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英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只有堅持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核心,才能有效的帶動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設。然而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極大的阻礙了新農村建設。本文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核心思路就展開了具體的探索,期望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村;經濟發展;對策;核心思路
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才能有效的開展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因此,農村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1.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1.1農村勞動力不足,勞動力素質不高
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大部分,農民經濟收入全靠種植農作物,但是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過長,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放棄農作物的種植,轉而種植生長周期更長的景觀樹木或者果樹,在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號召下,解放了農作物種植的周期束縛,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在閑余時間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其次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偏低,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經濟產業創造額外的收入,無法有效的使用農業科技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率,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整體環境不適宜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不完善,諸如基本的道路橋梁問題、部分地區的河流河道問題、生活用水用電的問題等等,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生產。更有甚者部分地區處于地質災害區域,遭逢惡劣天氣會導致房前屋后的滑坡、道路損毀等問題,影響農村生產生獲得安全。還有關于農業用水的灌溉設施老舊,不夠齊全的問題,極大的阻礙了農村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有極個別地區農村生活環境臟亂差,生活垃圾隨處可見,農村的清潔問題無法直視,一些養殖產業氣味沖天等等,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腳步,不利于樹立新農村建設的精神面貌。
1.3農村經濟市場管理體制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
農村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部分地區的農產品和農作物因為市場問題或者交通環境的問題,長期處于滯銷狀態,嚴重的打擊了農村農產品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村的勞動生產效率和商品率太低,很難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即使農產品大豐收還要最終考慮銷路的問題,缺乏市場交流和競爭,主要體現了農村經濟市場的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的問題,不能給農民提供正確的種植思路和品種,很難建立起公正有序的市場交易流程,無力通過合理有效的宣傳將農產品銷往外地,或者進入大型市場。不利于提高農民的收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4非農業產業發展緩慢、缺乏保障制度
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缺發保障制度,不能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應對,最后還是農民自己承擔損失,無法有效的保障農民生產勞作的積極性。其次農村的非農產業發展緩慢,除了農村本身的局限性之外,還缺乏制度的指引,在某些農村地區可以依靠自然地理環境和風景名勝開展旅游經濟,例如在山腳下開辟溫泉旅游,河流湖泊附近開展水上樂園項目,在果樹園林中開創野營郊游活動,吸引外來人在農村消費,給農民創造就業崗位,增加非農產業收入等等,這些都需要相關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扶持。
1.5農業現代化產業結構急需調整
傳統的農業結構粗放單一規模小,極大的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農業產業結構急需進行現代化的調整,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業發展極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缺少和市場經濟的交流,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同樣降低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核心思路
2.1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農業是農村經濟的基礎,現代化農業就是使用現代化科技和先進的管理開展規模化、市場化和集約化的農業活動,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產銷一體化合作型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業可以有效的改善傳統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人力物力浪費、農產品銷路短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農業生產的規模,提高農業生的效率,提升農副產品的產量。用現代化農業思維引領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產業化,可以極大的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2.2完善農村經濟發展保障
完善農村地區的保障制度,給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護,有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地區由于制度保障不完善的問題,在農民遭受自然災害造成大量損失的時候,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讓農民承擔后果,打擊了農民農業生產生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要充分認識到完善農村地區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保證農村經濟平穩有序的發展,例如農村農作物補償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農村養老制度等等,只有保證了農民無后顧之憂,才能充分的調動農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3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為農村京津發展注入活力
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現代化農業之后,就可以考慮培育農村的優勢特色產業,憑借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將農村的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快車道。在選擇優勢特色產業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發揮農村的優勢資源,其次所選產業必須符合市場前景,適宜規模化生產和加工以便收藏和提高附加值。例如在螞蟻森林清水和保護地的沙棘產業鏈,就形成了采摘、榨取、加工、宣傳、網絡訂單、送貨上門的流程,既增加了就業崗位,增加了農民收入,還無形中宣傳了螞蟻森林的環境保護,促進了清水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2.4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各級政府要重點關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用極大,架橋修路可以保障農村的交通便利,有助于引進來和走出去,開展市場經濟交易活動;更換老舊農田水利設施可以保證農業取水用水的便利,擴大生產效率;完善農村地區的生活用電用水設施,可以保證農村生活的有序性,節省了人力物力。對農村環境的整改同樣是工作重點,有序整潔的環境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招商引資,開展綠色旅游項目,尤其是要重點關注公共廁所的建設,是一個地區文明程度高低的直觀表現,能給新農村建設樹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2.5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吸引農村勞動力返鄉就業
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還是依靠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農村經濟發展有起色的時候必定會吸引一批外出務工的勞動者返鄉就業,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環境當中,培養和提升農村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就要提上日程,在新建的文化交流中心可以聘請專業的教授給勞動者進行農業經濟及相關知識的教學和培訓,培養有文化、有素質、有技術、會經營的新時期勞動者。保證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促進農業現代化、完善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吸引農村勞動力返鄉就業等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建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 農家參謀,2020,No.664(16):10-10.
[2]劉浩洋.芻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對策[J].消費導刊,2012(10):36-36.
[3]司馬才旺.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西農經,2019, No.255(15):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