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梅
摘要:音樂作為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充實學生的人,豐盈學生的靈魂。而實踐證明,通過情境教學法可以有利地促進學生熱愛音樂,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概念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
關鍵詞:高中;音樂;情境教學
音樂是高中的必修科目,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平臺。新課改要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但是在過去的音樂鑒賞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學生喜歡音樂,但是不喜歡音樂課,甚至將兩者對立起來,這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都是比較落后的,要么教學生學習唱歌,要么就機械地給學生傳授音樂知識,而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深入到音樂的情境當中,沒有讓學生自主感知音樂的美。情境教學法的出現,可以讓音樂鑒賞課更具有活力,可以讓學生更喜歡音樂鑒賞課。
一、創設故事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故事對學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學生自幼年時期就開始聽故事,利用故事創設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音樂與故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許多音樂作品就包含著一些情緒和故事,比如著名鋼琴家朗朗曾說:音樂當中蘊含著絕美的故事。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在音樂教學中注重故事導入法的運用,并適當地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例如,在學習“廣陵散”內容時,筆者就給學生講授了嵇康的故事,這首神奇絕倫的《廣陵散》是嵇康在洛西游玩之時,由一個古人所贈,并且這個古人告訴嵇康此曲不得教人。嵇康在音樂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對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并且彈得一首好琴,可是嵇康的性格卻是比較耿直,不屈從于司馬家族,最終被皇帝下令處死,在臨死之際,嵇康當著三千太學生的面演奏了這首曲子,聽著不無為之動容。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聽得也很入神,這樣進行導入就會水到渠成。
二、創設文化情境,加深學生音樂理解
音樂也是一種文化,并與其他文化形式有著深刻的關聯。任何音樂作品的誕生都是有著一定的文化背景做支撐的,比如貝多芬寫的《英雄交響曲》最初就是為拿破侖所寫,但是后來拿破侖稱帝,貝多芬就將此曲進行改編。因此,教師要注重利用文化導入法,給學生介紹文化背景,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
例如,在學習“京劇”內容時,筆者就給學生介紹了京劇的發展歷史,京劇的誕生歷史雖不如其他的戲曲時間長,但是已經發展成了我國的國粹。京劇是由徽班進京形成的,并融合了其他戲曲的一些特點。筆者還給學生提出了一些關于京劇文化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說出京劇的一些著名大師?京劇當中可以分為哪一些行當?有哪些著名的京劇作品?這樣通過知識問答的形式,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促進了學生對京劇文化的了解。
三、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我國古代有一句名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世界進步的源泉是矛盾,正是因為對事物的思考與質疑,才能不斷推翻、創新,建立新的事物和新的體系。從建構主義來分析,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聯系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問題情境是最常用的一種情境創設方法,但是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有一定難度的,要張弛有度,既要生動、有趣,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促進學生進行思考。
例如,在學習“孟姜女哭長城”內容時,筆者并沒有急于切入主題,而是提了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這首民歌是出自什么地方?孟姜女哭長城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它又表達了什么內涵?由于學生已經預習了部分東西,因此知道是河北民歌,但是對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學生不了解,但是學生又急于知道,那么筆者給學生介紹這部分知識的內容,學生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四、利用角色扮演,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音樂不僅我們要聆聽音樂、感知音樂,還要能夠對音樂藝術進行創造和加工。音樂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表達了某種特定的情緒,講述了一個故事,這在古代戲劇音樂當中是十分常見的,比如京劇,就會一邊表演,一邊演唱,這樣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音樂也會更加動聽和感人。因此,教師也應該適當地給學生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感受音樂的情緒與色彩。
例如,在學習“看大王在帳中合衣睡穩”內容時,筆者就利用角色扮演這種形式來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筆者在班級當中挑選了幾個人,并且和學生一起來設計場景和對白,有的學生扮演眾將士,有的學生扮演虞姬,還有的學生扮演睡覺的項羽,同時也設計了一個旁白來負責來講述內容。悲涼的音樂一開始,學生就開始了表演,在表演當中學生就更直觀地理解了這一京劇片段所表達的情緒。音樂與表演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通過表演才可以加深學生的內心體驗,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更好地理解。
總而言之,在高中音樂課中進行情境創設是十分符合形勢的,也實實在在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應該不斷鉆研和創新,創設更多生動、有趣、科學的情境模式,讓學生樂在其中,享受音樂。
參考文獻:
[1]李永林.創新形式,提升學生音樂素養[J].江西教育,2019(33):40-41.
[2]李學舫.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思考[J].戲劇之家,2019(2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