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怡
摘要:新課改浪潮中,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其教學內容和形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素質教育理念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堅持學生為本,根據語文教材文本特點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課堂中探究指示,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語文課堂更具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完成語文認知、提升基礎語言邏輯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學方法是影響和決定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單純采用落后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只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下降,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也無法得到有效發展和提升。在五年級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探析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關注文體特點進行教學
小學教材中的文章多是編選者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的內容,文體豐富多樣,教師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能夠重視文體文本的分析,關注文體特點,引導學生深刻探討語文內容,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分析中實現教學有效性。以古詩詞教學為例,在學習《長相思》這首詞時,教師要能夠在課前詳細分析詞的特點,研讀詞中內涵的情感意境,在鑒賞過程中采用朗誦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詩詞賞析中,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針對古詩詞學習,語文課標對各個年段的學生做出了不同的要求,五年級的學生要能夠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實際教學中,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根本,教師在解析本首詞的過程中,可以先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從讀準生字、多音字開始,要求學生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得抑揚頓挫、韻味十足,讀出詞的節奏感和音樂美,讀得層次要分明,引領學生自主發現一整首詞的押韻。這樣,以誦讀為主線,復活了詞的音律、聲氣和節奏。同時,教師在引領學生感悟詩詞意境時,不可以字字翻譯疏通為準,而是要能夠通過分析意象進行想象畫面,比如引導學生在想象過程中對“行之難”“思之切”的畫面進行深刻感受,讓學生感受詞人在異鄉夢回故園的意境。這樣,在研讀文本特點的前提下進行有序教學能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搭建活動支架驅動實踐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人文課程,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強化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圍繞學生的學設計富有挑戰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其聽說讀寫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
以《憶讀書》一課為例,教師在本課教學時可以從一下幾個活動設計入手展開教學:首先,本節課的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基本沒有難懂的語句,因此教師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閱讀和積累,通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投身于閱讀實踐中。在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理冰心奶奶的書單,讓學生借助書單說一說冰心奶奶回憶了自己讀書的哪些經歷?梳理信息整體感知文本;通過評一評冰心的最愛,說明理由,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匯報,各抒己見并品讀文本語言深度思辨,通過自主閱讀、比較、分析和綜合去理解語言,以沉淀閱讀與言語經驗;在寫一寫我自己的《憶讀書》這一活動環節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學習文本語言運用的章法、揣摩做著語言運用特點的基礎上,用作品表達方法、根據表達交流的對象、目的和語境進行言語實踐。
三、多種角度研讀品味細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立足學生視角研讀教材實施教學時,要能夠充分挖掘文本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從多個角度著手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品味文本細節,領悟文本內涵,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將教學目標設計為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感悟慈母情深,并能舉一反三抓住場景和細節描寫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細讀課文,通過四個場景:初入廠房、尋找母親、要錢買書和又得書款等四個場景的閱讀圈畫出感受深刻的詞句并說一說自己的初步感受;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邊讀邊想象場景和細節,初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體現對語文要素的初步落實,體現對文本的遵循和對學情的尊重。在品讀課文,體會情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教師采用逐段分析,問題引導的形式讓學生回到課題“慈母情深”,深入解讀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四、體現單元整合聚焦表達
語文教材中的單元語篇都是依據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進行分類的,教師在語文知識探究過程中,要能夠從單元整體入手,通過單一課例的分析體現單元知識的有效整合,通過聚焦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學會應用語文知識。
比如,在教學《太陽》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基本的說明方法,體會運用這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的好處,并能夠嘗試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將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某一個特點介紹清楚。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導入新課后,可以借助單一文本分析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方法,體會其好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內容后,可以多媒體呈現多個句子,讓學生交流對比句子之間的差異,整個過程中,教師通過讀一讀、比一比、換一換,及遷移運用讓學生掌握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并讓學生體會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好處。在單元整合學習表達的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整理身邊熟悉的事物,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事物,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說明其特征,通過將單元習作中幫助學生選材的表格和“初試身手”第一題整合,使得單元內部的銜接更加緊密,這不僅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有效降低了學生的表達難度。
綜上所述,教師在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課堂的過程中,要能夠將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放在首位,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從關注文體特點進行教學;搭建活動支架驅動實踐;多種角度研讀品味細節;體現單元整合聚焦表達這四個方面入手探析,引導學生在文本分析研讀的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習得語文思維,獲得語文情感的有效提升,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養成。
參考文獻:
[1]高靜.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64.
[2]咸金霞,黃麗萍.探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8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