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明
摘要:一般來說,企業運營和管理的過程當中,審計監督可謂其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實際上,根據審計目標關聯的差別,審計主要包含了內部和外部審計兩類,二者存在不一樣的特征,差別明顯,同時也具有密切的關聯。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如何利用外部審計監督、強化內部管控,進而促進企業的不斷發展屬于一項重要的挑戰。本文通過闡釋外部審計、經營管理的概態及內涵,分析了當前外部審計工作開展的狀況,提出了外部審計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合理策略,從而有效提升外部審計與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外部審計;企業;經營管理
社會經濟的進步,帶給企業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生存競爭壓力,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占據有利的地位,企業應該結合當前自身的發展情況,明確自身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將審計監督作為切入點,一方面,積極開展內部審計監督工作,構建較為完善的企業監管制度,為適應市場激烈的競爭形勢做好準備,降低企業經營管理的風險;另一方面,有效依靠外部審計監督,對企業運營管理行為形成嚴格地約束,滿足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從而增強企業經營管理的效果,提升整體的經營效率,達到既定的發展目標。為此,系統思考和分析外部審計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策略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有關概念的解析
(一)外部審計的定義闡釋
所謂外部審計,主要針對的為以獨立的形式,排除在有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之外的國家相關審計部門所開展的審計工作。對于外部審計而言,通常涵蓋了下述幾個方面:國家與社會審計等部分。其中,所謂國家審計,針對的為依靠有關國家審計部門開展的審計工作。在這當中,以審計署及不同省、市、自治區以及縣構建立的相應審計部門作為主體,科學審計與監管受審企業的相關財務、財經法律法規運用及經濟收益等情況[1]。而社會審計,則以注冊會計師人員作為主體,主要針對的為依靠通過有關政府部門審核合格的社會當中的中介機構開展相應的審計工作。
(二)經營管理的概念及內涵說明
所謂經營管理,主要針對的為在企業運營的過程當中,以確保生產、采購、運輸、營銷、勞動力分配以及財務管理等不同業務工作可以順利開展為目的,科學改進和優化相應的運營管理方案的行為。企業通過開展經營管理工作,不但能夠使相關的運營活動可以有序開展,完成對決策,規劃、組織協調以及管控等不同環節的任務,而且實現了對員工的有效激勵,進而達到了最終的企業管理目標[2]。
對于企業經營管理工作而言,主要的任務內容非常多,涵蓋了科學管控相應的生產力,保證供、產、銷等不同環節之間的合理銜接;企業當中人力、財力以及物資等不同資源的科學分配與應用;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耗費,確保企業所制造產品的質量。
二、當前外部審計工作開展的狀況分析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內部組織結構呈現出內部人管控、一股獨大等問題,造成有關注冊會計師招聘機制顯現出一定的不足,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負責對注冊會計師進行任用、續聘等,導致有關會計事務所和企業間存在的審計聯系逐步表現出明顯的仆從特征,阻礙到外部審計所擁有的獨立性特點。現階段,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機構以審計與驗證服務為主,在全新業務的擴大方面效果并不好,面對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相關審計工作者為了謀生,被迫向審計企業妥協。與此同時,有些會計師事務所自身的規模較小,在業務經濟收益方面效果不佳,針對大客戶的依賴度非常高,易于被相關內部人員進行收買,無法做出公平的審計評價與建議,無法發揮出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的獨立優勢。以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因為有關市場監督管理制度欠缺完善性,致使大多數股東傾向于對股票價格的重視,使得企業的財務狀況被嚴重忽視[3]。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而言,鑒于流通股的比重是很小的,無法凸顯出股東在資本市場當中的應有作用,出現了企業財務造假的現象,所給予的懲處十分輕。實際上,在市場經濟當中,注冊會計師扮演著經濟監督者的角色,卻無法發揮出一定的防火墻功效。更有甚者,部分注冊會計師會和企業聯合進行造假謀取私利。所以,由于外部審計的松懈,導致企業經營管理的行為難以受到有效的約束與監管,無法達到外部審計工作的既定的目標,阻礙到企業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
三、外部審計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發揮出外部審計具有的相關政策咨詢服務作用
為了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應該充分發揮出外部審計具有的相關政策咨詢服務作用。依靠外部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能夠帶給企業更加精準、系統的有關政策。尤其在近些年,我國從稅收、會計等方面入手,開展了很多的改革工作。由于很多企業對于一些政策方針無法科學把控,借助向外部審計單位咨詢的方式,實現了有關政策和實際運用的緊密結合,使有關財經政策得到有效落實,進一步增強企業的財務整體管理能力,并且在有關外部審計部門的監管下,有利于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4]。企業也可以結合實際經營管理情況,就企業內部控制或某些專項聘請外部審計提供服務,以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持續監督,持續改善相關內部控制制度,為更好的開展經營管理工作保駕護航。
(二)做好內部、外部審計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工作
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當中,應該做好內部、外部審計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工作。具體而言:第一,企業當中的內部審計工作者需要以定期的形式積極和外部審計工作人員進行聯系,并實施深入地溝通與交流;第二,具體的溝通內容則涵蓋了國際與國內關于審計方法的最新發展情況、審計工作范圍、審計工作開展的方式和步驟、發現的審計事項及其改進措施等等。第三,開展企業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之間的密切溝通工作,能夠盡可能避免出現重復性的工作,并借鑒相關的審計信息資料,使整體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并且科學改進審計工作的方式和流程當中的不足,落實各自的審計職責,進而達到縮減審計工作的時間,使相應的審計費用也降低[5]。第四,利用內、外部審計人員有效交流,有助于外部審計工作人員系統掌握企業運營的相關狀況,并與其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發揮出審計工作的應有作用。
(三)提高監管意識,加大企業內部審計的力度
基于從前的環境當中,很多企業尚未意識到審計工作的職能與責任,對于審計工作予以了嚴重的忽視,導致審計無法發揮出在企亞經營管理當中的良好功效。當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形勢變得越來越激烈的時候,部分企業為了謀求長遠的生存與發展,出現了財務造假的現象,所以,有關外部審計機構需要承擔起:自身的職責,嚴格監督與檢查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對其形成嚴格地約束作用。與此同時,企業需要提高審計監督意識,加大企業內部審計的力度,結合企業具體的運營管理情況,制定出科學的審計監督策略,明確內部審計監管工作的思路[6]。第一,在深入掌握當前企業運營管理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財務狀況的核算工作開展,進一步健全企業審計工作的相關機制,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第二,營造勤儉、遵紀守法的企業運營環境,并構建獨立的審計部門,委派專業的審計工作者科學監管企業財務的收支與運營的情況,一旦發現其中的不足,需要及時反饋并制定出科學的改進措施。
(四)編制并不斷完善外部審計有關規定,確保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為了充分發揮出外部審計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監督作用,應該編制并不斷完善外部審計的有關規定和執業準則,確保一定的科學性與臺理性。通過合理頒布相關的外部審計工作規定,明確對企業運營管理情況的審計責任,做到有據可依,并且使得外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獲得提升,完成對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有效監督的任務[7]。
四、結論
從此次論文的闡述和分析當中,可以獲知,系統分析與思考外部審計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策略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本文通過闡釋外部審計、經營管理的概念及內涵,分析了當前外部審計工作開展的狀況,提出了外部審計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合理策略:發揮出外部審計具有的相關政策咨詢服務作用,做好內部、外部審計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工作、提高監管意識,同時加大企業內部審計的力度、編制并不斷完善外部審計有關規定,確保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希望此次研究與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獲取有關外部審計與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井且從中得到相應的啟發與幫助,以便增強外部審計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成效,進而達到企業利用外部審計的目標,促進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舜莉.基于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協作的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8,198(151):1560-1561.
[2]吳肖勤,火海燕.淺談企業內部審計與稅務管理的結合[J].甘肅科技,2019,125(184):1804-1805.
[3]劉鑫.淺談森工企業的內部與外部審計關系[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166(172):1150-1151.
[4]王玉龍.淺談外部審計監督對于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J].經貿實踐,2018,230(122):1450-1456.
[5]李濤,蔣和娟.淺談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方向[J].冶金經濟與管理,2017,179(174):1729-1730.
[6]羅建文.淺談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調和配合[J].蘇南科技開發,2018,188(186):1316-1317.
[7]紀慧卓.淺談如何搞好企業審計工作[J].圖書情報導刊,2018,107(159):1434-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