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校合一”是指編輯在對文稿進行寫作、加工、修改之后,仍負責校對工作。在出版市場競爭激烈、來稿急、出書周期短的情況下,校對被校對軟件取代了一部分。另外有些出版社精簡編制,撤銷校對部門,導致編輯自編自校。因此,“編校合一”成為出版界的普遍現象。由于需要承擔兩個環節的壓力,不少編輯不堪重負,造成編校質量下降。基于此,本文對編校合一現象進行探討,從編校關系入手,分析編校合一成因、優勢和弊端,思考如何在這一趨勢之下提高出版物編校質量,以期為出版業的長足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編校合一; 編校質量; 成因; 優勢; 弊端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出版事業發展迅猛,需制訂相關規程以保障校對工作的有序化和校對質量的優化。《圖書校對工作基本規程》明確規定了校對工作的四項基本制度,“校對主體多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便是其中之一。而隨著出版形勢的變化和計算機強大功能的應用,編校逐漸合二為一,這同“校對主體多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制度相對立,但“編校合一”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因此,在現代出版形勢下如何把握編校關系,如何提高出版物質量,為讀者做好服務,是整個出版業應該思考的課題。
一、對編校關系的理解和認知
(一)工作流程層面:編輯與校對相互聯系
編輯活動作為校前工序,為校對活動創造前提條件,編輯活動的成果就是校對活動的對象。編輯活動以作者作品為對象,以審讀加工為手段,對作品進行改造,使作品得到完善,為圖書出版提供具備發排條件的文本。校對活動作為編輯后工序,以編輯發排文本和依據編輯發排文本錄排打印的校樣為工作對象,以改錯為手段,對編輯發排文本和校樣進行改造,消滅錄排的錯漏,彌補編輯的疏漏,為圖書出版提供具備印制條件的文本。由于校對所處的地位和所負的責任,因此可以說它是對編輯工作的檢查、監督、補充和完善。
(二)專業技術層面:編輯與校對相互區別
編輯的審讀加工,主要著眼于宏觀,諸如思想內容、篇章布局、表現形式等;而校對人員的校對,主要著眼于微觀,諸如字、詞、標點符號、數字、量和單位、圖表、公式等。由于著眼點不同,工作方式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以閱讀方式為例,編輯閱讀是線性閱讀,以句子、段落為單位,掃視甚至跳躍式閱讀,其感知的是“意”,即句意、段意、文意。校對人員閱讀是點性閱讀,以字、詞和其他符號為單位,逐字逐符地閱讀,其感知的是“形”,即字形、符形、字體、字號。兩種閱讀方式,必然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
二、現代技術條件下“編校合一”的形成
(一) 客觀條件: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
按照傳統的出版程序,作者的稿件經由編輯加工后,由印刷廠排版,打出校樣,經校對人員多次校對,反復更正,然后制版印制。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排字人員并非專業人員,排印出的文稿有差錯在所難免,所以需要校對這一環節,并與編輯工作環環相扣,以確保出版質量。如今,由于計算機強大的功能和簡便的操作,編輯人員可以通過計算機直接參與排版,在對稿件進行審讀、修改、編排過程中隨時進行校對。然而此時的校對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校對,而是檢查文稿內容,核查版式,其校對對象、程序、方法已與過去完全不同,校對是在編審文稿的同時進行的。由此一來,“編校合一”便形成了。
(二)主觀目的:出于縮短出版周期、節約成本的需要
近年來,圖書出版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能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家出版社最大化謀求經濟效益,這使圖書出版的數量大大增加。但鑒于目前編輯人員緊缺這一現象,為確保圖書數量快速增長,只有靠縮短出版周期來實現,而“編校合一”可節約時間,正好迎合這一需要。此外,傳統的“三審三校”“三校一讀”方式,必須由多人交替進行,不能由一人單獨完成。為節約成本,出版社大多會在圖書制作環節減少校對次數,或者編校合一。
(三)必然趨勢:“重編輕校”的偏見,使校對人員逐漸減少
長期以來,出版界一直存在“重編輕校”的偏見,認為策劃編輯能策劃選題,為出版社創造直接財富,帶來更多經濟效益;而校對人員所從事的只是一般的簡單機械的勞動。因此,策劃編輯不斷受到重視,而校對人員逐漸被忽視,待遇低,挫傷了工作積極性,人數日益減少。如此一來,編輯既加工文字又要校對文字,“編校合一”就形成了。如今,重策劃、輕編校已成為出版社體制改革的一種趨勢,隨著企業化改制進程的加快,這種趨勢正逐步加強。
三、對編校合一優勢與弊端的思考
(一)優勢分析
首先,相對于專業的校對人員而言,編輯對文稿更熟悉。因此,校對能力較高的編輯人員在校對過程中可利用通讀法校對,這對于提升校對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1]。其次,有利于解決編校工作中的矛盾。在出版行業中,編輯工作與校對工作具有獨立的性質,如果編輯工作與校對工作協調不好,難免會導致編輯與校對關系緊張,而在實行編校合一之后,出版行業中的編輯與校對工作集于一人,這也讓編輯與校對之間的矛盾迎刃而解。再者,在編校合一基礎上,不僅有利于提升編輯或校對隊伍的綜合素養,同時也有利于對編校隊伍進行統一管理,以便實現編校隊伍質量提升以及責任制度的落實,這對于出版行業的長遠發展具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二)弊端分析
首先,會加重編輯或者校對人員的工作負擔,特別是對于校對能力欠缺的編輯人員和欠缺編輯能力的校對人員來說,承受的工作壓力更大,也沒有更多精力開展業務培訓與理論學習,從而影響編校隊伍專業素養的提升。其次,難以避免編輯人員在校對工作中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由于編輯人員對原稿十分熟悉,在校對過程中可能會形成校對盲點與誤區,從而導致某些錯誤無法得到有效校正。最后,編校合一將會對校對工作的嚴謹性與細致性產生影響。編輯與校對兩項工作性質不同,要求不同。從校對工作來看,校對人員需要做到校異同、校是非,而這兩項職責要求校對人員能夠具有較高的學科專業知識、校對專業知識以及語言知識。但是這些綜合素養,一般的編輯工作者難以達到。
四、“編校合一”趨勢下如何提高編校質量
隨著時代發展,編校關系不斷變化。編校合一,甚至編排校一體化,是現代技術手段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由編輯工作的實際需要決定的。切實適應時代要求,加快角色轉變,用編輯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做編輯工作,用校對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做校對工作,發揮優勢,克服弊端,認真履行好編輯的職責,提高刊物質量,共同服務于讀者,這才是我們作為現代編輯的根本要義所在。
(一)國家宏觀層面
編校質量決定出版物的整體質量,不能讓編校質量成為出版質量的短板。因此,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應先加強對出版物編校質量的監管,規范運行,確保出版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其次,要加強編校人員職業道德建設,開展專業能力培訓與進修,為編校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從而推動編校人員基本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提升[2],有效避免因編校人員工作態度消極、責任意識差、專業水平不夠等因素導致出版物質量不合格。
(二)企業管理層面
首先,出版社要適應時代要求,貫徹落實崗位責任制,逐步健全各種獎懲機制。鑒于圖書出版周期大大縮短這一事實,編校人員的工作量將大負荷增加。因此,出版社的管理部門應當獎懲分明,充分調動起編校人員的積極性,以確保編校質量。其次,出版社要針對具體的編校工作量合理確定編校人員數量,從而避免編校合一給編校工作人員帶來過大的壓力。
(三)編輯個人層面
首先,要樹立精品意識,對讀者負責,積極承擔編校責任,增加校稿次數,提高出版物品質。編輯校對書稿時,屬于半自校,往往在整體上把握得較準確,因熟悉內容而忽視了字里行間的差錯。增加校稿次數可以將前一遍校稿過程中遺留的問題校正。其次,編輯之間可交叉校稿,可以是同部門的編輯,也可以是相同專業的編輯之間互相校稿[3]。具體的校次安排,可以根據稿子本身的質量情況,合理安排。再者,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特別是電腦排版和校對軟件的出現,提高了書稿排版和校對的速度。編輯在編校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校對軟件,人機結合,確保編校工作質量與效率同步提升。
五、結語
編校是一門藝術,將各學科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書稿精雕細琢,去偽存真,為讀者打磨科學可讀的作品,是編校從業者的理想追求。編輯工作和校對工作既相銜接又相區別,但由于現代技術和出版市場的發展,編校逐漸合二為一。在編校合一趨勢下,編輯工作者應以出版物質量提高為關注點,共同構筑出版物質量保障體系。我們既要看到編校合一的優勢,也應當看到編校合一的弊端,從國家、出版社、編輯個人三個層面思考,在現代出版形勢和市場發展要求之下,如何推動編校質量的提升,從而提高出版物整體質量水平,最終實現整個出版業長足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志鴻.科技期刊編排校合一模式探討——以《工程塑料應用》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06):48-51.
[2]侯金芳.校對在編輯工作中的模式與作用探討[J].出版廣角,2015,(09):80-81.
[3]孫峰.淺談“編校合一”的利弊及應對措施[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6):35-36.
[4]孫暢.談“編校合一”模式下高校學報的校對工作[J].傳播與版權,2018,(12):75-77.
作者簡介:
郭逸群(1996—),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在讀,單位: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新媒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