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其中出現了以一批真實事件為基礎的非虛構寫作內容平臺。當非虛構與暴力結合時,媒介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界限非常模糊,其暴力內容的呈現和影響都值得關注。本文對“魔宙”微信公眾號非虛構內容與讀者評論進行分析,探尋此類基于暴力事件的非虛構內容的尺度與張力。
關鍵詞:媒介暴力;非虛構寫作;“夜行檔案”欄目;內容;讀者評論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27-02
公共暴力事件的媒介呈現一直深受關注。針對暴力事件的報道,有評論批判報道力度大的媒體制造“煙霧彈”,具有“渲染”意味,存在“博取眼球和注意力”的嫌疑,認為不必制造“莫名的危險氛圍”;[1]更有甚者呼吁“莫讓女大學生遇害事件加劇社會冷漠”。[2]同時也有人肯定這種媒介呈現的積極作用,“失聯女大學生遇害為同齡人敲響警鐘”。[3]可見,嚴重暴力案件的媒介呈現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微秒關系值得思考。
當下微信公眾號蓬勃發展,眾多非虛構寫作平臺興起,如One實驗室、谷雨實驗室、人間theLivings、魔宙等。其中,“魔宙”微信公眾號以非虛構寫作為主,大量呈現社會暴力案件和都市傳說。文章流量極高,達到每篇文章瀏覽量“10W+”的效果,影響力可見一斑。當非虛構與暴力結合時,媒介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界限變得非常模糊,其暴力內容的呈現和影響都值得關注。
“魔宙”分為4個欄目,其中“夜行檔案”是一個非虛構欄目,講述真實罪案故事,充斥著大量貼有“真實”標簽的暴力內容。本文選取該欄目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探究該公眾號非虛構的內容對暴力犯罪者和受害者形象的建構,整體概況與特征是什么,其暴力內容的呈現是否存在失度或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上,筆者的落腳點在于考察此類媒介暴力內容是否對受眾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存在“警示作用”。
一、“魔宙”非虛構欄目的內容分析
(一)暴力犯罪案發地點
具體的案發地點占比最高的是“作案人家中”,9起案件中被害人在作案人家中遇害;其次,鄉野偏僻處和城市建筑偏僻處也是罪案的高發地帶,均占比17.39%;有2起案件發生在“受害人家中”;還有像寺廟、教室、普通街道、火車上這些特殊地點。值得注意的是,案發地點屬于涉案人的“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比例差別較小。
(二)暴力犯罪者形象
所涉及的23個暴力犯罪案例中,犯罪類型大部分是故意殺人罪,共19起;1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另外,3起案件的暴力犯罪者同時犯下多種暴力罪行。根據對23起案件犯罪動機的統計,比重最大的前兩類分別為財物動機、性動機,占比達34.78%和21.74%;其次是政治動機和報復動機,占比均為17.39%。此外,分別有1起暴力犯罪的犯罪動機是自尊動機和妒忌動機,各占比4.35%。
值得注意的是,將犯罪者性別、犯罪者年齡、犯罪類型分別與犯罪動機作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均顯示不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該微信公眾號23篇文章中,21篇提及了暴力犯罪者的刑罰判決。其中,“死刑犯”占總數的69.57%;其次是無期徒刑4例,占比17.39%;有期徒刑1例。
(三)受害者形象
在樣本案例中,受害者性別情況為:僅有男性受害者5例,僅有女性受害者5例,占比均為21.73%;男性女性受害者都有的案例13例,所占比例達到總數的56.52%。這項數據超出筆者預期——在數據分析前筆者猜測,受害者中女性比例可能大于男性。
研究表明,受害者年齡多分布在18~40歲,占總數將近一半;其次的情況是“多個年齡段受害”,占比35%;少年群體受害占比9%,0~6歲和41~65歲的受害者分別占總數的4%。
(四)公眾號標題和圖片分析
封面圖片和文章標題中越多出現性別、年齡、犯罪手段、受害者人數等具體細節,這些文章則會被認為具有更多的刺激性元素。研究發現,封面圖片內容整體可分為8個類型:犯罪者圖片、受害者圖片、受害者家屬圖片、作案工具、調查工具、案發現場、涉案景物圖片、無關景物圖片。這8個類型中,無關景物圖片占比22%,其他類似的圖片均與案件相關,總計占比78%。可見文章封面圖片的刺激性元素較多。
與封面圖片相比,標題的刺激程度偏低。犯罪者性別出現在標題中的比例在6個變量中最高,也僅有43.48%。標題中出現犯罪手段、受害者性別的比例均為34.78%,受害者人數在標題中最少出現,僅占比26.07%。
(五)文中圖片分析
在文章中,犯罪者照片和犯罪工具的曝光度較高。其中,出現犯罪者照片的比例高達82.61%,相比受害者照片的出現比例要高出很多。同時,犯罪工具也很大程度被強調,在17篇文章中出現,占比達到73.91%。此外,案件的受害者照片也會出現,比例明顯低于犯罪者照片出現的頻率,占比47.83%。
(六)反思性信息的分析
除了以上變量,本研究還對一些反思性信息進行了統計。反思性信息主要指的是“是否對犯罪心理進行剖析”“是否對該類社會事件進行反思”“文章對犯罪者的定位”。
根據統計,發現15篇文章都對犯罪者的成長經歷、犯罪動機進行了分析和探究,占比65.22%。17篇文章都對案件涉及的社會事件進行了“舉一反三”,思考并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這類文章數量占總數的73.91%。在“文章對犯罪者的定位”這一調查中,52.17%的犯罪者被定性為“壞人”,包括一些“連環殺手”“變態殺人狂”等描述;值得注意的是,39.13%的犯罪者被認為是“普通人”,更甚的是,在涉及的2起暴力犯罪案件中,作者認為該犯罪者是某些社會問題的“受害者”,他們犯下罪行的其中原因很大一部分責任在于“家庭環境”。
二、“魔宙”非虛構欄目的讀者評論分析
筆者就“魔宙”非虛構欄目26篇微信推文的讀者評論進行了分析,選取每篇推文下方點贊量超過100的讀者評論作為分析對象。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出發,筆者觀察受眾在評論區的表達,發現基于對非虛構案件暴力內容的呈現,該欄目的非虛構內容與受眾之間產生了多重認知與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人公與自身
團團:“第一次知道原來犯罪離我這么近,一個再善良的人只要沾上血腥就會變得無比的兇殘。喜歡這種紀實的案子,希望浪哥多多說一些!”(夜行檔案第7期)
K:“他們不是惡魔,也不是魔鬼,他們只是人,跟我們其實沒什么差別,但是他們的環境/基因/現狀迫使他們做了一個極壞的選擇。所以到頭來,我們都有可能變成他們。”(夜行檔案第5期)
以上截取的兩個讀者是從非虛構內容的主人公出發,結合自身談的一些感悟。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主人公,通過對非虛構案件主人公的認識來剖析自身、反觀人性,形成非虛構案件主人公與讀者自身的互動。
(二)案件與社會
MR.G:“該事件最早爆料并不是新聞媒體或者警方通報,而是死者家屬拍了大量照片在天涯社區爆料,瞬間傳遍網絡,包括國外媒體大量報道,警方才做出反應,不過無論怎樣,警方最后還是積極處理了此次事件,而且很圓滿,算是告慰了13名被害同胞吧。”(夜行檔案第3期)
尋燃:“身為一個云南人,見過了太多吸毒的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簡直不能用語言形容,在美沙酮服務點見到的患者也都不能形容,毒品正在腐蝕著這塊美麗的大地。”(夜行檔案第3期)
“魔宙”非虛構欄目的內容也會引起讀者對社會問題的反思。這通常被認為是傳統新聞報道的功能之一。但筆者發現,非虛構內容同樣具有社會“探照燈”的作用。與傳統新聞報道不同的是,非虛構寫作以一種更加故事化的表達、懸念型的情節架構吸引讀者深入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中去。
(三)非虛構與現實生活
COCO:“你的故事都非常吸引人,大約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什么都會發生。借由你的筆,看到也許永不曾也永不會接觸的世界的另一面。”(夜行檔案第1期)
haercastle:“看出了作者的認真和用心。雖然早就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不過還是多謝科普。從這里看世界,總有一些獨特的感覺。”(夜行檔案第3期)
非虛構的內容是建立在一種真實的世界觀之上的。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非虛構內容中大多事件是在普通人來看是不會發生的事,但正因為讀者知道該內容是改編自真實世界,會極大程度引起讀者對現實生活的觀照。
綜上,其實不難發現“魔宙”非虛構欄目的內容作為一種中介,成為讀者認識自身、反思社會、認知世界的一面鏡子。
三、非虛構內容的尺度與張力
結合以上對“魔宙”微信公眾號“夜行檔案”欄目的內容分析與讀者評論分析,給筆者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暴力事件非虛構內容的尺度
21世紀初,美國傳播學界推出一份“國家電視暴力研究報告”。該報告提到了電視媒體中高風險的暴力表現(high- risk portrayals of violence)概念,包括:一個罪犯被描繪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暴力顯得很公正;暴力不受懲處;受害者若無其事;暴力十分現實,并不遙遠。[4]本文雖不是對電視暴力內容的研究,此處也借用該報告中“高風險的暴力表現”作為幾項參考指標對本文的研究對象進行衡量,具有適用性。
根據以上對23篇文章的內容分析,該公眾號“夜行檔案”欄目對暴力犯罪者定位整體上是非正義的。在單個暴力犯罪案件中,作者描述犯罪行為時多用“面目猙獰”“殘忍殺害”“令人發指”等形容詞,指出這些暴力犯罪者“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即使在對犯罪者個人成長經歷進行剖析后,指出其中存在的“非個人因素”,但也不否認犯罪者本身的罪孽和“不可饒恕”,認為其“不值得同情”。在23篇文章中,21篇提及暴力犯罪者所受到的懲罰,且多為死刑、無期徒刑等刑罰。從側面傳遞出一個信息:暴力犯罪行為是非正義且會受到嚴重處罰,對受眾起到一個“警示”作用。
關于案件的受害者,該公眾號的作者體現出悲憫的態度,較多體現人文關懷。從受害人家屬的角度揭露暴力犯罪者對社會產生的不可逆危害。例如,在一起未成年人受害案件中,文末提到受害者父母“精神上至今有些恍惚”“因無法面對支離破碎的家庭走向離婚”。但在涉及受害者的描述中,作者筆觸謹慎,較少暴露受害者個人信息和被害細節,不利用“消費受害者”來吸引點擊量,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筆者認為,在這方面,“魔宙”微信公眾號較少觸犯“高風險”的紅線,并且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尺度達到一個“反暴力”的傳播效果。
(二)暴力事件非虛構內容的張力
“高風險的暴力表現”概念中最后一點認為呈現“暴力十分現實,并不遙遠”是一種高風險媒介呈現行為。筆者對這項標準表示不贊同,且觀點恰恰相反。
本研究中,23起暴力犯罪案件中,52.17%的犯罪者被定性為“壞人”,值得關注的是39.13%的犯罪者被認為是“普通人”。“普通人”犯罪比例被呈現得這么高,誠然會增強受眾的現實危機感,但使“防患于未然”的觀念深入人心,不失為一種進步。筆者提出這一觀點主要從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每個人都是潛在犯罪者”,是防微杜漸。犯罪學者給出數據顯示犯罪人口比例比較低,極少數普通人才會犯罪。一方面是好消息,另一方面比例低意味著不具有普適性。犯罪者的性格、受害者的特征、案件所發生的種種社會環境背景,這些變量被犯罪學者放進數學模型中推算演繹,試圖摸索出可能存在的犯罪規律,從而打擊犯罪。在普通人犯罪之前并不能被預知,現實中打擊犯罪依然是事后追究為主,預防犯罪并不現實。
第二,風險社會中,防人之心不可無。與此同時,即便知道善意不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做好自我保護之后,仍然可以去期待善意。期待善意的基礎是有足夠保護自身的力量,力量又源自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結語
本文認為:一樁暴力犯罪的社會事件,不僅僅是犯罪者和受害者的事情。非虛構寫作通過剖析一個暴力犯罪事件、探究殺人犯的成長歷程,讓受眾在一個合理尺度內“走進暴力”,影響受眾對風險社會的認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走進暴力”的另一面是“反暴力”。
參考文獻:
[1] 王明楊.不必渲染“女大學生遇害”事件[N].新華每日電訊報,2014-09-01.
[2] 楊峰.莫讓女大學生遇害事件加劇社會冷漠[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4-09-03.
[3] 王萬瓊.失聯女大學生遇害為同齡人敲響警鐘[N].中國教育報,2014-08-22.
[4] 廖衛民,陳桂蘭.被美化、淡化的電視暴力——美國“國家電視暴力研究”介紹及啟示[J].新聞記者,2006(04):77-80.
作者簡介:周蕾(1994—),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