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29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一批優秀的融媒體作品獲獎。這些獲獎作品有什么特點?本文從選題策劃、踐行“四力”、創新表現方式、準確把握時度效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給未來的融媒體作品創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融媒體作品;創作趨勢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72-02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宣傳部批準的全國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的最高獎。在第29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有40件優秀的融媒體作品脫穎而出,取得驕人的成績。[1]這些獲獎融媒體作品的主創人員善于捕捉社會熱點、反映民眾關切、精心組織策劃、注重受眾參與、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加強正能量宣傳,傳遞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他們的作品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沖擊和心靈震撼。筆者認為,這些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國內各大媒體綜合運用不同介質的傳播形式、技術方法、報道體裁和敘事方式打造融媒體力作的創作趨勢和成功經驗,值得新聞界的同行深入研究、學習借鑒。
一、知名媒體團隊通力合作,精心策劃重要選題
榮獲第29屆中國新聞獎的融媒體作品,基本上是國內知名媒體的創作團隊集體創作的。這些創作團隊實力雄厚、視野開闊、政治站位高、策劃周密、選題重大、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謀劃在先、創意獨到,在選題上強調問題導向,在采訪上突出實地調查,在效果上注重融合傳播,齊心協力打造可視、可聽、可感、可傳播的融媒體精品。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制作推送的系列微視頻《中國一分鐘》獲得短視頻特別獎。創作團隊從“一分鐘”這樣一個小切口入手,將宏大敘事按照時間刻度進行微縮,建構起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全景,展現出中國人民追夢前行的精神風貌。他們廣泛收集中國各領域發展的新成果,從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用感人的畫面傳遞出“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源自每一分鐘的積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的價值共識。《中國一分鐘》創新傳播模式,融通線上與線下,多渠道深度整合,達到海量傳播和廣泛好評。據不完全統計,這個系列微視頻線上閱讀播放量超過24億,線下覆蓋用戶數超過2.5億。[2]
新華網精心打造的品牌欄目《講習所》獲得新媒體品牌欄目一等獎。《講習所》是一個特色鮮明、角度新穎、權威深刻、表達生動的全媒體創新產品。上線3年來,系統多元地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和廣大受眾的廣泛稱贊。2018年,《講習所》推出原創作品260個,單篇稿件最高轉載量達1491家,10部微視頻傳播量過億。如今,這個專欄日益成為廣大網民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權威、便捷的“學習之所”。[3]
二、扎扎實實踐行“四力”,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
融媒體時代,記者早已變身“全能戰士”,需要熟練掌握采訪、攝影、剪輯等多種專業技能。只有深入一線勤學苦練,才能提高本領,創作出好作品。許多優秀的融媒體記者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投入采訪報道,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他們嚴把政治導向關、嚴守新聞真實性的底線,用心、用情、用力提高融媒體作品的質量。
央視新聞客戶端原創的短視頻《鼓嶺!鼓嶺!》獲得短視頻新聞一等獎。這件作品講述了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親自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間交往佳話。主創人員奔赴福建省福州市深入拍攝,幾經周折,專訪到當年這一事件的核心見證人,決定用沙畫還原歷史,用采訪和資料畫面來深情講述這一跨越百年的傳奇。這件作品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它以故事化的手法、風格化的敘事,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傳播力,成為2018年備受好評的時政短視頻佳作。
三、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好故事傳遞正能量
不少獲獎的融媒體作品通過小人物的家國情、中國夢來反映時代風骨。作者從主人公的身上挖掘人性之美,寫出十分感人的細節,才會讓廣大網民一致“點贊”。有一些創作團隊善于通過一個個真切感人的故事,以強烈的家國情懷打動人心,激發起人們強烈而持久的共鳴。他們通過巧抓新聞點,巧講故事,力求通過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好故事吸引民眾,貼近人心,唱響新時代主旋律,激發社會各界的奮進力量。
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制作發布的短視頻新聞《臊子書記》獲得短視頻新聞一等獎。天津大學“80后”青年教師宋鵬響應國家號召,到甘肅省隴南的一個村莊擔任第一書記。他積極挖掘地方特色,以沙灣臊子為切口,帶領村民打造全鏈條式電商產業,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帶不走的幸福路”。作者采用實地還原和動畫結合的敘事方式,以懸念推動故事進展,通過典型人物折射出扶貧干部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道路上“心系人民、愛撒鄉村、無悔青春、不負韶華”的情懷。這個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作品在第5個國家扶貧日之際推出,影響廣泛,綜合計算,視頻累計曝光量超過1億。
四、融媒體作品創意新,參與性強,科技含量高
獲獎融媒體的創作團隊創新報道理念和方法,運用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創作,作品具有融合、垂直、沉浸、社交、場景等鮮明特征。他們善于用鮮活生動的表達方式吸引受眾,用主流價值凝聚愛國力量,讓“主旋律”成為“最強音”,催生更持久的情感共鳴,因而受到廣大網民喜歡,形成聚攏海量粉絲的傳播渠道集群。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承建、上線發布的網絡網頁設計《“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網上展館》獲得特別獎。主創人員以新媒體平臺為依托,運用3D模型技術,采取多媒體互動疊加圖文、音視頻等形式,生動再現了當時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實體大型展覽全貌。廣大網友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隨時隨地訪問網上展館,身臨其境感受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這個作品創造了大型主題展覽網上展館觀展新紀錄,頁面點擊量高達4.03億。
五、準確把握時度效,巧借“東風”多渠道發布
獲獎融媒體作品緊跟社會熱點,注重發布時機,力求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一些知名媒體的創作團隊在推送融媒體作品時,重視新聞首發效應,做好早和快的文章;在力度和分寸上精心把握、精準拿捏;在傳播效果上力求做到有的放矢、適度有效,從而進一步提高媒體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前夕,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制作推送的系列創意互動報道《父親·我們·時代》,以37年前一幅著名的油畫《父親》開篇,從父輩的眼神穿越,回望40年來一幕幕“點睛”時刻,致敬改革奮斗者,鼓舞新一代開啟新征程。它以歷史縱深感、情感濃度取勝,視角獨特,從眾多的融媒體作品中脫穎而出。這個視頻還打通線上線下,在4個改革標志性地點,推出“與時代同框”互動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總瀏覽量超過2.1億人次。這件作品視角獨特、制作精良、技術上有創新,榮獲媒體融合一等獎。
六、結語
融媒體作品的創新創優沒有止境,我們要深入探索其中的規律,推動創作實踐健康發展。我們要與時代大潮同頻共振,堅守初心使命,滿懷激情記錄新時代、謳歌新奮斗。我們要守正創新、砥礪前行,為祖國抒寫、為人民放歌,讓更多更好的融媒體作品進入廣大網民的視野,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DB/OL].中國記協網,http://www.zgjx.cn/cnnewsaward2019publicly/index. htm,2019-11-01.
[2] 金臺新聲.人民日報社這些作品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DB/OL].微信,https://mp.weixin.qq.com/s/kWQNvJvYNDNovQOlZ3wXxQ,2019-11-06.
[3]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舉行新華網兩件作品獲一等獎[D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9-11/08/c_1125210612.htm,2019-11-08.
作者簡介:戴天林(1962—),男,浙江杭州人,大專,主任編輯,研究方向:廣播和融媒體作品創新創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