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摘 要】本文列舉了高校教學的一些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討論法和自學指導法。分析了這些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以及注意事項,供廣大高校教師參考和應用。
【關鍵詞】教學;方法;比較
一、引言
大學教學方法是高校整個教學法體系的一部分,它既具有一般教學方法的共性,又具有體現大學教學特點的個性。高校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有:(1)由教師直接控制轉變為師生共同控制信息的傳遞。高校教學強調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互相結合,通過教學方法的轉變與組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造才能。(2)由于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使組成教學法的雙方在整個體系中的比重發生較大的變化,教師的教的成分逐漸減少,學生自學的成分逐漸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遞增。(3)教學方法與研究方法的相互滲透和結合。高校教師不再以讓學生掌握前人積累的知識為滿足,而是竭力地使大學生能夠了解科學發展的最前沿,并在教學中逐漸將人類探索研究客觀世界的方法與教學方法結合起來,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和特殊的科學研究方法。
制約教學活動的因素較多,且又復雜,致使教學方法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趨勢。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如講授法、問答法;第二類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獲得知識和技能,如實驗實習法、參觀法;第三類是教師指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如自學指導法、練習法。
二、講授法
講授法是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表述,系統地向學生講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能完成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優點在于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計劃、有目的地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較多的有關各種現象和過程的知識信息,教學效率較高。教學成本相對較低,一堂講授課的內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根據教材或者學生的情況適當調整。講授法能夠寓思想教育于講授之中,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講授法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它主要是一種單向信息傳輸方式,學生的思維和學習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講授法作為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直接體驗這些知識。講授對記憶的影響較弱,學生常常忘記教師以前所講的許多內容。講授法更適合于規模較大的班級,以及抽象程度高、學科內容復雜的課程。
教師應事先做好準備,最重要的是理清講課的思路。講授中問題要提得明確適宜,解決問題的途徑、各種條件和方法都要交待清楚。課件的內容要經過教師的精心提煉,能夠引導學生掌握重點,便于記筆記和復習。盡可能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和證據,作為講授內容的證明。講授法的成敗有時還取決于教師運用語言的技巧,要求做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妙趣橫生。講授中非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很重要,例如視頻放映、圖片展示,對保持學生的興趣、吸引注意力會有所裨益。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以加深對所學內容認識或者獲得新的結論為目的,把學生組織起來,激發思維,各抒己見以取得共識的教學方法。與講授法不同,討論法是雙向的,它可以激發學生對所要討論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討論法的不足之處在于,它常常在教學中表現為雜亂無章,使得教學任務難以完整地實現。
選好討論的主題是很關鍵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階段復習討論題,另一類是學習新內容討論題。應該注意討論題目要具體,避免空泛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無從下手。討論法更適合于高年級學生應用概念和學會解決問題的技能,要求教師善于傾聽學生的各種看法,愿意與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時做到細致而準確,能夠抓住重點。
在組織討論課時,為避免討論課的無計劃性,教師要在課前認真鉆研討論的內容,明確所要討論的各個問題,擬定討論題目,并指導學生做好討論的準備工作。討論的規模以不超過10人為宜,一個30多人的班級可以分成幾組,先組織小組討論,然后由各組選派代表到全班發言。教師要事先制訂出一定的規則來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并對討論進行必要的控制,以提高討論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發言時做到觀點鮮明,特別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為使得討論能夠步步深入,教師要善于引導樹立對立面,誘導大家緊緊圍繞主題開展爭論,并做到各抒己見。教師要善于控制討論的進程,合理分配討論的時間,爭取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在討論結束的時候,教師應進行及時的總結,簡要復述已討論過的觀點,對爭論較大尚無定論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盡量做到客觀公正。留出時間把爭論的本質問題理清楚,以指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
四、自學指導法
自學指導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學教材和參考資料以及進行實驗,并通過思考和研究進而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學生由于采取獨立的自學方法,對自己的學習明顯地負有主要責任,這就迫使他們不得不深入地鉆研某一問題,綜合地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對問題進行解答,并通過選擇、收集和整理資料,從中獲得研究的經驗。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也會逐步培養自信心、責任心、忍耐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學生確定自學的題目和問題之前,教師可以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和參考題目,以開拓學生的思路。當學生初步選定題目之后,教師要逐個審題,對于不合適的題目,應該在與學生交換意見之后重新選擇。對于學生所要從事的獨立學習,想要達到什么樣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教師在一開始就要與學生一起商量確定。與許多非傳統的教學方法一樣,在自學指導中學生的角色由接受者變為參與者,教師也由教學的主導者變為輔導者和推動者。在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經常關心學生的進展情況,以便及時地為學生提供指導。作為共同的教學環節,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自學的過程,教師要能夠及時地檢查學生預習、復習的情況,并及時予以指導。
五、結語
三種典型的教學方法各有特色,各自有各自的適用場合,教師要善于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教學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由于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使得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進行教學內容的精選與改革,還必須改變低效率的、落后于時代要求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謝安邦. 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