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課程思政改革的教育指導思想下, 課程思政如何與專業和課程相結合,成為每個高校老師需要學習和考慮的問題。本文從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這一課程為例,探討了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如何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思政方案,提升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路徑探究
自從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改革步伐。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又指出“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這一指示把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提升到新的層面,是對課程思政認識的深化。而在隨后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高等教育作了全面闡述,強調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使課程思政建設方向更堅定、目標更明確,課程思政的認識最終成型。近年來,全國高校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逐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形成較好的成果。
1.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質
課程思政建設不是讓教師把課程與“思政”進行簡單疊加,也不是將課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識化”,而是旨在通過打造教師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將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做到有機統一。本文就此對“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如何提升思政教學實施效果的角度來推進該課程的思政建設。
2.“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課程思政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本門課程集合了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 通過把國家熱點戰略發展——鄉村振興政策引入課程,讓學生將社會調查的基本理論聯系國家發展及民族振興的實際政策實施,對鄉村振興政策問題進行問題的提出、研究、探討、調查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內容的理解和認同,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課外的實際調查掌握對該國策的發展狀況,結合專業課程的研究規律,做到與國家政策同步同行,理論與實踐協同育人。其主要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課程建設理念上。作為專業課,應在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基礎上進行思政內容的輸入,做到協同育人。因此,應讓學生認識并認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制度與價值,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國情社情,維護國家利益,增加他們推動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責任感。
二是在課程設置內容上。需要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中國未來的戰略全局意識,培養他們如何從客觀實際中思考我國社會發展目標的能力等。
三是在課程建設標準上。為了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全局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課程應在優化教學手段的基礎上,突出思政教育元素,讓學生能夠從客觀實踐中明確社會發展目標、貫徹社會發展理念,建立運用中國理論分析中國問題的能力。
3.提升“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路徑
圍繞著上述目標,我們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首先,在教學內容設置上,結合社會調查理論的相關內容,對該課程進行系統化設計后,我們可以把課程內容定為以下幾個方面,從文獻查閱,明確選題;設計調查問卷;發出問卷、回收資料;研究案例;最后撰寫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調查研究報告。
其次,在教學內容組織上,“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安排在每學年的上班學期,通過課堂進行理論講授及組織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學生聽課。學生掌握每一章的基本理論后,由老師選擇鄉村振興這一重要背景材料,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選擇調查方向、確定調查題目,設計調查問卷、展開調查、回收資料、撰寫調查報告這幾個方面來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老師主要負責引導學生。
再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課堂教學及實踐,在課堂時間中學生通過對實際的情況進行文獻資料搜集調研,在課堂中進行小組討論,共同探討社會調查的理論合理性和如何實施。二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需要學生真正了解社會政策和實際情況,掌握我國政策的內涵和外延。
為了完成課程體系的設置,我們的課程開展擬從以下幾個部分開展:
(1)在思政方向選擇上,我們選擇了仍然是本年度的重點內容的鄉村振興政策,我們將其展開為以下幾部分:A.如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產業興旺;B.打造生態宜居的新農村;C.文明鄉風的建設;D.鄉村治理;E.鄉村振興人才支持。
(2)在從以上題目進行細化后,我們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點選擇合適的調查題目。也可讓他們選擇類似的題目進行調查。老師要對學生的選題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選對題,選好題,為下一步調查的開展打好基礎。
(3)學生根據選題制作題目開展調查,收集資料回來整理后,要求學生能夠在充分調查了鄉村振興政策的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和展示,學生通過政策的展示,對自己通過調查了解的真實世界進行分析和評價,并給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使學生從理論和實踐的整體對鄉村振興政策進行了解,并懂得利用社會調查的理論結合實踐進行調研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對政策及對社會問題的認知程度。達到較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海威,王伯承.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年(14):32-34.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3] 韓憲洲.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20年(22):15-17.
[4]史巍.論以“課程思政”實現協同余人的關鍵點位及有效落實[J].學術論壇,2018(4)168-173.
[5]沈世勇,張莎.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與實施方案——以“共享中國”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20(2):192-193.
基金項目: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思政項目《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思政項目》,項目批準號: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廖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