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謠言盛行,內容多種多樣。從理論與現實可以分析,疫情特殊時期,由于相關信息牽涉公眾切身利益,同時正規渠道信息不足,給謠言制造與擴散提供了機會。因此,政府應與主流媒體建立信息傳播長效機制,提升信息透明度,主動發布與傳播科學、準確、健康的新聞信息,從而穩定公眾情緒,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謠言傳播;治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068-02
謠言是指出于某種動機制造、傳播沒有事實根據、夸大或扭曲事實的虛假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社會上出現大量捕風捉影、肆意捏造的謠言,給公眾視聽帶來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危害。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謠言傳播的表現及特征
筆者對新華社旗下“新華信用每日辟謠”欄目1月28日至3月9日期間公布的318個謠言案例進行分析,從中窺見謠言制造與傳播的某些表現特征。
(一)疫情期間謠言的主要內容
疫情期間謠言種類較多,主要涉及疫情暴發情況、疾病傳染源、疫情隔離與管理問題、疫情預防方法、抗疫物資管理等。
1.病毒來源。有關病毒來源謠言較多,有的說病毒來自美國惡意投放進入中國,有說是武漢病毒所泄漏。例如,有謠言稱“零號病人是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生黃燕玲”,經查證實際上該研究生2015年畢業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未曾回過武漢。
2.疫情暴發情況。有關疫情暴發情況的謠言涉及很多區域,包括某地多少確診、疑似,罔顧事實,任意渲染。例如,有謠言稱“溫州順豐快遞查出四例新冠肺炎,所有人隔離”,實際情況是沒有此類病例發生,純屬謠言。
3.疫情隔離與管理。有關疫情隔離與管理謠言也較多,如有謠言稱“韓國人坐飛機到成都,僅量體溫就放行,不隔離”,事實并非如此。有網絡發布截圖,“河北省多地發布疫情緊急通知”,文中稱城區內所有路口紅綠燈改紅燈,私家車闖一次6分200元。經查證,這是一則虛假消息,類似版本在多地出現。
4.病毒的治療與預防。有謠言稱“鐘南山團隊研究表明,吸煙者病毒感染率遠低于非煙民”,事實上鐘南山團隊從未有此結論,是有人拼湊編造出來的。關于新冠肺炎預防方法,有人在微信群散布“電吹風對著手和面部吹30秒能消毒”“白酒放冰箱冷凍室能制作75%的酒精”“用火燒不著的口罩是真口罩”。經專家分析,這些都不符合科學事實。
5.抗疫物資管理。有關抗疫物資管理問題,有謠言稱“天門市將捐贈天門的蘿卜倒入垃圾站”,實際情況為某經營戶所購蘿卜行情不佳爛掉無法出售,出于好玩拍下視屏轉發朋友圈,從而迷惑受眾。
6.其他。其他類別的謠言也是多種多樣,如“網傳雨雪天火神山醫院嚴重漏水”的謠言影響很大,事實上是發生在雷神山醫院尚未交付使用的病區。有謠言稱“確診患者治療要自費40%”,而實際上是確診患者不需要自己承擔費用,各級財政會進行兜底。有微信公眾號發布“一位來自武大女博士新冠肺炎的遺書”,該遺書落款人為姜某某。經調查,事實上武大并沒有遺書中所寫的姜、江或蔣姓女博士。
(二)疫情謠言制作的主要特征
根據疫情期間謠言案例分析,謠言制造者有的是有意編造,嘩眾取寵,博取眼球。例如,有謠言稱“黑龍江大慶馳援武漢醫療隊因‘技術不硬’被遣返”,而事實上大慶兩批醫療隊取得良好效果。有人發布謠言“沈陽沈洲醫院有韓國患者去世”,事實上該醫院并沒有接診過韓國患者。還有謠言稱“山東樂陵十三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參與搶救的醫生已隔離”,完全為莫須有的事情。上述3條謠言經查證均為胡亂編造,謠言的制造者均被刑事拘留。有的道聽途說,添油加醋,“一武漢大學回來的學生傳給爺爺,已造成790人接觸”,一網民將此類信息在網絡上傳播,隨后散布該謠言的網民為此次行為公開發布了道歉信。
還有的謠言出現是因為翻譯錯誤。例如,有謠言稱“美國疾控中心確認新冠病毒源頭是美國”,原因是發布謠言的博主翻譯錯誤。某些散布者不懂專業,胡亂解析。散布謠言者稱“俄羅斯證實新冠病毒系人工合成”,實際上是網文作者不懂專業,亂用科技概念,把重組病毒與人工合成畫等號。此外,還有商家借機推銷產品的謠言,如“花崗巖能防新冠肺炎”。更甚的是,有些謠言散布者張冠李戴,故意惡搞,如謠言“伊朗副總統確診新冠肺炎后,政府官員不戴口罩探望”,其發布的圖片為2014年伊朗副總統車禍后,前總統和政府官員到醫院探望的場面。“蒙古國捐贈三萬只羊正在從二連浩特入境”,實際上采用了其他場所的圖片。
(三)疫情謠言的傳播動因及手法
1.新時期謠言傳播特點。疫情期間謠言傳播現象較普遍,主要體現在謠言傳播者背后的心理動因。謠言的制作與傳播,既有個體懷有某種目的的心理動機,如畸形表現欲,也有更深層次社會心態的反映。[1]在心理動因層面,反映出民眾的恐慌心理、求證心理和宣泄心理,由此產生對疫情的應激反應,從而不同行為主體都有強烈發布與傳播謠言的動力。
在技術動因方面,新的技術傳播手段推進了謠言的傳播。近些年,智能手機普及迅速,據統計,我國微信月活躍賬戶達到11.3億,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了4.65億。移動端信息傳播早已告別了口口相傳、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微信傳播具有發布便捷、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廉、互動性強等特征。微信信息傳播主要通過微信聊天群聊天、朋友圈、微信公眾號3個子功能來進行。
微信謠言可以拷貝陳帖、死灰復燃,情景拼接、以假亂真,因此刪帖容易,查根源難。也正因如此,通過微信出現的謠言傳播,具有人人都可成為制造者與傳播者、監管困難等特點。
2.疫情謠言制作的方法。筆者認為,謠言制作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假借權威。為了增添謠言的可信度,很多謠言假借權威科學家之口進行編造。例如,不少謠言動輒言稱“鐘南山主張”,還有的假借國外學術雜志、外媒報道之口,散布自己亂編的言論。二是東拼西湊。假造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號鏈接等拼圖,對相關文件、圖片進行PS“再改造”,從而妄稱其真實性。例如,謠言“湖北天門緊急通知撤銷所有防控卡口”,所傳圖片中文件系不法人員PS而成,痕跡十分明顯。三是張冠李戴。將其他無關圖片、視頻轉至謠言事件上,讓廣大受眾是以為真。四是舊聞變新。翻出以往舊聞,無端猜測今日疫情有人未卜先知。例如,有謠言稱十年前就有人預測出疫情。五是借題發揮。有疫情出現,但謠言制造者故意渲染,制造恐慌。例如,武漢養老院有確診老人,其中1例死亡,有謠言稱有11人因反復發燒、呼吸衰竭而死。
二、謠言傳播的理論依據以及疫情時期謠言的危害性
(一)謠言傳播理論溯源
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推出了流言和謠言理論,較好地詮釋了謠言的制造與傳播機理。他認為,人們在缺乏可靠的信息、不安與憂慮、社會處于危機狀態下,便容易產生恐怖感和緊張感,流言最容易傳播。[2]
奧爾波特推出了流言傳播公式“R=i×a”(流言流通量=問題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也就是說,對于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正規的傳播渠道越是不暢通或功能減弱,流言的傳播量越大。
該公式從兩個方面說明了流言傳播的機制:一是流言的話題通常是圍繞人們比較關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二是來自正規渠道的信息不足,現實狀況呈現曖昧性,人們會轉而向流言尋找答案。
奧爾波特還提出,謠言傳播的次數越多,信息有可能被有意或無意修改,出現變異,進而表明流言和謠言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一個人的創造,而是一系列傳播者行為累加或“群體貢獻”的結果。
(二)謠言的危害性
從以上謠言傳播理論可看出,在嚴重的疫情到來之時,權威部門沒有及時發布全面準確的信息,同時沒有正規媒體的專業輿論介入與引導,在此情況下,無法滿足公眾對信息的期待,人群中那些有害的謠言就會乘虛而入,快速、廣泛地傳播給公眾,而驚慌中的公眾也會快速將信息傳播出去。這時候,流言和謠言就會由一系列傳播者不斷累加,信息會不斷變異擴散。輕者會帶來民眾的猜疑、心理恐慌,誤導人們錯誤防疫,妨礙抗擊疫情的順利進行,重者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損害國家形象,引發社會危機,造成社會動蕩不安。
三、有效遏制疫情謠言傳播的治理機制
在疫情暴發之初,正規主流媒體應及時占位,傳播準確透明的新聞信息,從而避免謠言的出現與擴散,減少謠言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危害。
與此同時,政府機構與媒體應明晰責任,強化突發疫情反應,在法律、技術手段上管制與約束謠言的產生與傳播,建立謠言治理的長效機制,確保社會信息傳播的準確健康,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一)科學有效地甄別謠言
謠言的甄別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能片面為追求穩定目標而一概將所有可疑信息源斷定為謠言。
在此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相關部門片面求穩,將8名傳播疫情信息的醫生當作謠言制造者予以處理,還數次發布“病毒不會傳人”等誤導性信息,導致疫情在初期沒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從而釀成全國乃至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
可見,科學有效甄別謠言非常必要。相關網絡信息監管部門應提升監管水平,協同疾病控制機構,科學把控信息管理,準確甄別謠言。對于謠言,要分清其危害度;對于嚴重危害社會、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造成社會恐慌的謠言制造者依法嚴懲。
(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
信息越透明,社會信息的公開度越高,謠言生存的空間越小。近些年來,民眾對地方政府信任度下降,其中一個原因在于輿情出現后,官方因無法承受輿論壓力便想方設法采取“捂”的辦法阻止民眾了解真相。由于政府信息公開程度不夠,真實信息公開程度滯后或者模糊,便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土壤。
因此,政府要轉變觀念,提升社會透明度,建立與完善陽光信息公開制度,除了制度性的日常政務公開外,還應增強危機應對能力,建立重大突發狀況信息應急披露機制。
首先,政府要與主流媒體協作,向主流媒體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地發布突發事件信息,解答媒體問詢。第一時間通告疫情發展狀況、疫情規模及相關數字,避免不法分子惡意渲染造成社會恐慌。其次,配備專門人員,通過各種平臺與廣大市民建立良性互動,解答市民疑問。再次,政府要及時準確把握輿情,一旦出現謠言傳播,應迅速公開真相,澄清事實,進行辟謠,遏制謠言的進一步傳播。
(三)建立媒體快速響應機制
面對突發公共疫情,主流媒體應提升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提供快速及時、準確真實、科學權威的疫情新聞信息,是傳統主流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疫情新聞輿論引導方面,主流新聞媒體不能缺位,必須搶在疫情新聞報道的最前端。一方面,應建立突發事件快速響應機制,整合調動全媒體最精銳力量,緊抓疫情重點,進行正面輿論傳播和疏導,讓及時、全面、準確的疫情信息內容以最快速度、在最大范圍內得到傳播;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有維護新聞信息權威公正的責任,為應對疫情謠言的傳播,媒體應主動設置辟謠工具,開辟專門的“辟謠”平臺以及各種欄目、頻道,實時、迅速地傳遞權威科學的信息,遏制謠言的進一步傳播,確保社會信息的準確、健康,從而穩定公眾情緒,維護社會穩定。
(四)提高媒體報道的專業水平
從事疫情新聞報道,新聞人要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精湛的專業素質。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深入實際,精心做好采訪報道工作。在疫情報道中做到真實公允,不作假,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行使輿論監督的責任。同時,要分秒必爭,搶奪新聞發布時機,真正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此外,新聞記者不能簡單照抄通訊社的稿件,更不能偏聽偏信謠言和流言蜚語。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疫區一線,采訪醫護人員、病患、當地百姓,真實地反映醫護人員勤勞奮戰狀況以及病患疾苦,挖掘出更多感人的故事。
疫情報道有別于一般的時政報道、經濟報道和文藝報道等,不僅應具有實效性,更要具備真實性、科學性、可驗證性。新聞人不可“外行充作內行”,應充分尊重科學,認真采訪醫學家和科研人員,吸收不同專家的觀點,了解疫情背后的更多資料,進而創作出優秀的疫情報道。
(五)完善信息傳播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網絡謠言泛濫問題較多,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表現突出。其原因在于謠言制造與散布違法成本低。因此,完善相關法規,加大對造謠傳謠者的處罰力度十分必要。加快完善網絡信息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編造、傳播謠言行為的界定及相應法律責任的判斷、懲處要有法可依。對網絡謠言制造與傳播的行為性質、責任認定、危害賠償以及管理的主體、程序、監督、懲處等作出明確規定,讓造謠傳謠者受到應有的懲處。
此外,執法部門應以法律為準繩,嚴格執法,對網絡謠言建立嚴格的追責機制,必要的時候還要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尤其對于疫情特殊時期惡意造謠,擾亂民心,造成社會動蕩的造謠者給予嚴懲。
(六)完善嚴格審查的技術手段
信息傳播只有通過嚴格的技術把關,才能有效抑制有害信息的擴散。應借鑒國外先進的網絡管理方法,實施網絡實名制,同時政府與網絡服務商緊密協作,提供過濾軟件,確保遏制網絡謠言。為打擊、防范謠言,采用屏蔽、過濾、審查、分級、黑名單、實名制等各種手段,預防謠言的出現與傳播。此外,應強化監管,通過設立舉報箱、開通舉報熱線等形式,鼓勵公眾參與監督。
(七)提升公眾的網絡媒介素養
網絡媒介素養是網絡時代公眾利用網絡媒介制造、獲取、傳播信息的基本素質與修養。例如,澳大利亞就實施了從幼兒園到12年級完整的媒介素養教育。可見,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青少年網絡教育中很有必要,我國也應在青少年教育中建立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標準,推出多樣、靈活的教育方法,使人們從小增強網絡責任意識和提升網絡媒介素養。
為切實遏制網絡謠言,要在整個社會宣傳文明上網,培育理性公民與網民。號召網民自覺抵制假新聞、假消息,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進行評論和轉帖,誠信發言,保證網絡信息的真實性。
四、結語
“真相遲遲不上路,謠言就會搶先出發。”疫情暴發后,社會公眾驚慌恐懼,如果管理部門裝聾作啞,媒體沉默,謠言必定就會乘虛而入,負面輿情就會出現。因此,政府機構必須增強危機應對能力,提升信息透明度,建立重大突發狀況信息應急披露機制。主流媒體也不能回避或缺位,應堅守自身的社會責任,快速準確地發布社會普遍關切的疫情新聞信息,及時辟謠。同時,全社會應齊心協力,摒棄謠言,共同營造公正公開、真實準確的輿論氛圍,讓廣大公眾擁有一個更健康自信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丁穎,張焱.突發事件及網絡謠言實證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2):1-3.
[2] 陳平.疫情報道的新聞價值與輿論導向[J].新聞傳播,2010(5):58-59.
作者簡介:欒玉樹(1962—),男,河北邯鄲人,研究生,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學,城市經濟,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