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錄片的創作會受到攝制技術、審美理念和觀眾欣賞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創作模式百花齊放,既有單純的真實事件記錄,也有加入解說、音樂動效、動畫特效等元素的創作模式。故事創作手法在紀錄片中的普遍應用成為了創作者的共識。本文對故事創作手法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結合案例探討具體應用。
關鍵詞:故事創作手法;紀錄片;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68-02
紀錄片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記錄與創造性處理,不存在虛構性質,但不意味著不可以采用虛構創作手法來反映真實世界。紀錄片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合理應用故事創作手法,利用故事片創作敘事策略,加入情節、娛樂及科普元素,對史實或事件進行真實、準確的講述,使其內容更具吸引力和沖擊力,會比直播式記錄或一味說教的紀錄片更有觀賞性。
一、創作有故事性的紀錄片的重要性
紀錄片的故事創作手法是借用戲劇和劇情片的結構方式,通過懸念、高潮來塑造情節和人物,可以在影片后期制作時,利用幕和場的概念對節奏、段落進行打亂和排序,使故事的鋪陳有更好的劇情效果,多應用于對懸而未決事件的表達。當然無論怎么表達,都不可以臆想情節、違背真實,這是創作者的共識。
早期電影用于線性事件記錄呈現,觀眾出于好奇心會對影片抱有熱情,隨著新鮮感的減退便失去了觀賞沖動。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最早采用戲劇化的方法來拍攝電影,他在1899年拍攝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停機再拍技術,創造出了南瓜變馬車、灰姑娘破舊衣服變絢麗晚禮服的場景,賦予了電影故事性和趣味性,進一步推動了電影產業的發展?!凹o錄片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早在20世紀初期,就在創作的因紐特人紀錄片中應用了故事講述方法。
目前我國紀錄片鮮少進入院線,敘事方法和創作手法受制于傳統思維,難以呈現多元化表達。在紀錄片創作中學會講好故事,不但是創作手法問題,更是滿足觀眾對審美的需要。利用真實的素材來構建完整而有感染力的故事,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提升故事內容的感染力,會遠大于簡單將事件羅列所產生的影響力。[1]
二、故事創作手法在紀錄片中的應用
(一)確立故事意識
紀錄片創作時,故事是需要通過尋找才可以發現的,它是現實世界的偶然事件,創作者應該培養延展探索有價值、有趣味故事的心理和視角,對選題相關資料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做好選題的前期采訪工作;拍攝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可以構成故事的元素,盡量跟蹤拍攝有獨特價值的故事線索,把紀錄片的敘事段落打造為影片的閃光點。比如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其導演雷建軍曾幫助西藏登山學校的學員次培,把一沓佛經轉交給珠峰下絨布德寺的唯一喇嘛、他的父親,這樁偶然的小事使西藏的傳統與未來發生奇妙關聯,促成了一部關于山和與山發生交集的人的故事的紀錄片誕生。4年跟拍,700多小時的素材,本命年第一次擔任沖頂任務就登頂珠峰的年輕向導、一生奉獻給了登山事業的兒子、參加普通高考遠離登山事業的學校教練……后期剪輯去繁存簡,將海量素材提煉為一個個蒼涼堅毅、令人動容的真實故事,娓娓道來。在紀錄片的整個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都需要把故事意識樹立起來。
(二)歷史故事化
對紀錄片進行創作時,可以對歷史資料和文獻進行故事化處理,把單獨的歷史事件和碎片化元素延展整合,聚焦故事中的小人物,把他們的悲歡離合、真實人生表現出來,也就成就了對大歷史的探尋。以小人物的命運抉擇為切入點,歷史“活”了起來,鮮活的人生故事豐富了歷史,這正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三)故事情節化
情節是作品中整個敘事的變化過程,紀錄片通過事件、插曲、行動等結構成分,向結尾推進,采取情節化敘事是優化故事效果的有效方法。紀錄片采用故事化創作手法的主因是歷史影像的缺失,當紀錄片中某些歷史內容是已經發生而無法捕捉到的影像時,很多創作者會選擇補充畫面的方式來保證情節的完整性。為了具有更好的情節化效果,可以利用情景再現方式來重現缺失影像,通過演員或道具重構歷史事件,將歷史畫面、自然條件和人物事件等再次展現給觀眾,通常塑造人物時采用背影、剪影、特寫等方法營造歷史感和時空感;創作者也可以拍攝故事發生地舊址,通過場景的光效氛圍和物品的特寫細節完成敘事。
紀錄片中的情景再現內容依然從屬故事敘述主線,它與真實歷史影像、親歷者采訪等內容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節。情景再現片段應該保持合理比例,可以通過字幕等形式提醒觀眾知曉該段落為情景再現內容。總之,合乎邏輯的情節設計可以增加紀錄片的思想深度。
(四)情節細節化
細節決定成敗。紀錄片的豐富細節可以更好地體現出故事性,完成敘事功能。焦波導演的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原本選題方向是拍攝二十四節氣,他帶領5個年輕人來到山東杓峪村,像“墻上的蒼蠅”一般記錄了村莊的四季,從抱著琵琶撥弄琴弦和妻子“打嘴炮”頻爆金句的“文化人”杜深忠著手,記錄他們質樸平和的日常生活。通過細節放大而構造的小故事,會給觀眾帶來驚喜。1000多小時的素材中,導演選取了最精華的細節構成了94分鐘的影片,真實可感的細節成就了本片,使之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農村生活標本。[2]
(五)口述歷史
具有很高史料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口述歷史是通過與被采訪人員的交流與溝通,使他們在鏡頭前講述史實或事件故事。被采訪人員有親歷者、敘述者兩個類型。親歷者是故事中的人物,敘述的故事更具真實性。比如郭柯導演的紀錄片《二十二》,以2014年中國內地幸存的22位“慰安婦”的遭遇為背景,以個別老人和長期關愛她們的個體人員的口述,串聯展現出她們的生活現狀。紀錄片用最為樸素的語言還原那段歷史,沒有偏激的話語,但卻能體現出經過時間治愈后的猙獰傷痕,讓觀眾在平淡中感受那份歷史記憶的重量。敘述者多為記錄事件有關的學者和專家,會帶觀眾從上帝視角親歷現場,以權威的角度為故事的發生提供佐證,通過對背景和細節的描述來還原歷史的原貌,好的敘述者能達到繪聲繪色的效果。
口述歷史中的故事存在真實性難以判斷的問題,記憶時間較長難免會存在與真實歷史的偏差,碎片化的記憶也會對故事的完整性產生影響。口述歷史與物證等相比有更多的主觀性,創作者通常選擇采訪與歷史事件有直接關系的當事人,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口述歷史的真實性。
(六)音樂同期動效參與敘事,營造故事氛圍
在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中,創作者要充分重視音樂同期動效,這不僅會為紀錄片營造更好的氛圍,更可以提升紀錄片故事化程度。紀錄片《美國工廠》是典型的直接電影,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通篇沒有解說,訪談只錄聲音,作為旁白使用。這時,同期動效對整個紀錄片的構成至關重要。例如中國工廠的每天排隊報數、立正稍息,曾讓美國主管科特看得目瞪口呆,而當他想復制中國排隊式管理的時候,嗓音的前后變化形成了對比,將中美企業文化的差異表現得耐人尋味。
三、結語
故事創作手法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創作者應該樹立故事構建的意識,努力探索敘事的依據,對碎片化的故事元素進行情節化處理,對環環相扣的情節進行細節化處理,也可以根據故事創作的需要采用口述歷史、加入音樂動效等方式,提高敘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同時,創作者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需要在保證故事真實性的前提下,創新敘事手段,才能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
參考文獻:
[1] 王靖坤.“真實再現”在社會現實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 梅云飛.“一帶一路”題材口述體紀錄片的創作研究[D].河南大學,2019.
作者簡介:張寧(1973—),男,山東人,本科,三級導演,研究方向:紀錄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