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不同于行為主義者,人本主義者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在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通過馬修老師在“池塘之底”中對于學生的教育過程,充分反應出人本主義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影片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教育方面啟發,本文通過對影片所展現的教育理念進行分析。
【關鍵詞】 教育;放牛班;人本主義;行為主義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3-006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作為廣州市從化區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統編教材下第三學段小古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編號20C83成果資料。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了一位名叫馬修的失意老師被分配到了一個名字叫作“池塘底”的問題學校里做學監的故事。在幾乎所有人看來,這里的孩子都是毫無希望的壞學生,而學校的校長也以殘暴的懲罰手段來管制學生。但馬修把這些“壞”學生成功組建成一個合唱團,重新樹立起來孩子們的自信。這部電影制作優秀,相信看過影片的人都會從這部電影中得到許多啟發。今天我將從教育心理學實施教育的角度分析校長和馬修的兩種教育方式和不同教育下產生的不同結果,以及談談我對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問題孩子從何而來
電影中的校長說:“永遠不要指望他們把變好?!钡沁@些“壞”孩子真的無藥可救嗎?當馬修讓他們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時,孩子們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當牛仔,有的想當戰斗機駕駛員,還有的甚至想當拿破侖……可見這些孩子并不是無藥可救的,他們依舊向往著美好,他們依舊充滿著希望。那么這些壞孩子是從何而來的?
(一)莫翰奇,單親家庭愛的缺失
出于各種原因,莫翰奇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得到的愛也更少,單親家庭的孩子在與其他家庭的孩子對比時往往缺乏自信和動力,容易消沉孤僻,逃離集體抱怨他人。也因為失去了親人,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珍惜活著的親人。
莫翰奇的母親為了支撐起這個家,長時間在外工作,對莫翰奇缺少親情的陪伴。長時間的孤獨感讓莫翰奇感覺自己是被母親遺棄了的孩子,于是也開始了自暴自棄不思進取。也由于從小以來缺乏親情的陪伴,莫翰奇性格變得多疑敏感,他遠離人群,喜歡沉默,甚至還排斥別人的友善。但是當看到母親在辛苦打工時,又淚流滿面。
(二)貝比諾,父母雙亡走不出的陰影
貝比諾的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去世了,從此年幼的貝比諾成了孤兒,但在學監告訴他實情后,貝比諾依舊無法接受事實,他變得呆滯、自卑;他堅信他爸星期六會來接他,即使每個星期六都沒人來,他仍舊在鐵門前等待。
像貝比諾等大多數的孤兒都沒有安全感,普遍不自信。因為自卑,在同齡孩子欺負他時,他現在了服從、妥協,而且又變得更加自卑。尤其是那些流離失所、無人收養、沒有人幫助關心的孤兒,更容易產生憤恨、嫉妒、自卑的心理,在行為上也容易走向極端。他們需要關懷,也需要別人尊重。
二、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以校長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興起于美國20世紀初,行為主義認為環境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以校長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從影片開頭就在跟馬修強調“行動—反應”,“犯錯就要懲罰”。校長一直強調懲罰的作用,將所有事情都用懲罰解決,通過多種形式高強度的懲罰,來達到他的教育目的。這種懲罰過后,的確使學生在校長面前變得老老實實、言聽計從;但是當校長一旦離開過后,就開始各種調皮搗蛋,變本加厲的放肆行為。
以校長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簡單地將人當作是動物,忽略了人的情感,進行粗暴簡單的行為主義訓練。當一個學生砸傷了麥神父的眼睛后,在暫時無法抓到兇手前,校長立刻召集全校的學生,以抽簽的方式輪流關禁閉六個小時,并取消全校同學的課外活動,禁止親友探視。在校長的錢丟失后,校長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第一時間懷疑是孟丹偷的錢,用強暴的方式逼迫孟丹承認,還讓警察將他帶走;最后憤怒的孟丹燒了宿舍樓,這一把火也燒斷了校長晉升的道路。
(二)以馬修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者
馬修的人本主義與校長的冷酷懲罰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在糾正教導學生的同時,也維護了學生的尊嚴。他不斷嘗試著向孩子們釋放善意,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他的公文包被學生搶走,他著急地搶回,但是當校長前來質問的時候,馬修卻說什么都沒有;三個孩子從馬修的公文包中偷走他珍愛的樂譜,躲在廁所里,另一位老師趕過來時,馬修也說什么都沒有;在莫翰奇因為違反學校紀律被抓進關禁閉,母親前來探訪時,馬修為了維護他的尊嚴,在他母親面前說他是去拔牙了。
馬修遵循人本主義的觀念,對學生進行呵護和關愛,維護學生的尊嚴,鼓勵和肯定學生,讓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在一次無意中,馬修聽到了學生在用唱歌來罵他是禿子,他不但沒生氣,還鼓勵學生把歌唱下去,并從中意識到了這些學生熱愛唱歌。從此,他便開始建立起了一個合唱團,并充分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進行高音低音的區分,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
三、壞學生也能被愛感化
皮格馬利翁效應: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一)知錯能改的蓋賀克
在影片開始的時候,蓋賀克砸傷了麥神父的眼睛,馬修沒有直接將他照慣例告發到校長處抓去關禁閉,而是與他達成協議,讓他去照顧麥神父。不知情的麥神父頗為感動,說:“真為這些可憐的孩子打抱不平,大家都說他的無藥可救,但這并不是真的,其實他內心是個好孩子”。蓋賀克慚愧地低下了頭,麥神父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從此,這個壞孩子也開始改變了。當孟丹讓蓋賀克一起去刺殺馬修時,蓋賀克表現的猶豫和拒絕,換作是以前他肯定會毫不猶豫地答應。
(二)浪子回頭的莫翰奇
莫翰奇多疑搗蛋不自信,但對音樂卻有格外的天賦,常常在空蕩的教室里自己獨自地唱歌;他喜歡唱歌,熱愛唱歌,也懂得唱歌。馬修在發現了他的天賦以后,對他進行了重點培養,并給予了他獨唱的特權。在跟著馬修學習唱歌以后,莫翰奇漸漸地樹立起了自信心,開始變得積極向上;在莫翰奇出現過于自大的傾向的時候,馬修又收回了他的獨唱權,及時阻止了他朝向自大的方向發展,在正式表演的時候,馬修又及時恢復了他獨唱的機會,讓他不至于直接走回自卑。除此之外,馬修還積極鼓勵莫翰奇的母親帶他去正規的學校培養音樂天賦,最終事實也證明,莫翰奇在里昂音樂學院深造后,成功地成為了著名指揮家。
四、現實中的反思和啟示
2010年發生在西安的藥家鑫案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重大討論。我們在批判藥家鑫殺人手法的殘忍同時,藥家鑫父母對藥家鑫的教育方式以及藥家鑫最終走向犯罪的過程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反思。一個西安音樂學院的高才生為何會成為殺人犯?
(一)高壓冷酷下的扭曲
在藥家鑫死后,他的父親藥慶衛寫過一段微博:“藥家鑫的事情上,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平時管教孩子過于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后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藥家鑫也在自述中說,從小到大除了學習就是練琴,小的時候每周練琴,為了練琴母親時常會拿皮帶抽自己;有一段時間父親看到自己的成績不好,就把藥家鑫關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他時間都在地下室里待著;在這種高壓下,藥家鑫曾說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經常想自殺。還有一次,在學校里曾經有個男同學要求藥家鑫背他,不背就要給一元錢,學校通知家長來處理這件事,藥家鑫的父親當時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說那就讓他背吧。父親藥慶衛后來談起這件事,很后悔自己類似的處理方式,覺得沒有教育孩子明確自我責任,也沒有給他一個依靠幫助孩子共同擔當。在藥家鑫執行死刑前最后一次與父親的見面中,藥家鑫說出了捐出眼角膜的遺愿,但父親藥慶衛卻過激的回答:“希望你把你的罪惡都帶走,不要再連累別人了。”事后親藥慶衛也感到特別后悔了。
(二)自卑與偏執
父母的高壓教育下也使藥家鑫曾極度自卑。從青春期開始,藥家鑫就很少有拍過關于自己照片。為了變得好看,他曾在四個月里減掉了六十多斤的體重;為了減肥,他有的時候甚至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再吐出來,也因為如此最后得了胃痙攣。后來藥家鑫發現通過鋼琴和賺錢能夠使自己獲得自信,于是為了賺錢,從大一開始在酒店彈琴,并且四處做家教,曾經同時教20個學生彈鋼琴,每天都是忙到晚上很晚才回家,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塑造了一個苛求完美、要干大事的藥家鑫,苛刻的自我要求也使藥家鑫走向偏執的思維個性,讓他無法面對錯誤和失敗。
(三)藥家鑫案留給后人的思考
藥家鑫的行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成長中,法律意識、擔當意識和生命教育的缺失。在我們現行的教育標準中,大多只重視孩子的功成名就、成材成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忽略了基本的人格教育和人文關懷,而這種教育缺失,最終導致很多孩子性格的扭曲,這也是藥家鑫案給世人留下的警醒。
參考文獻:
[1]盧乃天.皮格瑪利翁效應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職業,2011,(33):89.
作者簡介:
劉澤宏,漢族,廣東梅州人,廣州工商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