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是針對體能的一種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精神的一種教育,本文分析了體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探究體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實現途徑。主要從大學生體育參與的各個環節入手,結合體育的基礎作用和獨特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優化,主要是從大學生的體育課程環節、課外體育活動環節、體育競賽環節以及體育明星示范環節等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化。
關鍵詞:體育;思想政治;實現途徑
一、體育的含義
體育的含義和作用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界定,論述其含義和作用時,應將其置于特定時期的歷史環境中,不可孤立地泛泛談論其含義和作用。
體育,顧名思義就是指對身體的教育,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具體的含義各有所異。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體育雖然在我國歷史久遠,但“體育”卻不是本土詞匯,而是從日本引入的外來詞匯。其次,何為“體育”?需要對不同歷史時期有關學者的理論學說及主張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對有關文獻歸納整理,不難發現“體育”一詞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將“體育”特指人自身身體的運動活動。例如,“體育可以說是包含著提高人的生存活力的、具有廣義性質的身體活動。”日本相川量平如是界定“體育”。而國內張洪潭將體育界定為“旨在強化體能的非生產性肢體活動。”不論是相川量平的擴大定義,還是張洪潭的縮小界定,兩者都將“體育”特指人自身的運動活動,兩者的區別在于以人身體的運動范圍為標準將身體運動分為廣義與狹義。
二是把“體育”定義為一種社會活動,一種社交行為。例如,國內周西寬指出:“體育是人類以自身運動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為或過程。”這種將“體育”視為一種社會活動、社交行為的主張比較受現代人們所青睞。它強調人類以自身運動為實踐途徑,強調自身運動的目的,強調自身運動與身心改造的一致性。也可以說體育是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身運動來實現自我身心的改造。
三是部分學者將體育界定為一種文化現象。例如:國內熊斗寅認為:“體育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根據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等規律,達到促進全面發育、提高身體素質與全面教育水平,增強體質與提高運動能力,改善生活方式與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以全面發育、提高身體素質與全面教育水平為目的,以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為組織,以身體和智力活動為意識,將“體”與“育”有機統一為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該主張不再將體育局限在以人為中心的載體上,而是從文化層次和視角鳥瞰體育,進一步豐富了體育的內涵與外延。
四是認為體育是一種教育活動,是一種身體教育或體育教育。近代以來,大多數學者認為體育是“身體教育”或“體育教育”。體育因此作為一種教育活動,逐漸被劃分到社會科學教育學科,強調對人身體的全面教育,主要體現在強身健體、強心健全內在、全面發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對人自身的身體教育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發展至今,體育儼然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
在對有關文獻理論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大體上分為三種,一是側重思想教育,二是注重政治教育,三是思想政治折中混合說。具體細說如下:
一是側重思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心理、哲學等方面的思想灌輸,側重大學生的基本社會思想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解放思想,拓寬思想境界。盡管,相對于政治教育主張具有一定進步性,但依然不夠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注重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國情與國體、形勢與政策的教育,突出教育的政治目的。現在看來,該主張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需要進一步辯證的看待。
三是混合說,即思想或政治教育折中。混合說,不僅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哲學、心理教育等。這一主張,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產生的,注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引入新的(法治理念、心理健康、社會行為規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面發展的新要求。
綜上所述,混合折中說更符合現今社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特征與趨勢,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道德、哲學、心理、法治等多位一體,注重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斷與時俱進的教育活動。
三、體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實現途徑
(一)大學生的體育課程環節
大學生的體育課程多以室外體育活動為主,可以進一步挖掘體育課程背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將其相關內容體系化,開設相關的體育素養課程,將體育運動下的思想政治內容理論化,加以系統講解,更好的指導大學生在具體的體育運動中實踐。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成立體育思政素養課題研究小組,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體育專業的相關研究教師組成,確保研究小組的專業性。二是確保相關研究經費的穩定投入,研究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就要確保研究經費的穩定投入。三是將研究成果以課堂的方式進行實踐,在學生反饋中不斷改進理論成果的實踐方式。
(二)課外體育活動環節
課外體育活動環節,應著重從課外體育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入手。一是積極引導,加大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機會。對課外體育活動加大課程學分,引起大學生的思想重視程度;對課外體育活動課程的結業方式進行形式創新,豐富結課考核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實質可參與性;提高課外活動課程的選修范圍,盡可能多的照顧到大學生的課外體育興趣,確保大學生有機會有時間有興
趣投入到課外體育活動中。二是積極組織大學生觀賞大型課外體育活動。學校每年組織的大型運動會,應積極組織大學生觀看,可以適當給予一定的獎懲,對于無故缺席者給出學期拓展分扣分,對于正常出勤者給予拓展分獎勵。
(三)體育竟賽環節
體育競賽環節,應著重加強參賽者的綜合素質與賽場環境管理。一是加強參賽者的綜合素質,主要關注參賽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以及對比賽幾見則的遵守。在體育競賽前,應積極宜傳體育競賽的相關信息,確保大學生充分了解體育競賽的內容;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賽,樹立“重在參與”的競賽氛圍。此外,還要加大參賽大學生對比賽規則的遵守力度,比賽開始前,可以進行學生代表比賽規則宣誓儀式,從外在形式觸及內在心理意識,確保參賽大學生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賽場環境管理主要是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例如,比賽現場要文明用語,不得侮辱參賽選手。對賽場環境及時清掃清潔,確保賽場的衛生安全。
(四)體育明星示范環節
體育明星示范環節,應以大學生自我教育與自我引導為主。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可以邀請體育明星來校演講或指導。通過邀請體育明星到校的方式,讓大學生近距離的感受體育明星所具有的體育精神,為大學牛樹立體育榜樣,激發大學生內心的體育熱情。二是可以定期舉辦體育明星知識有獎競賽。以現場問答或試卷作答的方式,進行與體育明星相關的知識竟賽,設置與體育明星有關的紀念品作為獎勵,轉變以往體育老師被動灌輸體育理論知識的理念,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掌握體育知識。三是舉辦體育明星光榮事跡演講比賽。計大學生主動投入到體育明星個人光榮事跡的全面了解中,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引導。總而言之,體育明星示范環節的重點是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引導。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內容:
一是對何為“體育”,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體育的具體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系統歸納與闡述,在此基礎上,厘清了兩者間的內在關系。
首先,何為體育?主要由四種學說:體育是特指人自身身體的運動活動;體育是一種社會活動或社交行為;體育是一種文化現象;體育是一種身體教育或體育教育活動。筆者采用這種混合說,將體育劃分為廣義和狹義。體育具有強身健體、強心健全內在、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作用。其次,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種學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是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或政治教育。筆者持混合說,即思想或政治教育折中。
在此基礎上探究體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實現途徑。主要大學生體育參與的各個環節入手,結合體育的基礎作用和獨特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優化,主要是從大學生的體育課程環節、課外體育活動環節、體育競賽環節以及體育明星示范環節等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化。
作者簡介:陳武濤(1983-),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碩士,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