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蓉萍
摘要:新課改已經將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看成是實施學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本質上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重構教學互動模式,讓學生積極展現自身的學習能力。為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也要積極組織情境探究教學活動,遵循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全方位突出學生,讓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本文也將從實施情境探究教學的步驟,即以情境導入探究活動、設計探究問題、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三個環節來介紹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應該如何有效組織情境探究教學指導活動。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情境探究教學;有效做法
一直以來,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都存在“灌輸式”教學問題,由教師掌控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進度、操作程序與實現條件,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單向講解學科理論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程信息。雖然我們無法否認的一點是,這種做法確實可以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接觸最多的學科知識,但是除此之外,所產生的負面教學影響也十分非常明顯的,比如學生會過于依賴教師講解,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歷史與社會學科內容,難以形成關鍵能力等等。因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必須要調整本學科的教學形式,所以需嘗試組織情境探究教學活動,既要突出學生,也要優化學生的情感體會,為促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做準備。
一、以情境導入探究活動
既然要組織情境探究教學活動,那么教師便要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必須要努力做到的一點是,情境應該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以便順利喚起學生的認知記憶,從而促使學生自覺思考解決探究任務的可行方案。為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便要分析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找到共通點,由此創設課堂情境。
就如在“鄉村與城市”一課教學中,為了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我就播放了兩則關于介紹我國城市、鄉村地區結構、人們生活現狀的視頻,分別展現了我國城鄉地區的人民生活風貌。在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而且由于城鄉地區的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狀態存在客觀差異,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對比我國城市地區與鄉村地區,人們生活方式的異同點,以及我國城鄉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展狀態。如此,則可促使學生積極投身于新課探究活動。
二、設計探究問題
設計探究問題的一個基本目的是要調動起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建構知識意義,讓探究活動順利發生。因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要在課堂上活用提問技巧,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探究欲望去設計難度適宜的探究問題,以便讓學生順利參與問題探究活動,豐富學生的解題經驗。
就如在“直面中國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一課教學中,在課堂教學初始,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知道中國人口有多少嗎?你知道中國人口有哪些特點嗎?據此,我就會展示我國近二十年來人口走勢變化圖,讓學生自主分析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與特點,并由此展現有效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增長的原因。接著,我就展示了我國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儲存量等重要數據,結合我國人口數量,由此設問:“我國人口過多對資源與環境的直接影響有哪些?”通過這個問題,學生便要結合我國國情實際去分析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全面討論人口過多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另外,在本節課,我還展現了中共中央在人口方面所推行的生育政策,結合人口過多、人口老齡化等問題,讓學生分析生育政策的科學性。
三、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
一般情況下,初中生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探究活動的,這是因為初中生的人生經歷不足、思維認知能力低下等客觀原因造成的,需要通過組內分工與集體討論活動才能順利突破探究任務,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便要積極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豐富生生互動機會。這樣一來,我們也可直接訓練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從而切實構建和諧的生生關系。
在“自然環境”一課教學中,我就準備了世界地圖、中國地圖與本地地圖,據此引導學生分析世界自然環境的總特征,讓學生根據各個地域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要素去分析區域性自然環境的差異。為了讓學生順利建構學科新知,我就讓本班學生通過6人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共同閱讀地圖信息,結合關鍵材料,全面討論世界自然環境的總特征,結合本地的地形地勢、維度位置等要素,進一步分析本地的自然環境特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組織情境探究教學活動是為了改善學科教學氛圍,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為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便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課堂情境,巧設問題串,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探究活動,使其共同解決學科問題,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探究水平,為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做準備。
參考文獻:
[1]王佩芳.培育初中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J].文學教育(下), 2018(06):156-157.
[2]王升可.摭談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5):18-19.
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