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福 宋曉卿 岳媛
摘要: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是一項以計算機軟硬件為基礎的技術,其特性為具備較強的數據處理功能、空間數據分析能力和空間數據表達能力,在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分析對項目選址與布局合理性造成影響的各類因素,來構建地理模型,經綜合評價分析出項目選址的可行性與布局環境合理性,通常結論包括有項目選址可行、建議另行選址、多廠選址方案對比、項目布局合理或項目布局需優化處理等。由于項目選址過程中,其項目類型涉及范圍較廣,相應的影響因素較為繁雜,因此,構建合理科學的評價模型在項目選址決策中一直以來都較為困難,同時也是重點研究項目之一。
關鍵詞:GIS;項目環評;選址;布局合理性
0 前言
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作為項目環評的核心內容,對項目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通常項目選址與布局環境都需滿足以下幾點要求:首先,選址與布局需滿足對環境敏感目標影響最小值,符合區域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其次,還需同時結合考慮項目當地的技術因素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有工程地質、生態環境、交通設施、能源能耗以及消費情況等。由于GIS技術所具備的數據處理、空間數據分析和空間數據表達的功能,將其利用于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中,能有效提高分析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目前,GIS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水利工程、醫療廢棄物處理、填埋場以及軍事基地等工程選址中,在項目環評中也開始逐漸采用GIS技術,然而該項技術的應用還未成熟。下面將從GIS在工程選址研究成果入手,對基于GIS的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的技術方法進行探究。
1 GIS技術概念
基于計算機軟硬件支持的GIS技術,主要工作原理為利用空間分析模型來對空間數據進行分析。其通過地理空間數據庫,構建地理模型,經空間分析與模擬,來進行地理決策和研究。GIS利用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來處理問題,同時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來對相關數據進行管理、分析和應用,繼而實現新型的地理現象思維方式。
2 基于GIS的項目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
基于GIS的項目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即基于DEM(數字高程模型)和各類專題數據,通過空間圖形集合費空間屬性數據,來對項目選址與布局環境造成影響的各類因素進行分析,利用地理空間模型來綜合評價出項目選址與環境合理性,得出的結論包括有項目選址可行、建議另行選址、多廠選址方案對比、項目布局合理或項目布局需優化處理等。分析內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幾點:
2.1 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不同建設項目相應的選址與布局影響因素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其相應的重點研究內容有所不同。經研究表明,影響項目選址的因素主要有三類,分別為容量、區位特征和作用范圍。
2.1.1 容量
容量即地理空間的承載能力,是空間選址的基礎條件,通常以有效面積來表示容量大小。容量在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中主要體現為環境容量,主要包括有水環境容量、大氣環境容量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等。項目選址應盡可能的選用環境容量較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領域。
2.1.2 區位特征
區位特征及某個區域范圍內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以及相互作用所體現出來的特性,是區域特殊作用和價值的體現,同時也能體現出其與周邊區域存在的差異性。區位特征的決定因素通常包括有:(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地質土壤和植被等。在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中,地形地貌因素應考慮高程、坡度、滑坡和泥石流等對選址與布局的影響;氣候水文因素則應考慮氣象與水文災害、氣候條件與水資源狀況以及與重要水流的位置關系對選址與布局的影響;地址土壤因素則應考慮巖性、地基承載力以及不良地質現象對選址與布局的影響。(2)社會綜合因素:包括政治環境、政府政策、區域規劃、法律法規、環境影響、人口情況以及交通設施狀況等。在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中,主要考慮的社會綜合因素為區域規劃、人口情況、交通設施狀況以及與生態保護紅線之間的地理位置情況等。(3)經濟因素:包括區域經濟發展、土地價格、建設投資、工程難度和維護費用等。經濟因素分析的基本原則為盡可能的減少費用,將利潤最大化。在項目環評選址與環境合理性分析中,經濟因素通常不在考慮范圍內。
2.1.3 作用與服務范圍
作用與服務范圍即項目的影響范圍或服務范圍,一般以選址區域為中心,沿周邊擴展開來的一定距離區域。在項目環評中,單一選址項目的作用與服務范圍通常包括有安全距離、距環境敏感目標(如居民區、生態保護紅線、重要河流水系和水源等)的距離、衛生防護距離、環境防護距離和風險影響距離等。同時還表現為與同類項目作用與服務范圍的競爭關系。此外,在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中,可利用作用與服務范圍分析來對多廠選址進行評估。
2.2 地理數據的準備
2.2.1 DEM
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中,DEM作為基礎數據,在分析過程中,通常以DEM為基礎,構建評價模型(包括地形地貌、流域、面積和體積等),經三維立體模型分析得出相應的地理數據資料。利用遙感影像數據來獲取項目選址區域的空間數據(包括土地利用情況、土壤類型、植被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等),結合相關的DEM數據,從而得到選址區域的水土流失情況等相關專題數據。
2.3 綜合評價構建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的地理模型
項目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通常需考慮多方面因素,在實際分析過程中,通常根據影響因素的不同,構建不同的地理模型,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空間選址的綜合評估模型。評估模型需基于各影響因素的空間分布特性。
在構建空間模型時,應結合項目特征(包括自身特征和所處環境特征),利用空間分析法、數字模型法、數字模擬法、系統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或專家經驗法來進行構建。
2.4 輔助決策
根據空間模型綜合評價結果得出的結論通常包括有項目選址可行、建議另行選址、多廠選址方案對比、項目布局合理或項目布局需優化處理等。經GIS可視化技術采用,能有效的將選址綜合評價結果已圖形方式展現出來,更為直觀的將選址評價結果展現給決策者,以便于理解和接受。
3 結語
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是項目建設開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以計算機軟硬件為基礎的GIS技術,因其具備較強的數據處理功能、空間數據分析能力和空間數據表達能力,而被廣泛應用于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合理性分析中。通過GIS技術的應用,能有效的將影響因素較為繁雜、項目類型較多的項目選址,構建出科學、有效的評價模型,繼而輔助選址決策。雖然,目前該項技術在項目環評中的應用并未成熟,但其必將成為未來環評中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必須重視在項目環評選址與布局環境合理性分析中GIS技術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胡連伍,陳海霞,高榮,等. 基于GIS的項目環評選址及布局環境合理性研究[J]. 環境與發展,2017(9):23-24.
[2]劉靜. GIS技術在環境影響評價——項目選址中的應用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4):31-32.
[3]曾悅,洪華生,曹文志,等. 基于GIS和BEHD的糞肥資源評價及其利用的空間布局優化[J]. 資源科學,2006,28(1):25-29.
[4]楊瑩. 基于GIS的求職者居住環境空間選址模型研究[J]. 科技與創新,201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