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萌 章琪英




摘要:本項目以國際貿易實務與語言文化專業群“專創融合”為起點,通過建構產教融合校企經營團隊和跨專業群學生團隊,以杭州天竺筷廠的商業模式創新為切入點,研究與實踐“天竺筷”的轉型升級與發展。具體落實為“三個創新與運營”:一是新媒體的運營與實踐;二是新產品的運營與實踐;三是新網點的運營與實踐。希冀通過項目運作,形成企業經濟創收,商業模式優化和現代學徒制實踐的“共贏”局面,及時提煉相關經驗與做法,復制推廣至新苗計劃的廣泛實踐與質量提升。
關鍵詞:非遺;天竺筷;創新;實踐
1.天竺筷歷史簡述
筷子作為文明的產物,承載著人類飲食和社會文化。這兩根七八寸長,簡簡單單的小棍子,絕妙地應用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生動地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東方文明的象征和中華文明的精華。筷子的使用,不僅關乎幾千年來的飲食用具問題,同時也反應了中國人力求萬事萬物合于自然之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進。
天竺筷是浙江省杭州市的傳統手工藝品,因生產用小徑竹生長在杭州天竺山而得名,因其深厚的佛教淵緣和凝重的文化內涵,濃縮了杭州及江南獨有的人文景觀,它還承載著中國傳統工藝及其匠心精華。
一雙天竺筷的自然生產呈現,前后有二十多道工序,從最開始的砍竹(取料)、截斷、選料、蒸煮、涼曬到烙花、磨頭、裝頭、拋光至最后精裝成品,完全得靠雙手對細節細膩而又精準地拿捏,傳遞這手藝人的匠心與造詣。在工業化和機械化的今天,一雙天竺筷,不僅凝聚著手藝人的心血和力量,更承擔著傳統工藝的溫暖和匠心,喚醒了人們對美和自然的純真記憶。
2.天竺筷發展中的挑戰
而作為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竺筷,同樣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機械化生產的大環境下,天竺筷和其他傳統手工業制品一樣,不得不面對市場大幅萎縮的挑戰。究其原因,天竺筷制作的整套工藝流程幾乎都是純手工技藝,很難用大機械化來完成;挑選竹子都是用卡板或目測評定,大多靠經驗;烙花技藝要求很高,且多為口耳相傳。盡管引入了部分現代化技術,但主體工藝仍靠手工,導致其非快消品的特質凸顯,低產量無法滿足線上需求,單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只能繼續選擇去專賣店、或直銷廠家尋購。截止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1.產品多樣性不夠充分,2.產品市場性不夠廣泛,3.產品盈利性不夠突出。
3.天竺筷痛點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與痛點,項目組前期已進行專題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3.1“天竺筷”仍處在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狀態
天竺筷是老杭州人最熟悉的東西,許多人第一次拿起筷子,用的就是它。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大機器生產和一次性筷子的普及,讓天竺筷遭受重創,一度面臨消亡。對于天竺筷廠來說,目前市場競爭力薄弱。
3.2“天竺筷”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原材料浪費情況
在天竺筷的生產過程中,會出現一大批因烙花等工藝而被淘汰的筷子,而這些被淘汰的筷子的堆積就造成了大量原材料的浪費。在綠色環保理念暢行現今社會之時,如何通過回收利用,將淘汰的筷子制成工藝品加以回收利用,天竺筷廠尚未有效行動。
3.3“天竺筷”跨境平臺交易和展會銷售至今為零
天竺筷目前的銷售面很窄,并沒有真正的進入大眾視野,在跨境平臺銷售及展會銷售至今為零。這一方面阻礙了天竺筷進入大眾視野,使大家忽略了杭州這一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也為此次項目運作提供了契機,項目組有能力、有信心拓寬天竺筷的銷售渠道,使其銷售量在一定時間內達到較快提升。
3.4“天竺筷”烙印設計模板單一
創新需要打破固化思維和傳統思維,跟上時代的步伐,天竺筷的烙印設計還停留在山水、花鳥、西湖風景和傳統故事,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這也正是本項目組的優勢所在。近日爆紅的、目前市值2.5億的網紅品牌——“X面說”,發現“X面說”的突出優勢在于:外觀設計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媒體宣傳覆蓋面更廣、融資更高效。而我們的優勢在于:面條的品質,料包的錢塘味。
以上述分析為導向和機遇,希冀通過本項目的創新創業實踐,以新媒體代運營捕獲資源,以新產品代運營參與競爭,以新網點代運營收獲桶金。以此形成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三遞進”商業擴展模式。
4.團隊工作歷程
針對于本項目,2019年10月份,由學校老師和王連道先生共同指導,吸收學校內外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成立了跨專業群的“喜竺”創新創業學生團隊(見圖1)。我們收集與整合了關于天竺筷的有效資料;
2019年11月份,我們多次實地調研“杭州天竺筷廠”和“奎元館”,分析其各自特色與優勢,經與企業負責人商洽,已達成產品整合共識,確定了研究與實施方案。
2019年12月份本團隊研究與實施方了案的研討與論證。我們堅持環保理念,利用天竺筷生產過程中的余料,來再生開發部分新鮮有趣的玩具和工藝品。(見圖2、圖3)并參加了參加相關創新創業賽事。
2020年1月-2月份我們申請了應用型產品專利(圖4),完成了新媒體運營測試,開始創新創業實踐。這些也離不開學校的支持,本學院一直以來秉持“快樂學業、滿意就業、努力創業”的育人理念,特別重視產教融合孵育學生創新創業。《人民日報》(2019年5月23日)曾以“浙江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題,專門報道了學校建設校企合作共合體的典型經驗。公司與母校血脈相承,跨專業群提升學生專創融合培養質量,提高“校友接力創”項目建設質量。
本項目不僅有學校的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一定的資本支持。“天竺筷”系列產品帶入性強,團隊創業有基礎,已與奎元館面店簽訂了《新媒體代運營合同》與《官方淘寶(天貓)店托管》合同;與亞朵酒店集團合作開發“深夜一碗面”,能夠做到產品亞朵商城全覆蓋;充分利用誠澄科技網絡有限公司校友企業資源,實現新媒體、新產品和新網點的代運營模式創新。
2020年3月-6月正值疫情的嚴峻時刻,我們開始了產品創新,完成了新產品(如圖5、圖6所示)開發,并實現線上、線下運營。并且由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系在校生創辦企業——杭州樸賢實業公司(注冊資金100萬元)資助人民幣10萬元整,創設公益項目事業部,旨在響應后新冠疫情時代的公筷開發。
2020年8月-12月,本團隊線上線下完成階段性總結,并預計在2021年初實現項目盈利,正式簽署新媒體及新產品代運營協議;計劃在3月份提煉相關商業經驗與模式,完成成果匯總與推廣,并注冊成立在校生股份制企業。
5.項目創新點及核心競爭力
本項目的創新點及核心競爭力不斷拓展,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竺筷”為主導產品,輻射區域傳統名優特商品并與之有效整合,實現“1+1>2”的增量效應;其二,研發安全環保的“竹樂高”,打造中國品牌,推廣至杭州市中小學線下研學。其三,現代工美創意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產品受眾。其四,在“阿米巴”模塊下推動企業;在“理實結合”模塊下形成應用型專利;在“賽教融合”模塊下提高競賽水平,在“現代學徒制”模塊下促進育人水平。
6.項目的實踐效益
6.1凸顯商品整合的實踐效益
通過“天竺筷”的品牌推廣與產品創新,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增量效應。形成區域傳統名特優產品“整合型”商業模式,達到一定銷量。
6.2突出校企合作的實踐效益
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導師”指導,學生與企業共建運營團隊,促進新媒體推廣的品牌創新和新產品生產的迭代創新,切實推進師生出成果,企業出效益。形成1-2個應用型專利,并為企業所用。
6.3突出創業團隊的實踐效益
通過分階段、分層次項目實施,以“三遞進”模式整合資源,以“賽教融合”提升團隊工作閱歷,以“專創融合”促進跨專業群育人水平提升。形成1-2個在校生注冊股份制企業;形成1-2個2020年度創新創業競賽獲獎項目;形成“現代商業學徒制”模式,促進專業群育人水平提升,并被所在系部采納。
在此項目的基礎上不斷延伸,以“天竺筷”的新媒體運營為切入點,以相關商品的轉型升級為立足點,落實“三創新、三實踐”:一是新媒體的推廣創新與實踐;二是傳統產品的整合創新與實踐;三是商業模式的時代創新與實踐。
通過本項目運作,現已形成現代學徒制可融入,企業經濟可創收,商業模式可復制的有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