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最先應用在軍事上。然而,長期以來很難做好軍事科技新聞報道。如何在突破條條框框,走出一條軍事科技新聞的特色之路,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近4年的全新探索,《科技日報》的軍事科技報道在中央級報刊中獨樹一幟,其《科報防務》版是唯一一個專注于軍事科技熱點話題的版面。希望《科技日報》的一些探索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關鍵詞:軍事科技新聞;科普報道;選題策劃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77-02
2016年,《科技日報》的《科技強軍》版正式改版為《科報防務》版,從以往專注國內軍事典型報道,改為專注軍事科技熱點新聞報道與解讀。4年時間不長,但對一個版面來說卻意義重大,它意味著有30多年軍事報道歷史的《科技日報》在這個領域的華麗轉身。
軍事科技是科技新聞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最先應用在軍事上,這也是軍事新聞中最容易抓住社會熱點的部分。
然而,長期以來很難做好軍事科技新聞報道。一是軍事科技新聞專業性強,而主要讀者是普通部隊官兵和軍事愛好者,因此必須通俗易懂;二是部隊新聞宣傳以政治性宣傳任務為主,典型報道多,時事新聞報道少,這樣的科技新聞往往游離于社會熱點之外,缺乏關注度;三是軍事新聞采訪要注意失泄密問題,很多熱點話題往往屬于未公開內容。中央媒體要講政治,要服從國家安全大局。因此,如何突破條條框框,走出一條軍事科技新聞的特色之路,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科技日報》的軍事科技報道在中央級報刊中獨樹一幟,《科報防務》版也成為唯一一個專注于軍事科技熱點話題的版面。那么,它究竟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又做了哪些新的嘗試?
一、軍事科技新聞要善于抓熱點
軍事科技新聞的選題角度應緊密圍繞軍事活動,同時也要滿足受眾需要,善于結合熱點話題。[1]
最熱的話題是什么?答案無疑是中國軍隊自己的裝備,特別是國之重器,如航母、導彈、戰斗機等。這也是筆者長期從事軍事科技報道的直觀感受,其關注度遠遠超出其他軍事科技報道。
為此,2016年8月10日,《科報防務》版首次登場,主打稿件就是堪稱重磅新聞的《國產航母大猜想》。在以往中央級報刊的軍事報道中,很少有這樣直接介紹如此重要的裝備的報道。國產航母的相關信息當時僅僅是在互聯網上傳播,官方沒有透露更多信息。因此,文章內容是否可靠、是否會造成泄密,就成了考驗編輯和記者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們獨家連線了著名海軍軍事專家李杰以及海軍作戰與裝備專家王云飛。作為權威專家,同時也是經?!奥睹妗钡膶<?,他們掌握的內容無疑更加可靠。最終,這篇文章從科普的角度探討了國產航母合理的可能性,刊發后一炮打響。
2017年4月前后,又一則消息引爆了軍事愛好者的朋友圈——首艘國產航母可能于“海軍節”下水。這到底是真是假?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件事?中央媒體報道這種新聞如果把握不好尺寸,很容易成為炒作的焦點,輕則帶來負面影響,重則對研制進度造成影響。經過慎重考慮,我們決定主要科普航母研制的過程、下水的意義、下水后還要做哪些工作,而對是否于“海軍節”下水則作了巧妙的、科普性的回答。這篇報道不僅回應了輿論,關注了熱點,而且科普了知識,反響很好。
突發性的、引起廣泛爭議和關注的軍事新聞也是我們發揮作用的舞臺。
2016年,外國媒體突然報道稱,中國試圖將“太行”發動機工作溫度提高50攝氏度,但由于工藝問題,發動機隨時可能在空中爆炸。消息一出,引發大量輿論炒作,直接影響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進程。
這樣的新聞需不需要回應、應該怎么回應,分寸很難把握。經過認真思考,記者決定從科普的角度,解釋為什么這個傳聞不可信。2016年11月24日,《科技日報》在頭版刊登《“太行”航空發動機空中爆炸說法不靠譜》,引起大量轉載,后續又在《科報防務》版刊登了幾篇航空發動機的科普文章。中宣部專門對這篇報道提出了表揚。
二、軍事科普要緊追社會熱點
軍事科技新聞應聚焦所要報道的內容,尋找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切入點。[2]然而,社會熱點雖然是民眾關心的焦點,但往往與軍事的關系并不大。當然,如果能從中找到合適的話題,去做我們擅長的內容,不失為一個“蹭熱度”的好機會。
2016年,特朗普戰勝希拉里,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雖然這樣的新聞與軍事科技的關系并不大,但記者敏銳地發現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多次說要增加軍費開支,恢復美國絕對強大的軍事力量,其在國防領域的表述有很多頗具“顛覆性”和“侵略性”的觀點。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從美軍未來的裝備發展、軍事科技展望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探討。
奧巴馬的卸任與軍事科技的關系也不大,但記者發現其中還有一些話題值得探討。比如奧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在軍事政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又留有哪些遺憾,這些都離不開美國軍事裝備科技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從這個角度,記者再次采訪相關專家進行了探討。
連續兩篇深度報道刊出后,引起了大量轉載,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
2017年舉行的中美兩國領導人會談,雖然和軍事科技也是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挖掘,這其實是一個科普軍事知識的好機會。認真研究外媒的報道,我們發現此前特朗普訪問佛羅里達棕櫚灘打前站的都是C-17“環球霸主Ⅲ”軍用運輸機,而此次出現的卻是一架C-5M“超級銀河”軍用運輸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用飛機之一。我們專門就此采訪了專家,科普了這兩種運輸機,并說明美國總統國內度假、巡視或出訪國外使用與“空軍一號”配套的軍用運輸機、戰斗機已成慣例。
雖然世界杯比賽和軍事看起來沒有什么關系,但我們還是從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角度。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比賽前夕,恐怖組織發布了襲擊世界杯的相關信息,俄羅斯方面對安保措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升級。針對這個線索,記者專門采訪了相關專家,科普了俄羅斯可能會使用的裝備和技術。
這些選題都是從看似不相關的社會新聞中找到的,而與社會熱點相關聯,更能提高其傳播效率。
三、從軍演中尋找軍事科技亮點
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軍演作為戰爭的預實踐,同樣如此。其中不僅透露了軍事、政治動向的信息,也是最新武器的大集結,軍事高科技的身影比比皆是。
2019年8月,中國空降兵參賽隊在“國際軍事比賽-2019”空降排項目中取得總評第三的成績。這樣的比賽很難尋找科技亮點,通常只是介紹一些武器裝備。對此,我們能做點什么呢?經過和中國空降兵新聞宣傳負責人的溝通,記者發現,中國的空降戰車是在與俄羅斯有代差的情況下參加比賽的,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那么,所謂的代差究竟差在哪里?比賽或實戰中是如何克服這些裝備技術問題的?對此記者專門采寫了《下機能戰,進車即打,中國空降排“軍事奧運會”展英姿》一文,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和科普,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2017年7月,印度、美國和日本三國聯合舉行的“馬拉巴爾”軍事演習正式拉開帷幕。記者研究軍演官方透露出的信息發現,印度派出了其現役唯一的航母“維克拉馬蒂亞”號,這是其服役后,首次獨自與外國艦隊一同演習。與此同時,反潛戰是整個演習的核心內容。為此,記者特意邀請專家科普了印度航母以及軍演反潛戰對艦艇的配置方案,彰顯了《科技日報》的獨特視角。
國內的軍演也是科普軍事新科技、新動向的好機會。2018年初,空軍后勤部舉行了一次軍地聯合演練,演練中我軍首次運用無人機參與了后勤保障。那么,無人機參與軍事物流有無先例?未來軍事前景如何?記者專門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防大學的勤務專家,不僅針對相關問題作了科普性介紹,還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2019年6月,由國防大學和張掖市等多方聯合的運輸無人機中遠程、大載荷保障演練成功舉行。這樣的演習中有沒有科技亮點可以關注呢?畢竟無人機參與后勤保障已經有過類似稿件。經過了解,記者發現和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演練的目的是驗證大中型無人機的戰略戰役支援保障能力,同時有報道顯示,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無人智能化保障。針對這些亮點,記者采寫出了稿件《未來戰場后勤保障無人技術堪當大任》,從軍事技術新應用、新進展的角度進行了報道,反響良好。
四、解讀軍事科技新進展、新動向
有聲有色的科技報道,使科學技術成為讀者歡迎的報道領域,其中傳播者的主動意識顯得尤為重要。[3]這一點對軍事科技新聞來說同樣適用。
對于一些新近出現的軍事科技進展和新名詞,我們往往會主動根據時事發展,第一時間進行科普解讀。
2018年初,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研制的“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對外發布第二代樣機,其功能和性能指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裝備的技術水平。這則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軍事愛好者驚呼中國版“鋼鐵俠”即將誕生。那么,其實際情況如何?軍事用途到底有多大?記者專門聯系了這個研究所,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最后采寫出的文章不僅回應了社會關切,還破除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猜測。
發達國家的軍事進展更是軍事科技選題的“富礦”。2019年8月,有媒體報道美空軍將啟動“黃金部落”項目,使各種精確制導彈藥實現聯網成為自主的“蜂群”彈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打擊特定目標的效果。無人機“蜂群”戰術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種戰術能否擴展到其他武器裝備上?對此,記者專門采寫了文章《效仿無人機“蜂群”戰術 彈藥組團作戰將有勇更有謀》。諸如此類的文章在《科報防務》版上比比皆是,幾乎反映了當前軍事科技的所有重大進展。
除了這些國內外的新進展、新名詞,對我國軍隊建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新的軍事科技建設方向也是我們科普的重要內容。2017年底,出現了一個新的軍事名詞——“軍事智能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劉國治中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確實需要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那么,軍事智能化到底是什么?軍事智能化僅僅是軍事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嗎?當前軍事智能化已經發展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對此,記者專門采訪了相關專家,進行了科普性的探討和介紹,同時指出目前軍事強國已經開始“搶灘”。文章刊發后引起了熱烈反響。
五、結語
通過近4年來在軍事科技報道上的全新探索,只要精心策劃和研究,發揮編輯記者的主動性,就可以突破報道對象的特殊性所帶來的條條框框,使軍事科技新聞對讀者更加“友好”、深入人心。希望這些探索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 劉濟西.當代軍事科技新聞傳播方法思考[J].軍事記者,2013(12):31-32.
[2] 王玉龍.增強軍事科技新聞的感染力——以天河二號與天宮一號報道為例[J].軍事記者,2014(10):34-35.
[3] 本田一二(日).美日科技報道史話[M].劉明華,譯.新華出版社,2004:117.
作者簡介:張強(1979—),男,河南安陽人,研究生,碩士,主任記者,研究方向:科技新聞,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