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和國家的不斷發展和建設,民意在引導我國司法行政審判的公正性工作過程中正發揮著一個巨大作用。其在一定的程度上監督著引導我國的正常司法行政審判工作,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嚴重干擾影響到了我國的司法行政審判的公正性,阻礙了嚴重影響我國司法行政審判工作的正常發展和進行。通過對引導民意與促進我國司法公正之間的各種沖突問題進行了論述、歸納,找出了解決這種沖突的有效途徑,探尋一條適應了我國現階段形勢和國情的司法發展道路,促進了民意的正確引導和促進我國司法公正的進一步穩定發展。
關鍵詞:民意;司法公正;司法審判
一、 民意與司法審判之間的現狀
法治隨著社會主義理念的不斷推廣傳播和實踐的完善,人民和群眾的基本法律道德觀念正日益的增加,同時也對于我國的日常司法和審判工作發展具有更高的政治期待和要求。人民群眾日益密切關注我國廣大司法人員對于我國重大熱點案件的司法審判和結果處理是否公正公平,是否充分地保護了受害人的合法利益。這可以對于我國廣大司法人員的日常司法和審判的工作發展進行了監督,避免了公權力的廣泛濫用。而且還同時可以對于我國日常司法和審判工作的不足之處和缺點進行一些的彌補。在立法時,不可能完全考慮到所有的法律問題,所以我們希望人民和群眾在立法時可以對不足之處和缺點進行一些的補充或者完善。
但是由于我國民意具隨意性和易變性,人們在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上憑借自己對于正義感和道德的理解和認知對司法案件的發表和觀點,極具非理性和高度情緒化,并且在不充分了解司法事件的真實情況下,人們的想法和意見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操控,導致當事人和法官難以準確判斷什么案件是我國民眾最真實的價值觀和想法,不當的對社會輿論影響會嚴重地干擾甚至影響到我國司法機關審判的獨立性和審判的公正性,也容易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到了我國人民司法的公平和權威性。
二、 民意影響司法審判的原因
(一)對法律條文理解的片面性和滯后性
大量民、刑事案件的發生不僅深刻地考驗著當代我國政府和司法機關的執法意識和能力,同時也深刻地考驗著當代我國的立法者和行政執法者對于法律條文的內容進行制定和解讀的能力。由于受到歷史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我國的法律法規在其制定時我們所采取的往往是“宜粗不宜細”的基本原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對一些法律條文的內容進行了解釋、補充和進行修改,賦予它一些新的司法解釋含義,但是這些新的司法解釋往往很難被具體的公眾所理解和知曉,公眾所理解和熟知的一些法律法規往往還只是停留在某一固定的法條之上。同時,在普法的過程中由于過于強調凸顯法律實用性,對不同的行業和人群往往需要普及不同的基本法律知識,這就嚴重地造成了當今社會人們對于法律知識的系統性欠缺和法律理解的高度片面性。
(二)司法審判缺乏廣泛公開機制
我國的司法機關審判工作人員在組織進行與司法案件審判相關工作時,通常的情況下他們不會將司法案件的審判程序進展處理情況、審判的進度和司法案件審判的結果等相關內容向社會大眾公布。這種情況會直接造成了群眾對于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不充分了解,從而對他們產生了質疑,然后他們通常會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了言論,給我們的司法機關、審判工作人員和群眾造成了壓力,進而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司法案件審判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和進行。更何況有一些自詡“伸張正義”的犯罪嫌疑人通常會對我們的廣大司法人員和群眾進行了人身攻擊,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傷害。
(三)法律的滯后性
現代人類社會高速的發展、不斷進步,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與其變化的關系可謂天天都是日新月異。但是由于法律的這種抽象性與法律的穩定性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隨時加以修改,這就直接導致了社會上的法律永遠都只能滿足社會的大部分社會人群的要求而不能同時滿足全部社會人群的實際需要。所以由于法律總是落后于社會現實生活的發展和變化,并且在一定的政治和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下,立法者的認識和能力的這種局限性也落后于社會從而使得法律本身存在著某種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
三、促進民意與司法審判協調的途徑
現代民主的司法政治,一切司法權力都屬于全體人民,人民都有權通過各種的形式直接參與和監督管理整個公民社會及其國家的事務。社會人民對如何通過司法處理案件的發表意見和其看法是社會民眾直接參與各類司法案件處理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需要積極地引導廣大民意通過正當的案件處理途徑直接介入案件處理司法,既需要體現對于民意的高度尊重,又不能盲目地讓民意過度地干預了司法。
(一)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
為了使群眾能夠有效協調好處理司法審判與反映民意之間的溝通關系,政府部門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協調民意與反映司法的協調和溝通關系機制。有些政府部門可以在官網上設立專門的群眾反映的渠道,如在人民法院的官網上可以設立群眾反映案件的專欄,鼓勵廣大群眾及時提供真實的相關群眾反映案件的信息,使真實的反映民意信息能夠及時反映出來到對相關案件和事實的考察上,并將該信息作為其定罪或者量刑的重要依據之一。司法人員還建議政府可以對惡意發布造謠、故意捏造或者煽動社會大眾情緒的虛假反映民意信息的案件進行嚴厲查處,確保群眾在司法審判與反映民意之間能夠有健康的協調和溝通關系環境,使得司法公正獲得多一個有效的保障。
(二)確保司法審判的公開性,增加司法信息透明度
一般來說,民意能夠很好的反映和體現出整個社會和大眾對于這些司法審判案件的了解和關注度,因此各級司法審判機關和其他司法部門的審判工作人員必須注意的是要切實確保對司法案件審判的公開性和審判的透明度。對于那些沒有明確涉及任何國家的秘密和其他商業秘密的案件,司法機關在審判的過程中就應當對社會公眾進行公開,讓社會公眾廣泛的參與其中,將司法審判的結果和具體情況及時反饋于社會大眾,讓他們及時了解有關司法案件的審判事實調查情況。隨著電腦和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司法機關也應當及時將互聯網審判案件的違法事實調查情況以及互聯網審判的結果等信息公布到了相應的司法網站中,同時應當派出司法專人為對案件審理中存在法律疑問的群眾當事人進行了講解并對其進行普法。
(三)提高立法質量
由于當前的法律改革所具有的滯后性,以及我國立法過程中所普遍采用的也就是“宜粗不宜細”的立法基本原則,不可避免地會在立法中造成一些民意與司法有較大沖突的情況和地方。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在其立法的體制、立法的技術與其立法的程序等方面大膽地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加以完善。首先在制定相關法律時,轉變原有的立法方式和原則,把所有關于法律的條款全部落到具體的問題上,避免大而空的方式制定法律條款。其次,可以大膽地結合當前我國法律改革相關的國情以及民情的實際來進行法律條文的創新,盡量地使這些法律條款更符合人民大眾的喜好和要求。并且一些超前的法律也可以變得具有適當的超前性。只有這樣,才使我們能夠盡可能的減少超前性法律與滿足公眾基本法律需求之間的矛盾性和沖突。
(四)提高法院和法官的司法能力
為了防止社會民意不斷地干擾了司法的審判,影響社會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和主審法官都應當充分地具有與法律相應的獨立地審判一個案件、理性地應對社會民意的能力。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司法人員們在審判公正的案件時要始終堅持維護司法獨立的基本原則,不為社會和外界的輿論壓力所困擾、所迷惑,要始終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讓每一個公正的案件都一定能真正體現社會司法公正,堅守住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線。同時,司法審判工作必須在國家有關法律的框架內嚴格依法地實施,切實貫徹落實我國法律的原則,依照國家有關法律的規定準確地定罪或者量刑,尤其特別是司法審判要保障公民正確對待自由的裁量權。司法審判結果的“寬”和“嚴”必須完全符合了法律的基本要求,不得完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和規定,不得因迫于輿論壓力任意地定罪,要始終力求真正做到司法審判寬嚴有據、罰當其罪。針對公正的審判程序而言,要依照了法定程序,而不能因迫于輿論壓力而草率決定審判結案,要通過了法定程序才能得出公正的司法實體審判結果。
(五)強普法宣傳、讓民意合法合理表達
在對復雜的社會司法審理事件的后果進行社會價值觀的評判時,需要引導人們理性的對待司法思維和理智的對待司法行為,特別是在人們面對復雜的司法審理案件時,這本身就是一個現代的法治主義社會對于人們的基本法律意識要求。然而在一些司法審理事件中,如“藥家鑫案”、“李昌奎案”等,理性卻往往使人們顯得那么軟弱、無助。其實在快速發展的這個現代法治社會,理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廣大民眾的基本法律意識不夠,沒有了足夠的法律基礎知識,不能夠知道怎么用這種侵害法律的武器手段來有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我們司法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法律基礎知識的普法宣傳,通過普法的活動讓更名的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理性地正確對待自己的合法權利,更好地充分發揮廣大公民對于司法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民意的合法合理的表達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進一步加強普法基礎知識宣傳的同時,司法行政部門在和廣大的民眾進行司法網絡的溝通時,應當充分包容、尊重每個廣大網民的合法權利,讓其中的意見和提出的建議能夠獲得以合法合理的方式進行表達。
四、結語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大爆炸的信息化時代,是一個能夠促使當今中國民眾對于法律的制定以及司法對案件的理解和關注度不斷提高和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意對于司法案件審判的重要性和影響有好有壞,關鍵的就是我們怎樣去正確看待我們的民意,怎樣充分發揮這種民意對于我們的司法案件審判好的一方面的影響和作用。我們的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并引導好這種影響的力量,使之能轉變為我們一種理性的影響力和聲音。所以網絡司法公開獨立活動的一個基本使命和任務就是既要大限度地保證網絡司法的獨立又必須要最大限度地體現網絡民意。但是,民意和網絡司法的活動在本質上是兩個獨立的社會活動系統,二者在司法活動面對社會公平正義時常常存在著利益交集,同時又常常存在著利益沖突,如果我們的司法在網絡民意面前過于軟弱,那么網絡司法的活動就可能會因軟弱和缺乏其獨立性而被民意綁架;另一方面,如果網絡司法一概地把其網絡司法和民意的活動排除了在外,過分地追求民意的理性和獨立,那么網絡司法的活動就很有可能因過度自閉而成為了無源之水。所以網絡司法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應當積極充分利用多方舉措來加強和提高與網絡民意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協調能力,加強與廣大網民的溝通與互動,使民意與網絡司法公正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套良性的運行機制,從而有效促進對民意的有效正確引導和網絡司法公正的進一步健康發展。網絡司法人員必須在對網絡司法公開獨立這一基本原則的指導和基礎上,以正確的理性慎重對待民意,對網絡民意中那些有助于實現司法斷案的部分內容進行理性的吸收,促進民意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使二者相輔相成,不斷完善與進步。民意能夠更好地監督司法機關、司法工作人員的審判工作,確保司法公正。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作者簡介:
裴雪(1995—),女,四川省達州市人,成都市雙流區四川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