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政新聞屬于政治宣傳和輿論引導型新聞類型,在整個電視新聞報道中占據重要地位,是電視臺的重點和核心。但是,目前時政新聞報道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受眾的興趣不高,影響了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創新時政新聞已經成為目前廣播電視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廣播電視時政新聞節目的重要作用、新時期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不足以及新時期廣播電視時政新聞節目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廣播電視;時政新聞節目;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83-01
一、廣播電視時政新聞節目的重要作用
時政新聞是眾多新聞資訊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及時有效地宣傳黨與國家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基層群眾可以及時有效地直觀了解當前社會形勢與當前政府推行的政策。首先,時政新聞主要報道重大的黨務與政務活動。電視時政新聞是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報道黨務、政務活動以及新聞事實,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進程。這種類型的新聞報道能夠維護政治穩定。其次,時政新聞能夠積極有效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電視時政新聞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和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可以準確地解釋黨與政府最新的政策、路線,其報道的內容與評論被社會大多數人廣泛關注。[1]所以,時政新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的生活。最后,時政新聞主要報道政治領導人的活動。因此,時政新聞的政治性與新聞性比較明顯。電視時政新聞主要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領導人活動和公共政策是時政新聞最主要的題材。電視時政新聞相對于其他新聞來說更為嚴格,特別是在報道時政新聞的過程中,必須確保所有內容準確無誤。另外,時政新聞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政治性,時政新聞報道的事件必須和政治密切相關。廣播電視是時政新聞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電視時政新聞在報道國際政治新聞時必須代表政府說話,明確政府的態度。此外,解讀時政新聞的時候一定要貼近群眾,也要確保具有生動性,才能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政策,從而確保政策執行活動可以順利開展。
二、新時期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不足
(一)時政新聞報道形式較為單一
時政新聞擔負著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的雙重功能,其報道的內容比較嚴肅,使得該類新聞報道的基本形式與寫作手法較為固定。長期以來,時政新聞的內容都較為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致使受眾的興趣不高。此外,許多重要的時政信息基本采取專業的“官話”進行傳播,增加了受眾理解的難度,致使時政新聞報道和現實生活脫節,非常不利于時政新聞的傳播。
(二)報道內容和模式呈現程序化
如今,時政新聞的報道模式存在較大的誤區,如在一些會議新聞和領導活動的報道上呈現出程序化和概念化。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較為空洞和單薄,報道語言比較枯燥,與群眾的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更沒有站在群眾的立場來解讀新聞內容,很難和受眾產生情感共鳴。[2]時政新聞的價值不但是報道領導人的活動和一些會議,它直接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必須跳出固定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現新聞事實,才能提升新聞報道的生動性與競爭力。
三、新時期廣播電視時政新聞節目的創新策略
(一)重視新聞內容的創新
新時期,電視時政新聞要積極創新報道內容,走入群眾隊伍中,貼近生活,從豐富的群眾生活中直接取材,積極反映當地的特色,更好地引導輿論,體現廣大群眾的心聲,增加新聞的人情味,才能進一步推動時政新聞傳播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首先,電視時政新聞要全面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反映時代的真實,報道百姓身邊的典型事件,突出群眾觀點,滿足群眾需求。基層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基礎,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電視時政新聞的鏡頭要更多地對準基層、對準群眾,思想要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生活,更多地反映廣大群眾的意愿,才能挖掘到更多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從而更好地理解政策以及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政策。其次,保證立意精準,簡練明確。新時期,電視時政新聞作品必須簡練明確,干脆利落,把精華的東西呈現到群眾面前,使群眾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對事件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提升新聞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與時俱進,順應并引領時政新聞的發展,滿足群眾的需求。
(二)創新時政新聞報道形式
新時期,時政新聞應該大膽創新,使報道形式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才能真正滿足現實需求。首先,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各類移動終端的普及,給時政新聞傳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時政新聞是一種權威性與影響力較強的報道體裁,擔負著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責任。但是傳統時政新聞的傳播形式與報道方式較為單一,缺乏靈活性,無法全面發揮時政新聞的價值與作用。新時期,以新媒體為載體,積極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方式,能夠使新聞報道內容更加立體、完整、多樣,讓廣大受眾感同身受,從而全面提升時政新聞的實效性。其次,創新風格模式。運用多樣化的形式全面、深入地挖掘時政新聞的價值,才能深化報道主題,使其意蘊更加深厚。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要盡量采用圖文字幕、背景資料畫面以及三維動畫等現代化形式來全面調動人們的各種感官,使廣大受眾能夠獲得豐富的信息。同時,要多引用國家領導人的原話和當下的網絡流行語,才能真正突破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單純使用書面語的局限性,豐富新聞傳播的形式和內容,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生動性、趣味性以及吸引力。另外,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風格模式需要重視對標題的認知。新聞標題具有強烈的語言特色、句式特點以及排版風格才能吸引受眾閱讀。因此,在制作時政新聞報道標題的時候要盡量簡短精練、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同時具備時代特色,才能滿足受眾的探知欲望。
(三)加強和新媒體的融合,增強時政新聞的互動性
媒體不斷融合發展的新時期,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因此,各大廣播電視臺要與新媒體充分融合,整合各方面資源,不但要把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內容展現在視頻網站、微博、公眾號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還要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提升媒體的公眾形象,加大傳播力度。[3]因此,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一定要強化受眾為本的理念,必須根據網絡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積極主動地推動融合、創新融合,增強和受眾的互動。首先,積極使用各種網絡技術。隨著各類媒體的不斷發展,廣播電視時政新聞要想不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就要積極使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行全方位的媒體呈現。例如,打造以廣播電視、網站網臺以及“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以及客戶端)為主的時政新聞平臺,采用新聞、專題、直播以及微視頻等方式全面、準確、生動地報道新聞內容,廣大受眾也可以借助這些渠道進行評論和互動,從而增強傳播效果。其次,廣播電視臺部門內部要加大對部門成員媒體融合認知的學習和教育力度,使整個廣播電視臺內部工作人員都能革新觀念與認識,更好地開展實踐。
四、結語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報道受到的沖擊不斷加大,時政新聞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必須正視現實,順應時代潮流,盡快創新轉型,才能提升公信力、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增強社會引導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傳播格局。
參考文獻:
[1] 張樹平.試論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如何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5):224-225.
[2] 郁芬.探析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如何創新[J].傳媒論壇,2018(14):41+43.
[3] 李建成,陳琳琳.新媒體時代時政報道的創新初探[J].采寫編,2019(4):44-45.
作者簡介:王喆(1979—),男,山西太原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