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昆
摘要:孤獨癥又稱自閉癥,隨著這類兒童的增多,且我國尚無完全治愈的方法。因此,加深對這類癥狀的了解,有助于我們對其進行治療研究和教育研究。本文將結合國內外對于孤獨癥兒童的研究,探討我國孤獨癥教育的現狀和發展。
關鍵詞:孤獨癥;教育研究
引言:
孤獨癥兒童越來越多,現有的教育康復手段雖然有著顯著的效果,但是單調重復的集中教育,讓孤獨癥兒童常以哭鬧方式拒絕參與。進入信息時代后,先進的科技對于這類教育有何作用?當前關于孤獨癥教育研究有何進展?本文將一一展開闡述,論證孤獨癥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國內外關于孤獨癥及其治療的研究
孤獨癥是一種起病于3歲以前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在我國又被稱為自閉癥,這類的患兒也通常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孤獨癥最核心的三大癥狀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范圍狹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為方式。因此,孤獨癥兒童在我國屬于殘疾兒童,是特殊教育的教育對象之一。
由于孤獨癥的病因始終沒有確切的定論,因此到現在世界上都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目前國內外對此都有一定的治療手段。這其中以干預和治療方法為主,涵蓋藥物治療、行為矯正、特殊教育訓練等綜合干預,近年來則興起了包括感覺統合訓練、心理理論訓練、音樂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等在內的輔助治療手段,但以上治療的效果都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對于藥物治療而言,盡管目前尚無特異性藥物能治愈孤獨癥,但患兒諸如攻擊、興奮、多動、易怒、注意力障礙等行為癥狀,是能夠利用合理的藥物進行改善的,進而簡介幫助幼兒的行為訓練。對于一些行為紊亂或者有自殘、傷人情況出現的幼兒,及時讓其服用適當的精神藥物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意味著,對于一些癥狀較輕的患兒,不必要都形成藥物依賴,避免不良反應的出現。
而行為矯正作為唯一進行過大規模長期試驗,并有顯著效果的非藥物治療干預手段,其呈現出可操作性強、療效好的現象。行為矯正對孤獨癥的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一過程通常是漫長,且需要不斷重復的。只有通過大量的強化,才能幫助患兒改善已有的癥狀。這一治療手段中最有效的強化方法是陽性強化法,即對患兒正確的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并引導患兒不斷強化這種行為。
進入21世紀后,國內外都意識到孤獨癥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發展性障礙,需要結合各個專業,共同攻克。因此,綜合干預治療越來越受有關專家的重視。這種治療方法是以行為矯正和教育訓練為主,醫療手段作為輔助手段。就目前的發展看,綜合干預治療在多地都取得了較好的評價,我國對此也有多進展,但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專家始終沒有停止關于孤獨癥及其治療的研究,并且不斷地提出新理念、新方法,以期早日攻克這一醫學難題。
二、國內外孤獨癥教育研究的進展
(一)國外孤獨癥兒童教育研究
盡管時至今日依然沒有治愈孤獨癥的特效藥問世,但是經過各個領域專家多年的實驗和研究顯示,目前孤獨癥的治療應以早期教育矯治為主。
首先要提到的教育訓練是應用行為分析,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加州洛杉磯校區的一位名為Lovaas教授所創立的訓練項目。他靈活運用離散單元教學法,強化理論和簡單祈使句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密集的行為訓練。這種訓練就是將目標任務,即知識、技能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分成零散的步驟,用適當的重復強化方法,讓兒童反復練習,直到掌握所有步驟,并獨立完成任務。應用行為分析中的ABA方法,時至今日,仍然是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治療中最具療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也存在些許不足,例如密集的訓練增加教育治療費用的同時,對教師、家長和患兒的體力、精力、精神、心理等都是沉重的考驗。
接著是結構化教育。結構化教育在1971年創立,發展個體的整體適應技能是它的主要教育目的。這種教育形式主要是利用孤獨癥兒童程式化的心理特征和視覺優勢,將分步教學法和視覺策略進行有效聯結。結構化教育講求患兒的個性化和差異性,它注重對孤獨癥患兒興趣和特殊技能的研究,并結合患兒家庭和社區已有資源,開展家庭、社區、學校并行的訓練,以期構建空間、時間、訓練程序為一體的結構化教育模式。因此,其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利用語言、姿勢、圖片、文字等具象物質加強患兒對所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不難發現,結構化教育不是一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是整合多種教學的綜合性教育訓練。這種教育訓練法,已經成為國外孤獨癥訓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其中不足主要體現在其忽視了對幼兒社會交往方面的技能訓練,高結構化的教學可能會增加孤獨癥兒童的刻板行為,抑制他們對社會環境的興趣。
最后,是丹佛健康中心計劃。這個計劃誕生與1981年的科羅拉大學。該方法以皮亞杰的發展理論為基礎,借助語言和符號思維的發展,為自閉癥兒童創造游戲、人際交往等自然情境,然后運用強化訓練,指導自閉癥兒童在這些情境下的正確行動和思維發展。這種教育手段,結合了自然情境法,并運用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整合其各項技能以達促進患兒自然發展的目的。丹佛健康中心計劃,對于孤獨癥兒童的親社會化有著顯著幫助,但是其非結構化的設計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并且由于費用過高,導致其推廣受困,至今沒有被大范圍使用。
除了上述所說的三種教育研究外,還有精神統合療法、分離式學習體驗等較主流的孤獨癥兒童教育矯治方法,和感覺統合訓練、音樂療法、游戲療法等輔助手段。不難發現,國外對于孤獨癥的研究已有較為完整的一套體系,并且具有比較成熟、完整的治療手段。
(二)我國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研究
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都對特殊教育有了明文規定。在香港,就部署了輔導教學先導計劃,為就讀于特殊學校而經評定為孤獨癥的學生提供支持,并為輕度和中度的智力殘障兒童所在學校增設了專門的教師崗位。在臺灣,規定有意愿接受教育的孩子,學校都不能拒收。因此,有學校專門為這些孩子開設了培智班,也稱啟智班。部分癥狀較輕的患兒能直接進入普通班,和正常學生一起接受教育。經過臺灣有關專家的研究發現,孤獨癥兒童在跟普通孩子混合編班、共同學習后,他們的學習效果往往會優于那些沒被混合編班的學生。因此,融合教育就此進入臺灣。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定點集中式的孤獨癥班級不要過多,而應該以包容的態度接受輕度或中度的學生,重度孤獨癥學生則另當別論。不難發現,臺灣對于孤獨癥兒童多采用融合教育的模式。
在我國本土,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和治療康復都起步較晚。據了解,目前我國采用的都為應用行為分析、結構化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為主。盡管后來有專家研究并制定了一套適用于我國的孤獨癥兒童語言訓練課程,但都因價格高昂等原因而無法在孤獨癥人群中得到廣發使用。
結語
孤獨癥兒童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并且,我國關于孤獨癥以及孤獨癥教育的研究較為薄弱,我們更應該對這些患兒予以尊敬和幫助。關于這一癥狀的研究,始終處于前進摸索的狀態,但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會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法能幫助這些星星的孩子,讓他們能和普通學生一樣接受教育,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胡曉毅,程霞.孤獨癥兒童概念教學策略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19,01:25-32+40.
[2]胡曉毅,岳孝龍,馮雅靜.美國孤獨癥兒童教師培養經驗的研究及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18,3001:124-128.
[3]劉艷虹,霍文瑤,胡曉毅.美國孤獨癥干預循證實踐研究報告的解讀[J].中國特殊教育,2017,02:31-36.
[4]許苗苗.輕度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個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