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審計是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和管理咨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有企業嚴格遵守財經法紀、加強公司治理、保護國有資產、促進企業內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介紹了現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從現金結算、會議費培訓費等五項費用、國有資產采購管理、長期掛賬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工程建設等五方面對內部審計的風險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列舉了常見的典型案例,從實務角度提出了內部審計應關注的風險點和相應的對策,從而實現國有企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點分析;案例介紹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企業集團的重組、兼并現象層出不窮,國有企業集團規模也在迅速擴張和壯大。在重組、兼并、擴張、壯大過程中,國有企業集團在管理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為了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提出糾正錯誤,防止舞弊,對相對獨立、且客觀公正的內部審計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作為企業集團內部承擔此項職能的專門機構,在企業嚴格遵守財經法紀、加強公司治理、保護國有資產、促進企業內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內部審計通常包括母子公司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專項審計、集團下屬各單位管理層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內部專項考核審計、內控制度評審等等。由于我國內部審計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加上國有企業特殊的管理模式和固有體制,內部審計在大部分國有企業中未能履行財務收支審計的基本職能,對企業內部管理咨詢的功能尚未得到發揮。因此,國有企業有效推進內部審計,在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內部監督員”的作用的基礎下,更好的發揮企業內部管理咨詢的作用。下面筆者通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中發現的一些可能導致錯誤或舞弊案例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風險點進行分析。
二、現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財會[2010]11號),該配套指引包括18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連同2008年5月22日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號),共同構成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從基本規范來看,主要涉及到內部控制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內部控制的本質、目標、原則、要素(對象)與方法。規范提出的內部控制五原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成本效益性原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已公布的18項應用指引包括三大類,第一類為環境類指引共5項: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和企業文化,第二類為控制活動類指引共9項: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財務報告,第三類為控制手段類指引共4項:全面預算、合同管理、內部信息傳遞和信息系統。
現行實際工作中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制訂和執行以及內部控制評價和審計均應參照該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
三、國有企業內控風險點及案例介紹
(一)采用現金結算方式
在當下大量使用數字化結算的背景下,以現金作為結算方式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風險點。有的企業為了規避現金結算的風險,采用隱蔽形式變相進行現金結算,通常采取的方式是通過個人借款的方式先將企業資金打入個人銀行賬戶,通過個人賬戶取出現金再支付各種費用,賬面上只反映個人借款的增減不直接反映現金支出,實際是變相的使用現金進行結算。
案例1:某企業賬面有大量個人的大額借款掛賬,經詳細審核借款憑證發現借款原因多數顯示為個人經辦的各種明目的業務費,該個人直接對外支付無對方簽收無銀行流水無證明人,無法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真實性。
案例2:某企業發放一批獎金由某個人代領,再由某個人支付給其他人員,發放過程無對方簽收無銀行流水無證明人,無法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真實性。
(二)部分費用列支隨意
會議費、培訓費、咨詢費、宣傳費、招商顧問費等列支隨意,現在多數企業對費用的列支關注點主要是稅務機關的要求,對招待費、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等有稅前扣除比例要求的費用關注度較高,因“三公”經費經常有各種審計和巡查,企業也對“三公”經費的列支內容很謹慎,而會議費、培訓費、咨詢費、宣傳費、顧問費等“軟費用”成為隨意調配的高危區。
多數企業列支會議費是根據取得的發票上標明的會務費入賬,沒有實質上的能證明會務費發生的佐證資料,例如:會議時間、地點、出席人員、內容、目的、費用標準、支付憑證等;培訓費的列支僅依據取得的發票上開出的培訓費就作為培訓費入賬,也沒有實質上的能證明培訓事項發生的佐證資料,例如:培訓通知、培訓內容、培訓費用清單等等,現階段培訓費經常會成為公費旅游的替代表現形式。
案例:某企業2014年列支一筆大額培訓費,提供的附件為與南京某咨詢公司簽訂的培訓協議、培訓費發票以及詳細的培訓課程表,從附件信息細節發現培訓地點在山東,后根據審計人員要求提供了參加培訓人員的名冊,過于詳細的附件引起審計人員的懷疑,經對附件資料的仔細分析以及與相關人員側面溝通了解到實際該項培訓費列支的是旅游費。
對于費用的列支在審計時均需要提供相關佐證資料,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分析經濟業務,不能根據取得的發票進行形式上的簡單分類,拿餐費舉例:取得的餐費發票,如果是會議過程中的規定標準內的工作餐應列入會務費、如果是培訓過程中工作餐應列入培訓費支出、如果是因公出差過程中發生的餐費應列入差旅費,等等。
(三)國有資產的采購、核算、管理、使用和處置
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采購存在未執行政府采購、詢價議價程序多數流于形式、采購入庫無驗收手續、采購未簽訂合同、采購款未直接支付給供應商等問題;會計核算中企業以符合稅法規定為由將購入的固定資產直接計入了費用,因財務核算未計入固定資產,后續管理時就不會按固定資產的要求進行卡片登記、臺賬管理和定期盤點,在我們實際審計工作中就沒有發現已計入費用的大額實物資產后續進行定期盤點的,導致計入費用的實物資產在以后會計年度管理中就會被忽視掉。例如:采購的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相機、加濕器、空氣凈化器等可移動實物資產因未按照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在不知不覺中就滅失了,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和隨意處置,也為風險和舞弊提供了滋長的條件。
(四)應收款項和預付款項長期掛賬
國有企業賬面上會存在大量的應收款項和預付款項未及時進行催收的情形,根據以往的審計經驗,往來款內容多數為已付款未開票的工程款或費用,因無人進行跟蹤和清賬管理,導致長期掛賬,導致賬面虛增國有資產的風險。同時,因長期掛賬無人監管,存在著將已經收回的應收款項或退回的預付款項不入賬外掛小金庫的情形,增加舞弊風險。
(五)工程建設招投標手續及工程成本的列支
1、工程項目建設存在先施工后補辦招投標手續的情形,使得招投標手續完全流于形式。例如:一家國有企業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竣工決算審計時發現,該項目未取得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工程已經開工,項目建設基本完工時繳納了未取得規劃許可證的罰款后才辦理規劃許可證;未進行招投標流程施工單位已進場進行施工,后補辦招投標手續簽訂施工合同。
2、工程建設項目內容和投資額的重大變更未重新取得發改委批復。例如:一家國有企業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竣工決算審計時發現,該項目最初報經發改委進行了審批,后該項目的一部分地塊進行了轉讓,導致項目內容減少了40%左右,項目建設單位未將項目的變更報經發改委重新審批,導致最終竣工決算總投資遠遠超過原審批總投資的60%;還有一家國有企業整體搬遷項目最初簽訂的承包合同約1.5億元,工程完工送審的工程總投資達到3.2億元,經審計后工程總投資為2.8億元,使得最初的批復完全形同虛設,工程施工過程的監管失控。
3、工程成本中列支一些跟該工程建設無關的待攤投資,例如:分攤一些其他項目的融資費用、咨詢費之類的,導致工程建設成本虛高;另外工程成本的列支憑證采用自制的勞務工工資單,未取得工程承包單位的正規發票,工程款直接支付給包工頭,一個包工頭掛靠幾個施工單位的資質進行工程分包,導致工程承包合同、工程款發票、工程款支付對象均不一致的情形,已完工工程多數未送審計局或財政評審中心進行工程審計,大量在建工程項目掛賬,賬務處理混亂,工程成本不真實。
4、另外,有的工程甚至已經完工多年以上一直未送審也未結轉固定資產的情形也時有存在,因時間久遠,人員調整,資料未移交,已移交資料不齊全等多種原因,導致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形形色色,多種多樣,也同時是舞弊風險最大的來源。
以上列舉了一些內部審計中常見的風險點,歸根結底,需分析經濟業務的實質,從源頭進行把關,每個環節手續齊全,各部門在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完善手續、堵塞漏洞,而不是等拿到發票到財務報銷入賬再來思考怎么來補全手續。現在我們在內部審計工作中通常把關的要點簡稱“四流合一”:即合同流(信息流)、貨物(服務)流、資金流和發票流需一致,如有任何一項不符即為風險點所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有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企業經濟業務越來越紛繁復雜,這就給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內部審計人員應切實抓住業務的風險點,理清經濟業務的實質,完善經濟業務的鏈條,實現國有企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歡.試論影響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因素[J].中國國際財政(中英文),2016(18):47-48.
[2]楊源.國有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務學習,2018(34):126-127.
作者簡介:
耿興萍,江蘇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