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楚 張美艷
摘要:隨著新型城市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標志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江西省作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策源地和發源地,在我國近代革命歷史上有著不可缺少的角色,擁有眾多的紅色資源。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和研究江西革命老區開展體育特色小鎮的可行性以及建設的思路,研究發現江西紅色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與體育特色旅游可以相結合,從而促進產業跨界融合、脫貧攻堅、經濟轉型升級及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江西省;紅色旅游;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
一、江西革命老區開展體育特色小鎮具備的條件
(一)政策條件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各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國務院引發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對國內城鄉一體化發展給予政策指導,為貫徹中央和國務院政策,由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在全國建設具特色和活力的特色小鎮。為響應政策,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標志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早在2016年12月,江西省政府印發《江西省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方案》,對江西省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方案指導。從中央到各部門以及到各個地方政府,都出臺了關于建設特色小鎮的政策性文件,對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二)自然條件
江西省地勢年高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氣候宜人,景色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63.1%,贛江穿省而過,省內擁有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擁有享譽世界的國家級公園廬山、三清山等景區,截止2018年,擁有五A級景區10個,四A級景區64個。江西地理位置優越,周邊各省城市眾多,經濟發達,距離江西省500公里以內的城市人口超1000萬的特大城市有3個,人口超500萬的省會城市有4個,為江西的旅游發展創造了潛在的游客數量。截止2018年江西接待游客達5639.55萬人,實現旅游收入341.59億元。
(三)人文條件
江西省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出現過王安石、湯顯祖等歷史名人,以及古代中國瓷器之都景德鎮等歷史名城,文化底蘊豐厚,擁有豐富的歷史人物景觀,近代江西更是中國紅色革命不可替代的革命老區,是中國紅色革命的搖籃,紅色革命老區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豐富,擁有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紅色旅游景區、瑞金中央蘇區紅色旅游區等名流中外的紅色景區,眾多的紅色旅游遺址和紅色事跡,各地區深受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影響。目前江西紅色旅游已經成為江西旅游的支柱產業之一,截止2018年全省共接待紅色旅游游客達1350萬人次,創造紅色旅游收入77億元。
(四)基礎設施條件
江西省近年來重視省內交通設施建設,省內鐵路里程已達到4134公里,以及開通高速鐵路的地級市有9個,2019年年底吉安和贛州也將開通高鐵,至此江西省所有地級市實現通高鐵。同時截止2018年年底,江西省高速公路開通里程達6100公里,形成了“4縱6橫8射17聯”網絡,已經實現市市通高速的目標,這為江西紅色旅游帶來交通便利。在交通改善的同時,紅色革命老區的城鄉建設也得到改善,隨著扶貧政策的實施,紅色老區的鄉村風貌發生變化,居民的樓房,鄉村生活設施日漸齊全,2018年實現40萬貧困人口脫貧,1000個貧困村退出,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五)體育氛圍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對體育設施以及體育娛樂活動需求增加,近年來江西省群眾體育成果豐富,整合財政資源成立專項資金,健身路徑1971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422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760個,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3平方米。同時各村級體育聯賽也相繼開展,體育氛圍濃厚,人們對體育的認知越來越多,參與度也越來越高,體育人群不斷增加,截止2017年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2%。
二、體育特色小鎮開展與實施
1.加強江西省紅色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改善交通,調整當地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產業融合,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獨有的紅色資源,整合資源,給當地體育特色產品給予文化包裝,以互聯網為傳播手段,吸引外地游客和消費者前來旅游消費。
2.在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上,結合紅色革命老區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紅色革命事跡以及自然環境,體育特色小鎮開設與紅色革命歷史有關的特色體育項目,以著名紅色戰役為背景,開展具有情景化的“真人CS”、“叢林穿越”、“徒步攀巖”等項目,這樣既有利于游客了解當地的紅色革命歷史,又有利于游客體驗體育項目所帶來的趣味和快樂,給予體育項目紅色背景,促使紅色旅游與體育項目相融合,形成具有紅色資源特色的體育特色小鎮。
3.在整個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要樹立生態意識,綠色理念。政府在建設體育特色小鎮中做好引導作用,在保護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背景下,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整體考慮體育產業定位、設施配置、空間設計、土地布局,統籌好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融合,改善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環保循環式經濟。
參考文獻:
[1]沈克印,呂萬剛.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學理邏輯、發展現實與推進思 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11):30-35.
[2]李鑫.湖北省恩施州戶外徒步運動的現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梅毅,李瑞峰,等.江西紅色旅游激情演繹[N].中國旅游報,2005-03-04.
作者簡介:謝楚(1994-),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體育教學。江西師范大學創新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