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勇 陳嵐 陳靜恩



摘?要:目的:調查上海市居民近10年食管癌的流行動態以及與膳食結構變化的關系。方法:對2006—2008年和2016—2018年近10年的兩個時間段的上海市居民每日的各種食物攝入量進行統計,并分析其膳食結構變化,并對近10年上海食管癌的流行動態進行統計,分析膳食結構與食管癌動態變化的相關性。結果:近10年上海市食管癌的發病率呈現增加趨勢,2016—2018年和2006—2008年相比較,上海市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明顯改變,近10年來居民對大米、雜糧、魚類、有色蔬菜和動物油等攝入量明顯減少(P<0.05或P<0.01),而對小麥、玉米、牛羊肉、蛋類、植物油等攝入量明顯增多(P<0.05或P<0.01)。結論:上海市居民食管癌的發病率有所增加,食管癌的發生與膳食結構具有密切關系,所以應采取積極干預措施,調整居民的膳食結構,以降低食管癌的發病率。
關鍵詞:食管癌;流行動態;膳食結構;調查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研究顯示,食管癌與環境因素具有顯著關系,其中膳食結構是影響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因素[1?2]。膳食結構主要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食和蛋類等,但上述食物中的膳食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很多含有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類的食物是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3]。為了探討不同膳食結構對食管癌的發病率的影響,本研究對近10年上海市居民的膳食結構變化進行調查,旨在進一步評價膳食結構與食管癌流行動態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上海市2006—2008年的864例居民(對照組)和2016—2018年的876例居民(觀察組)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男性451例、女性425例,年齡為25~75歲,平均為48.8±2.6歲;對照組男性445例、女性419例,年齡為28~76歲,平均為48.7±2.8歲。兩組居民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和排除標準
(1)所有居民均在上海生活10年以上,研究資料完整;(2)被調查居民均為健康者;(3)長期在環境污染、有毒物質暴露場所工作的居民除外。
1.3?方法
1.3.1?膳食結構調查?由專業調查人員使用本研究設計的專用調查表以問卷的形式對居民的相關膳食結構資料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結果詳細記錄每位居民每天的食物消耗量和具體的膳食種類。記錄調查過程中應根據居民的性別、年齡和勞動強度,計算出每天對各種食物的平均攝入量和各種食物在飲食中所占的膳食結構比,并對每種食物的攝入量和構成比取平均值。
1.3.2?食管癌流行動態資料來源?本研究中食管癌的發病率資料數據均來自上海市腫瘤登記處。為避免單一年份食管癌發病率造成的偏差,分別取2006—2008年和2016—2018年兩組各自3年內的平均值。
1.4?觀察指標
(1)統計和比較居民在大米、小麥和雜糧等主食攝入量的變化情況;(2)統計和比較兩組在肉食、蛋類、食用油等副食方面的變化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臨床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各觀察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與分析
2.1?2006—2008年與2016—2018年上海市居民食管癌發病率動態結果
經統計比較,2006—2008年對照組居民食管癌平均發病率為108.72/10萬,2016—2018年觀察組居民食管癌平均發病率為138/10萬,觀察組食管癌發病率較對照組升高27.78%,表明近10年上海市居民食管癌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
2.2?近10年兩組居民主食構成比變化比較
上海市居民近10年主食主要以大米、小麥、玉米、小米、大豆、紅薯等為主。經比較,觀察組居民每日小麥粉和玉米的攝入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居民(P<0.05),而大米、雜糧的攝入量卻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表1)。
2.3?兩組居民副食構成比變化比較
上海市居民近10年副食主要以蛋類、牛羊肉和魚肉為主。觀察組居民每日蛋類、牛羊肉的攝入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但魚肉的攝入量卻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表2)。
2.4?兩組居民每日蔬菜和油脂類攝入量比較
兩組在油脂類和蔬菜類等膳食結構成分變化較大,觀察組居民每日植物油和淺色蔬菜攝入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而動物油和深色蔬菜攝入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表3)。
3?討論
膳食結構與食管癌及食管鱗狀上皮癌變具有密切關系,在河南林州地區膳食結構是引起食管癌發病的主要因素[4]。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與食管癌的發病率呈負相關性[5]。食管癌的發病具有一定的區域性,但近10年上海地區的發病率呈現升高趨勢,可能與當地居民膳食結構具有顯著相關性。研究表明,2008—2017年上海市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蛋類、高脂肪和含碳水化合物類飲食量明顯增加,而大米和含有各種維生素的蔬菜以及雜糧的攝入量卻有所減少[6]。10年前,大米是上海居民的最重要主食,隨著飲食結構的多樣化,小麥粉和玉米也逐漸成為居民的主食。小麥和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維生素、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較少。糖類物質熱量較高,機體攝入過多的糖類物質后會導致熱量積聚,不但容易引起身體肥胖還能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導致機體更容易受到致癌物質的侵襲[7]。小米、大豆和紅薯屬于雜糧,其中大豆中具有較豐富的鈣和維生素E,紅薯中硒的含量豐富。微量元素鈣和硒是常見預防惡性腫瘤的礦物質,特別是微量元素硒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該物質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吞食體內自由基使細胞膜免受破壞,保持細胞核和基因的完整;硒還能通過抗氧化作用來激活谷胱甘肽抗氧化酶的活性,進一步吞食體內自由基,增強抗癌效果[8]。維生素E還能與硒相互協調增強體內抗氧化效果。同時,小米、大豆和紅薯中還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能更有效地促進腸蠕動和食物排空,進而減少機體對致癌物質的吸收[9]。
深色蔬菜即綠葉蔬菜和胡蘿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癌能力[10]。淺色蔬菜含有的上述維生素含量明顯低于深色蔬菜,因此長期進食過多淺色蔬菜的居民食管癌的發生率遠高于長期進食深色蔬菜者。動物脂肪能有效促進維生素A和維生素E的吸收,膳食中動物脂肪量多,則機體吸收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E的量也多,反之則少。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營養成分和調節各種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但腫瘤細胞的生長比正常細胞更依賴機體獲取的蛋白質,特別是氨基酸?甲硫氨酸的攝入量,所以進食蛋白質較高的食物可能是增加食管癌發病率的危險因素。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近幾年食用牛羊肉的含量較10年前明顯增多,而魚肉的攝入量明顯下降,這可能也是導致食管癌發病率增高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上海市居民食管癌的發生與膳食結構具有密切關系,所以應采取積極干預措施,調整居民的膳食結構,以降低食管癌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千紅衛,王海燕.2000—2004年上海市金山區食管癌發病和死亡情況[J].華南預防醫學,2007,3(10):182?183.
[2]徐銘,張彩霞.膳食纖維攝入與惡性腫瘤的關系[J].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志,2015,2(3):42?48.
[3]馮曉慧,葛聲.糖、膳食纖維與腫瘤[J].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志,2014,1(3):31?34.
[4]馮爽,于曉東,李變云,等.2008—2013年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發病趨勢分析[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8,31(5):347?351.
[5]張雪,李珊,劉蕊.南陽地區食管癌誘發危險因素及防治知識認知調查[J].社區醫學雜志,2018,16(1):31?35.
[6]石雷.上海城鎮居民膳食結構與健康狀況分析[J].上海農村經濟,2018(8):33?35.
[7]邵丹丹,王紅曉,閔軍霞,等.膳食因素與消化道腫瘤關系的研究進展[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6,35(5):1101?1107.
[8]楊春艷.膳食結構對食管癌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8,11(4):459?461.
[9]敬元華,姚益猛,帥丕洪,等.四川省南部縣14 000 例40~69 歲高危人群食管癌篩查結果分析[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7,30(1):49?52.
[10]田亞蘭,尹延彥,崔晗,等.食管癌患者血清維生素E水平Meta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7,33(4):681?684.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Changes of Residents Dietary Structure in Shanghai City
JIANG Yong1,CHEN Lan2,CHEN Jing?en3
(1Esophagoscope Room,Shanghai Chest Hospital,Shanghai 200030,China;
2Nutrition Department,Shanghai Chest Hospital,Shanghai 200030,China;
3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Shanghai residents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etary changes. MethodThe daily food intake of Shanghai residents in the past ten years from 2006 to 2008 and from 2016 to 2018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the changes in dietary structure were analyzed.The preval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Shanghai city in the past ten years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structure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sophageal cancer was analyzed. ResultNearly a decade of Shanghai city showed increase trend of the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Compared to 2006—2008,there were obvious changes in dietary structure of residents in 2016—2018,residents in nearly a decade of rice,grains,fish,colored vegetable and animal fat intak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or P< 0.01),while for wheat,corn,red meat,eggs,vegetable intak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or P< 0.01). 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has increased in Shanghai residents,and the occurr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etary structure,so a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adjust the dietary structure of resident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Keywords:esophageal cancer;popular trend;dietary structure;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