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標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加,教育領域也越來越注重德育教育。與此同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迎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德育思想。而這種德育思想在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當中,如果融合信息化的德育教育策略,則必定呈現出更加有價值的德育教育效果。下面本文就圍繞信息化條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實現途徑展開分析,希望能為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信息化;陶行知;德育思想
引言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持續深入,與此同時,人們生活的科技水平也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在這樣的環境下,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漸趨于多元化。如何讓學生在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里保持較高的道德素養,成為了德育教育的一大難題,下面,本文就結合陶行知德育思想,探討信息時代下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組建網絡陶行知德育教師隊伍
教育他人的前提,是要求教師從自身出發,將自其作為榜樣進行嚴格要求。以身作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的基本標準。在陶行知的德育理念當中,同樣認為教育工作者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無私的精神投身到學生道德思想建設的事業當中。以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組建一個以陶行知德育思想為中心思想的德育教師團隊,對學生整體道德素養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學校要結合教師的實際情況,包括工作時間安排等方面的考量,為教師分配合理的培訓時間,對教師開展定期的道德素養培訓活動以及數字媒體使用方法培訓課程。保證教師在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的同時熟悉現代教育技術。在確保教師具有足夠的能力之后,著手組建網絡德育教師團隊,將德育工作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線上答疑網站等方式滲透到網絡當中,為學生道德思想提升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徑。
二、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雖然在學校中學生是在一個集體中共同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陶行知認為,想要讓每一位個體真正實現道德思想的健康發展,必須讓他們學會“自治”,將自己當做德育活動中的主體,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也能夠對自己有較好的道德要求。只有讓學生充分理解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才能讓德育教學跳脫出監督教學的誤區,真正實現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如今,德育教育領域越來越強調一個新的概念:開放式的德育教育。與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不同開放式的德育教育要求跳脫出課堂的局限,將德育教育的視野拓寬到網絡當中。通過網絡的新型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成長過程,對于一些想法較為偏激的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疏導,通過溝通交流感化學生,讓學生在反思當中進步。
遠程開放條件下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啟發、強化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精神,充分發揮BBS論壇、網上專題討論、在線答疑、電子信箱等網上交流方式的作用,倡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敢于質疑、勤于探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產生積極情感,把被動的德育工作轉化為學生主動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
四、利用網絡優勢
陶行知德育思想內容豐富,利用傳統的課堂面授形式展開德育工作無法將陶行知德育理論中的精華完全體現出來。而互聯網在信息獲取上具有快捷、便利等諸多優點,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德育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更好地踐行陶行知德育思想。可以在學校網站上開辟陶行知德育思想專欄,運用網絡媒體宣傳,有效提升宣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滲透力、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和穿透力。遇到重大事件或節假日, 如元旦節、"五四青年節”、“七一”、“八一”、國慶節等,還可以組織開展陶行知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網上知識競賽活動,使凝固的陶行知德育思想知識流動起來,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德育工作的目的和效果。
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
德育教育是圍繞“人”的教育,想要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就要求教師一改傳統教學過程中不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教師真正敞開心扉,有利于教師掌握每一位學生心理的實際情況。在和諧平等的網絡對話環境中,學生能夠真實反映自身在道德方面的不足,并由教師進行引導,達到學生整體道德修養不斷提高的目的。
總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條件下實現陶行知德育思想具有諸多途徑。在實際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組建網絡教師隊伍,并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巧妙利用網絡的優勢,建立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這樣,就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焦賀麗. 網絡對高校德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2]陸向榮.創新德育自治模式 構建行規培育平臺[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264-265.
[3]朱良禾.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德育工作的啟示[A].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2020:6.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規劃課題,課題編號:ZT2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