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輝 邵宇陽
摘 要:能源新聞作為新生代新聞產品,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陣地,但目前,由于起步晚、人才匱乏、專業性強等原因,能源新聞陷入鮮有問津的窘境。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能源新聞急需突破固有的宣傳模式,跳脫“傳聲筒”式的角色,把故事講出靈魂,講出溫度,才能與受眾產生共鳴。
關鍵詞:能源新聞;典型;中國故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79-02
一、我國能源新聞發展現狀
在新聞產品分類中,能源新聞可以說還屬于新生代。隨著能源開發、能源利用、能源交易、能源節約活動的日趨頻繁,能源新聞成了新聞產品中的一個相當獨特的開墾區和待墾區。縱觀當前能源新聞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媒體、企業 “相依為命”
能源企業依托頗具規模的能源新聞媒體平臺,積極宣傳企業特色、工作亮點和先進典型。能源新聞媒體積極服務企業,高度關注宏觀政策對能源行業的影響,把企業履行“政治、經濟、社會”三大責任的具體做法、業績成果作為報道重點;大力謳歌各能源行業各條戰線上涌現的先進人物,加大對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法規及政策落實情況的宣傳報道力度,較好地推動了能源行業戰略規劃和工作目標的實現。[1]
(二)黨政工作地位凸顯
煤電油氣能源是“國之重器”,企業多是國企、央企,他們的工作緊扣黨和政府,能源新聞自然而然成為黨政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能源企業工作中的亮點,成為黨政宣傳工作的亮點,在黨報媒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三)從“紙”到“網”闊步改革
面對新媒體的興起,傳統的能源新聞媒體平臺紛紛嘗試從“報”到“網”或者從“電視”到“網媒”的轉型。比如,中國電力電視臺前身為中國電力報,為了發展,報社大刀闊斧,由一報一刊發展為涵蓋報紙、雜志、網站、圖書音像出版中心以及掌上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多種媒體形式的綜合性全媒體平臺。這種跨越性的轉變融網絡和電視特色為一體,對運營者而言,生產周期更短,內容可以更靈活,對消費者而言,大幅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成本,瀏覽量自然也會提升。
二、能源新聞遭遇發展瓶頸
(一)資源配置不足
能源領域無論在產業結構還是市場方面都體量巨大,是內容極其豐富的珍稀資源。但是,能源新聞的資源配置依然捉襟見肘。除了中電傳媒等幾家專注能源新聞的媒體外,大多數媒體都沒有專設人員和部門,新聞多出自“行外人”之手,甚至由能源企業宣傳部門自己供稿,稿件質量參差不齊。能源新聞對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要求較高,新聞從業者的能源知識儲備是進入該領域的“敲門磚”。
(二)創新動力不足
縱觀能源新聞諸多新聞產品,相當一部分呈現出“公文化”特點:題材局限,形式單一,表達僵化。很多稿件的重點不在于寫得多么吸引人,多么有深度,而在于“出場”領導的級別多么高,黨員服務隊有多么忙……顯然,原本應該有很多亮點的能源新聞陷入了“官話”模式,流于形式的宣傳成了新聞最大的敵人。
(三)深入深出
想必很多人和筆者一樣,在中學上物理課的時候,常常對電路電能一頭霧水,這就是能源新聞領域的“硬骨頭”所在。能源新聞中充斥著數字、能量單位、專有名詞和各種設備,老百姓看不見也摸不著,閱讀時如讀天書。如何規避這些門檻,讓文章深入淺出,這是擺在能源新聞從業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三、能源新聞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一)典型鮮活,以小見大
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在人物和事例的選擇上往往缺乏新鮮性。報道過程中為了突出人物的品質和事例的典型程度,經常刻意夸大事實,樹立“高大上”的模范形象,卻鮮有觸及典型人物真實的生活狀況、思想特點和心理狀態。在能源新聞領域,情況亦是如此,變了味的典型人物宣傳使人物形象陳舊乏味。這樣的中國故事受眾們并不買賬,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大大削弱了傳播效果。能源新聞要講好中國故事,就得讓典型人物“走下神壇,走入生活”。
1.把握典型人物的時代性。在新聞產品創作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典型人物鮮明的時代性,弘揚時代精神。如在新聞《你戰斗的樣子,像極了大運河精神》中,主人公國網滄州供電公司的員工李杰海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主動帶領公司青年員工上前線。在這樣一個與全國人民息息相關的時間點,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在有血有肉有情懷的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震撼人心。筆者巧妙利用當地地理特征,將“大運河精神”作為李杰海的標簽,同時賦予主人公時代精神和傳統美德。通過展現人物的時代性,不僅可以突出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還能反映時代的價值取向,引導輿論,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提升典型人物的還原度。很多典型人物的描寫趨近“神化”,夸大事實,讓典型少了人間煙火氣。能源新聞的采訪報道中,為了增強真實性和客觀性,應盡量使用不經修飾的一手素材,通過客觀敘事的表達方式講述人物故事,還原人物形象,這樣原汁原味接地氣的典型才讓受眾覺得真實。在《野外踏勘幾多難》中,記者采用浸入式采訪的方式,還原勘測隊員野外踏勘場景,采用了大量同期聲,將典型人物平凡化,讓觀眾從他們平凡的生活工作中體味到其不凡之處,潤物無聲,卻動人心弦。
3.打磨細節,豐富形象。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往往能成為塑造人物形象的點睛之筆。《“疫線”上的點燈人》這篇報道中,記者抓住了主人公丁強的一句玩笑話:“期盼疫情趕快結束,泡面也就結束了。”一個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形象因為一句話,生動活潑地呈現在受眾面前。細節決定成敗,抓住了細節,就抓住了人物的靈魂所在,便能“一語勝過千言”。
4.關注受眾需求。記者應強化“受眾本位”觀念,受眾應知欲知的就是記者應該關注的。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受眾對抗疫前線發生的“佳話”似乎特別感興趣。醫護人員走上戰場,他們的愛人們支持、祝愿、祈禱……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更能牽動讀者的心。于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說‘愛你’”這樣的新聞應運而生。平凡的故事,哪怕有一處能牽動讀者的心,那就是不平凡。受眾需要、產生共鳴的故事才是中國好故事。
(二)優化表達,深入淺出
想要講好能源行業的中國故事,首先得讓受眾明白你在講什么,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大白話講清專業領域發生的大事、要事、新鮮事。很多專業術語只有從業者才能搞得明白,如果在報道中頻頻出現,只會“對牛彈琴”,讓公眾不知所云。
1.數據化表達。時至今日,數據新聞已成為新聞產品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數據能夠借助圖片、音頻、視頻轉化為新聞內容。作為專業性較強的能源新聞,往往內容中充斥著諸多電量、能量等數字,有了數據新聞的加持,枯燥無味的數字將成為亮點。
2.“素食”信息。碎片化信息消費是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重要特征。能源新聞也要一改長篇大論的風格,向著“小文章,大內涵”的方向改良,更多關注閱讀能源新聞的受眾。他們不僅是政府官員、企業家、員工,更多的是希望了解能源產業走勢、電價油價的普通老百姓。因此,能源新聞不能成為沙龍論壇上的學術話語,更多的是要“接地氣”“調眾口”。
(三)貼近生活,講出溫度
能源新聞由于其行業特殊性,往往是黨政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少能源新聞的內容成為領導業績的記錄。何談“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媒體要貼近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才能夠“講好身邊的故事”,而講好身邊的故事,才能夠“講好中國故事”。[2]
《逆行保電16天,他在“疫線”入黨》這篇稿件本是宣傳電力國網江西鷹潭供電公司員工在黨委的領導下前往武漢做志愿者的報道。記者并未直接正面弘揚主旋律,而是選取了一位有故事的“90后”員工程文,講述他在一線通宵加班飯都顧不上吃一口,在任務完成后選擇繼續留在武漢培訓新人,講述他在抗疫一線入黨宣誓等細節,將主旋律講出溫度。一篇符合公眾期望的新聞作品不只是能夠講清基本事實,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故事講“活”,讓受眾在享受故事的過程中感知世界。
(四)杜絕作秀,展現本色
筆者在對近期能源新聞的研究中發現,在各地的供稿中,不約而同會出現同一樣物品——紅馬甲。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兩學一做”常態化成為每個黨組織工作的方向,紅馬甲也成為國家電網公司黨員服務的標配。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共產黨員身穿紅馬甲“抗疫保電”,很好地彰顯了電力人的精神面貌。然而,在很多突發情況下,工作人員清一色的紅馬甲顯然不符合常理,雖然正能量滿滿,但難免有作秀嫌疑。紅馬甲是共產黨員形象的展現,不應淪為宣傳的道具。講好中國故事絕不是擺拍作秀,而應是真情流露,只有秉承客觀真實的原則,才會增強媒體的說服力和公信力,這樣的中國故事才能講得更好。
(五)堅守“地氣”,深入現場
每一個中國故事都是一個鮮活的現場,它應該是真實的、生動的、典型的。能源新聞也需要現場,以《野外踏勘幾多難》為例,片中所有素材全部為實地拍攝,隊員們走過羊腸小道,跨過荊棘深山尋寶,幾塊小面包聊以充饑……這些畫面都由記者親臨現場,通過口播、采訪、同期呈現給大家,畫面沖擊力十足。能源電力員工的辛苦奉獻、高新技術的碩果累累,都通過富有表現力的現場呈現在觀眾面前,遠比解說詞更能打動受眾,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
(六)與時俱進,創新傳播
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給新聞產品帶來了更多選擇,能源企業的媒體格局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敦促能源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持續創新、不斷改進。[3]能源新聞要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摸清受眾口味,方能講好中國故事。
1.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目前,微博、微信、抖音是最為常用的新媒體載體。微博受眾多,覆蓋面大;微信受眾面小,但可信度高;抖音短小精悍,用戶基數大。能源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傳統及新媒體資源,提高新聞產品的使用率。
2.調整新聞編輯策略。新媒體環境下,注意力經濟尤為重要。大眾對一板一眼的新聞不再抱有興趣,長篇大論的流水賬通常無人問津。在這樣的情況下,能源新聞也應該調整編輯策略,方便讀者獲取信息,提升受眾閱讀興趣。“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熱態性能試驗基本完成”是中核集團關于核電實驗的報道,沒有按照傳統的套路,介紹實驗的常識、目的及意義,而是以“熱試”成功為由頭,用漫畫的方式向受眾呈現“熱試”原理,文字簡潔易懂,豐富有趣,有很強的可讀性。這種趣味性較強的方式將中國又一大科研成果展示給世人,講好了這一中國故事。
四、結語
能源新聞目前就像是蹣跚學步的孩子,磕磕絆絆,但終究會長大成人,成為輿論的重要陣地、中國故事的重要講述者。融媒生態環境下,什么樣的能源新聞產品能獲得受眾“芳心”?如何講好能源產業涌現的中國故事?這些都是能源行業的媒體人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問題。希望有一天中國的能源新聞會在萬千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屬于自己的地位,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能源之聲。
參考文獻:
[1] 夏元明.加強改進電力行業新聞宣傳工作的思考[J].廣西電業,2016(03):68-70.
[2] 賈博文.論電視新聞報道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傳播力研究,2019,3(18):61.
[3] 杭鑫.融媒體時代電力企業新聞宣傳路徑探析[J].河南電力,2019(05):68-69.
作者簡介:郭子輝(1975—),女,江蘇南京人,研究生,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