但它始終放不下因為誤食人類毒誘餌而趴在草原上的兒子。沙爾姆先是帶領族群達到相對安全的休息地,然后又折返回來鼓勵兒子,希望它的兒子能恢復體力和它一起返回族群。在其他自然類紀錄片中很少有解說詞這樣描述動物之間的親情。導演為了表達沙爾姆對孩子的情感,運用“擬人化”的解說詞,直擊觀眾心靈。尤其到最后,沙爾姆不得不放棄步履蹣跚的兒子返回族群時給觀眾帶來的沖擊。
二、拍攝手法的擬人化
在第一集《黑猩猩:統(tǒng)治的強者》中,開篇的一組大遠景航拍鏡頭給觀眾介紹了黑猩猩的生活地點和生存環(huán)境。接著鏡頭切給了一只大黑猩猩的特寫,鏡頭持續(xù)了11秒之久,讓觀眾足以看清它臉上的所有表情,給人一種它隨時都有可能撲向鏡頭、撕碎觀眾的錯覺。在這個畫面里,還配有這樣一句解說詞:“這頭雄性黑猩猩首領名叫戴維。”下一個鏡頭是兩只直立行走著的大黑猩猩的移動鏡頭,只見兩只大黑猩猩邁著大步,擺動著雙臂,掃視著道路兩邊。緊接著,鏡頭再一次切回了黑猩猩戴維,這次鏡頭變成了大特寫,戴維的面部表情也顯得更加猙獰,在我們的觀念里,只有人類有豐富的面部表情,只有人類可以邁著步子和擺動雙臂的直立行走,甚至只有人類才應該有感情和將感情表露出來。
接下來,在紀錄片第一集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戴維獨自深思或者在領地上巡視的鏡頭。鏡頭里的戴維就像一個將軍,不僅要每天思考如何帶好手下的士兵,還要隨時考慮應對外敵的入侵以及領土的擴張。在BBC以往的紀錄片中,也有類似的“擬人化”表現(xiàn),在紀錄片《大貓》中,就有關于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貓科動物老虎的畫面,從中不難找出表達老虎家族成員間親情的畫面;《荒野間諜》是人類對動物世界的一次臥底嘗試,目的是通過展示動物的外在形象,來探求它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非洲》中,也拍攝到了許多動物因為領地而起沖突的畫面,但并沒有深入拍攝族群內(nèi)部的矛盾……還有一部分自然類題材的紀錄片多以人類和動物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一種“擬人化”的效果。
在第五集《老虎》中,導演通過拍攝以一只名叫拉杰貝拉的雌虎為首的五只老虎的成長歷程,向觀眾展現(xiàn)了印度乃至整個世界為數(shù)不多的大型貓科動物老虎的隱秘生活。開場鏡頭就捕捉到了這只名叫拉杰貝拉的雌虎以及她的孩子——一只雌虎和三只雄虎。這一集完整拍攝了四只小老虎從吃奶到捕獵的成長過程,它們的體型也從如野兔般大小長成了成年虎般強壯。拍攝手法分成三條線索進行,一條跟拍拉杰貝拉外出捕食和巡邏領地的畫面,一條拍攝拉杰貝拉女兒比巴的成長畫面,最后一條拍攝三只老虎兄弟的畫面。導演只給虎媽和虎女起了名字,這不僅僅是為了讓觀眾區(qū)分便利,更主要是為了清楚的展示老虎家族母性的地位和等級。導演通過三條線的拍攝方式,讓觀眾看到一家五口各自的生活和命運。
三、敘事方式的擬人化
第一集中,黑猩猩領袖戴維從傲視群雄到結(jié)盟同伴克洛,到獨享交配權(quán),再到最后混戰(zhàn)被擊敗等一系列敘事順序,都無疑是按照一個王朝的誕生——發(fā)展——繁榮——衰落去描述的。正是采用了這種擬人化的敘事手法,才讓觀眾在觀看自然類題材的紀錄片時感覺充滿了人性。紀錄片里的主角都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地位、家園的領土和延續(xù)自己的種族。它們會因為權(quán)力爭奪而內(nèi)戰(zhàn),會為了領土擴張而遷移,更會因為延續(xù)種族而犧牲。紀錄片通過選取其中個別家庭,表現(xiàn)了帝企鵝對家庭的忠貞與責任、對孩子的愛護與照顧、對彼此的安慰和擁抱。這種“擬人化”的敘事方式,能讓觀眾以最短的時間進入畫面,并設身處地的感受和思考動物們所經(jīng)歷的一切。
第三集“獅子”講述了“母親”這一職責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圍繞著“母親”這一在族群中不可或缺的身份敘事,描述了母獅為族群捕食、繁衍后代,為族群壯大訓練小獅子等內(nèi)容。這樣的敘事內(nèi)容也曾出現(xiàn)在許多自然類紀錄片中,但這樣的敘事方式卻是第一次集中體現(xiàn)在一部紀錄片里。這是該紀錄片“擬人化”的最好體現(xiàn)。導演對動物進行了人格化的處理,在動物身上展現(xiàn)出了直面挑戰(zhàn)的勇氣、血濃于水的親情等特征。動物間的情感讓觀眾感動、感嘆的同時,也進一步引領觀眾去思考生命的本質(zhì)[2]。通過觀看動物的族群生活,便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我們?nèi)祟愖约旱募彝ド睿踔潦巧鐣睢?/p>
在叢林的每一天,總有一個族群滿載而歸,而更多的族群不得不忍饑挨餓。這就是所謂“叢林法則”吧。但好像導演覺得這樣的敘事還不夠“擬人化”,缺少戲劇性的故事張力和吸引力,在被獅群奪走獵物后,泰特的女兒因為捕獵時踩入大象留下的腳印里而導致骨折重傷,這無疑是對泰特家族雪上加霜的打擊。這時,“擬人化”的一幕再次出現(xiàn),雜色狼族群并沒有選擇拋棄受傷的泰特女兒,讓它自生自滅,以免拖累族群,而是在它痊愈之前保護和喂養(yǎng)著它。這既展現(xiàn)了雜色狼有著人類一般的社會屬性,更有著如人類社會血濃于水的親情。泰特族群和黑尖族群的矛盾糾纏一直貫穿著這一集,黑尖為了將泰特趕出馬納,一路尋著泰特的氣味追趕,期間不但被鬣狗跟蹤失去幼崽,還被獅子偷襲圍攻差點使整個族群遭滅頂之災,直至在河邊飲水時被鱷魚吃掉一只同伴。為了趕走和消滅另一個族群的長途跋涉多像古代將士們的遠征啊!正如一句詩說的“古來征戰(zhàn)幾人還”啊!
《王朝》作為BBC自然類紀錄片的全新力作,除了將之前BBC同類型題材紀錄片中獨特的動物挑選出來進行全新的創(chuàng)作之外,其拍攝水準、制作水平和解說詞選擇上無疑是更上一層樓,與BBC之前的同類型紀錄片相比,無疑是一個新的高度。尤其區(qū)別于以往同類題材的獨到之處便是在整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自始至終采用了“擬人化”的創(chuàng)作方式,無論是解說詞的修辭,還是拍攝手法的展現(xiàn)和敘事方式的選擇,都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更是BBC創(chuàng)作方式的全新嘗試與突破。
參考文獻:
[1]姜常鵬,陳敏南.動物題材紀錄片擬人化手法的兩種表現(xiàn)方式[J].中國電視,2016(11):68-72.
[2]劉思源.自然電影的擬人化敘事——以《我們誕生在中國》為例[J].青年記者,2018(26):94-95.
[3]何蘇六.2018年度中國紀錄片觀察[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8,(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