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梅
摘要:2019年,中國馬拉松產業依然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統計,從2010年馬拉松注冊賽事僅有13場,短短9年時間,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實現了100倍的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將超過1900場。
在賽事審批放開、地方政府和公司企業辦賽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一項賽事服務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未來的發展。因此,如何對志愿者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如何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責,如何與志愿者攜手共同實現馬拉松比賽順利舉行,均成為馬拉松管理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主要從馬拉松志愿者參與動機的角度出發,分析馬拉松志愿者的參與動機,以滿足其動機為抓手,提出相對應的科學管理對策。
關鍵詞:馬拉松志愿者;賽事服務;參與動機;科學管理
一、前言
隨著馬拉松賽事的普及與火熱,馬拉松志愿者作為馬拉松比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同時志愿者管理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馬拉松志愿者是以不計報酬的方式奉獻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服務他人,由于志愿者的這種公益性,使得一般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在這里并不適用。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經濟人,我們做出的任何決策都是想要有所回報,只有當得到的產出超過投入,人才會有動力去做這件事,志愿者行為亦是如此。社會心理學認為:動機產生需求,動機是引起、維持和促進個體行動的內在力量。志愿者參與馬拉松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因此,對于馬拉松志愿者這種特殊的人力資源,從參與動機角度來看,對志愿者的管理實際上就是對志愿者不同期望的管理。另一方面,管理者充分考慮志愿者的參與動機,分配能滿足他們需要的服務項目,是充分利用志愿者資源,避免志愿者資源浪費的有效對策之一。
二、我國馬拉松志愿者現狀
我國志愿服務發展時間較短,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志愿者的管理還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統,我國在馬拉松志愿者管理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志愿者招募崗位不符合志愿者內心期望;志愿者流動性較大;志愿者短期性行為普遍;部分志愿者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從參與動機角度研究馬拉松志愿者管理問題,為今后我國馬拉松志愿者招募、培訓、資源合理配置等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2019年鄭開國際馬拉松(49000人規模)招募志愿者約4000人,志愿者崗位主要包括:導引類、秩序維護類、接待類、檢錄類、服務站類、醫療救護類、車輛服務類、翻譯類、新聞通訊類、環保類、啦啦隊類。2018年六盤水馬拉松(30000人規模)共招募志愿者3350人,其中醫療志愿者700人,競賽志愿者24500人,社會志愿者200人;志愿者主要崗位包括檢錄、發令人墻、存取包、賽后控制中心、飲水用水站、賽道引導檢查、計時、收容車等。志愿者工作時間包括崗前培訓及正式上崗時間。志愿者崗前培訓一般需要兩天時間進行集中,正式上崗工作時間較長,從最早凌晨5點上崗到最遲下午6點結束工作。雖然不同城市、不同賽事在崗位設置及工作時間上略有差異,但志愿者涉及工作內容多且雜,志愿者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志愿者管理難度大,對于各大組委會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三、從志愿動機看我國馬拉松志愿者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志愿者招募渠道較為單一,崗位分配較為隨機
第一,很多馬拉松志愿者在招募時是定向招募,只面對高校招募,不向社會進行招募。馬拉松志愿者要求數量很多,若只是對高校招募,高校報名數量達不到預期效果,容易造成很多高校學生被迫強制性參與志愿者服務,志愿服務積極性低,容易對賽事進行造成不可控影響。其次,馬拉松是一場全民參與的運動,而很多志愿者招募不對社會公開招募,導致很多社會人員想參與志愿服務卻無法參與到馬拉松比賽中來,不利于馬拉松賽事的長效發展。第三,很多志愿者對自己在馬拉松服務中的崗位并不滿意,崗位大多是管理人員分配,選擇性很小,導致很多志愿者服務積極性低,服務效果不佳。
(二)志愿者隨意性和流動性較大,管理難
志愿者是指那些志愿奉獻個人資源,為社會和他人提供無償服務的人。志愿者的基本特征是其自愿性,他們可以自愿加入,也可以自愿退出,因此,志愿者的半路“逃逸”在所難免。而馬拉松一經開始,一切活動都是不可逆的,成功與失敗的機會都只有一次,志愿者的中途退出將為組委會帶來一定損失。馬拉松志愿者人數眾多,而志愿者的隨意性和自發性會導致志愿者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不可控制性、管理難以實施等問題。
(三)志愿者考勤管理不完善,組織約束力有限
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公益性,馬拉松對志愿者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組委會的約束力也有限,導致部分志愿者不聽指揮,在服務過程中出現遲到早退、不作為等現象,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
(四)志愿者激勵和保障措施不完善,部分志愿者積極性低
馬拉松志愿者參與志愿者服務時,雖然并非期待得到物質或薪酬回報,但有研究顯示:馬拉松志愿者并非毫無條件的付出,他們往往也希望從服務工作中得到報償,志愿服務者所期待的報償則依生活背景、個人經歷、未來發展及社會因素而有所不同。志愿者所預期報償和實際收獲之間的差距會影響志愿者是否繼續擔任這一工作的意愿,所以志愿服務者需要有更多的激勵與支持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根據國內外相關學者研究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將志愿者動機分為:榮耀動機、提升動機、交際動機、利他動機。
榮耀動機分為:榮譽證書、物質獎勵、學分獎勵、評選優秀志愿者個人,授予榮譽稱號等。提升動機指的是志愿者希望受到鍛煉,提高自身能力,獲得更多實踐經驗。交際動機指的是:結群活動以及結交新朋友。利他動機指的是志愿者自愿為他人提供服務,對社會盡自己的責任。
(一)擴大志愿者招募渠道,為志愿者提供崗位選擇性
基于志愿者的利他動機,組委會可以通過官網、官微、本地媒體資源等方式發布招募信息,增加向社會招募的崗位數量,實現社會人員參與志愿服務,實現社會責任的需求。此外,組委會可以向志愿者提供可供選擇的崗位,以滿足志愿者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為前提,這有利于發揮志愿者的積極性以及志愿崗位最大價值。最后,考慮到志愿者的交際動機,組委會可以向團體志愿者或結伴而來的志愿者提供相同崗位,減少了志愿者之間相互熟悉配合的時間,有利于志愿者迅速適應馬拉松志愿服務角色,也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增強志愿者的約束力
對于大學生志愿者,組委會可以聯合高校,從志愿者的榮耀動機以及提升動機出發,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對于參與志愿者的學生給予獎勵,如學分、榮譽證書等并予以肯定以及鼓勵。同時,馬拉松管理人員要設立嚴格的考勤制度,嚴禁無故缺席,切實優化上崗時間及崗位分配。對于不履行義務的志愿者,經教育無效的,主辦方有權按有關規定取消其馬拉松賽志愿者資格。
(三)創新志愿者激勵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
志愿者激勵機制,主要是從志愿者動機和需求出發。除保障志愿者常規福利外,要讓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賽后開展表彰大會,對表現優異的志愿者頒發優秀志愿者證書,同時給予志愿者更多的機會,讓其參與到賽事的管理和策劃中,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相輔相成,將極大調動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翟天意.國內外志愿者動機研究綜述[J].現代商業,2014(23):275-276.
[2]朱瑞.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4(11):69-70.
[3]宋玉芳.奧運會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則[J].體育與科學,2004(01):20-23.
[4]孔煜樑.杭州馬拉松賽志愿者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7.
[5]黃寧.我國馬拉松賽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J].運動,2018(04):141+119.
[6]宋玉芳.奧運會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則[J].體育與科學,2004(01):20-23.
[7]邱明強.體育賽事志愿者參與動機與激勵制度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33(01):78-82.
(通訊作者:付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